夜幕初降,月映江麵。
14日18時30分,正在指揮部隊拋土閉氣的王宏、魏殿舉,聽到高音喇叭上呼點自己,便疾步向指揮部走來。看著兩員愛將紫銅色臉上滿是煤灰和汗珠,董萬瑞眼含熱淚、幾度哽咽。
這是一場怎樣的戰鬥啊!決口處幾千將士在身後萬千軍民的支持下,與時間賽跑,與洪水角力,自從上了大堤幾乎沒有合過眼,實在受不了就地躺在煤堆裏眯一會兒;一天喝下去十幾瓶礦泉水,也拉不出幾滴尿;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為了不中暑,藿香正氣水兩三瓶連著喝……在臨時救護所的登記表上,有這麼一組血染的數字:1200多人手上打了血泡磨破了手指,7人砸掉指甲,187人爛襠,292人爛腳,374人皮膚生了紅斑,28人腳和手受傷,420人口腔潰爛,89人因流汗過多缺鹽身上浮腫,56人次中暑暈倒,又跑回大堤……而這僅僅是一個團的統計。
這就是人民的子弟兵!
這就是不屈的英雄團!
“部隊下去休整!”董萬瑞副司令員的話短促有力,沒有過多的鋪墊和抒情。他知道,此時部隊最需要的是休息,6個晝夜的奮戰使全團官兵幾乎都達到了生理極限。11日上午,當圍堰成功合龍時,董萬瑞曾經也考慮二團官兵極度疲乏,準備換一支部隊上。“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王宏、魏殿舉的回答沉著和堅定,並當場立下軍令狀。
董萬瑞從心底相信這對驍勇善戰的虎將,相信這支英雄輩出的刀尖子部隊,重重地點了一下頭。這個點頭既是信任,更多的是期望。現在當他再次看到他們欲言而止的神情,董副司令員心頭的千言萬語,全被淚水凝噎,他知道他們倆想表達什麼,沒等他們開口,就堅定地朝他們揮了揮手。
接替任務的是與二團一牆之隔,同是紅軍團、百將團的三團,加上其他後續部隊,任務是加固圍堰、填土閉氣、構築新堤,這個任務同樣十分艱巨。因為自8月11日到達九江始,三團一直在運送石料、圍堰堵漏,並沒有休整的時機,官兵同樣是極度疲憊。
同樣是英雄團,又同在核心地段,但打的一直是支援戰,全團上下都憋了一口氣,聽說要直接頂到前麵當主力,2000餘名官兵嗷嗷叫地往前衝。
群雁高飛靠頭雁,船載萬斤靠舵人。如果說二團的常委班子是一個“功臣班子”,三團的班子則是一個“打仗班子”,“頭雁”都打過仗,團長蔣忠良1979年、1984年兩上前線,政委吳惠芳也經曆過邊境戰火的洗禮,又是一對虎將。
其實臨出發前,官兵們已經得知團隊將被撤並,何去何從考驗著每個人的內心。得知上級仍然把三團當主力派往九江執行任務,吳惠芳政委首先統一“一班人”的思想,要求團常委帶頭服從大局,擱置個人去留顧慮,把執行抗洪搶險任務作為“收官之戰”,打出“老三團”的威風。他在全團開展“撤並走留聽黨的,抗洪搶險看我的”教育討論,號召官兵自覺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檢驗作風、錘煉黨性。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綠色的士兵群,白色的沙石袋,各色的支前群眾,構成了一幅奮進的音舞詩畫。
大堤外,數不清的船隻,滿載石料而來,頃刻間被卸得空空蕩蕩。下一批船又破浪而來,空船而歸……整個大堤上,燈火通明,機船轟鳴,人頭攢動,除了沙袋就是士兵,兵員之密集堪稱“世界之最”。
決口雖然堵住了,決戰依然在持續。朱文泉少將決定將集團軍指揮部繼續留在工地,與王敬喜、高武生兩個老搭檔繼續堅守大堤現場指揮。集團軍指揮員如此,師團指揮員更是全部在一線,與戰士們同吃同幹。
為了更好地保證築堤質量,王敬喜副軍長把集團軍赴九江部隊中10多名工程、建築係畢業的軍官集中起來,成立築堤質量攻關小組,會同5名國家防總專家,加強對新堤構築質量的指導和把關。3000多名官兵把心血澆進沙石,汗水注入大堤,連續3個晝夜趕築新堤。專家估算,這條新堤土石方在3萬方以上,相當於一座小山的重量。這一方方、一袋袋,可都是從青春的肩膀上運來的,戰士們用堅毅的行動當了一回“新愚公”。
15日清晨,送早飯到大堤的群眾驚喜地發現,決口處巍然聳立了一道長150米、底寬25米、頂寬4米、高度11米、坡比1:3的新城防大堤。愛美的戰士們如同整理內務,用背包帶拉起了“墨線”,把沙袋砌得整整齊齊。大堤在耀眼的陽光照射下雪白鋥亮,編織袋上找不到一個香煙頭,有的袋子上沾上了土,戰士們上去用手抹得幹幹淨淨。整條新堤,像一座巨型的象牙雕刻的工藝品,映照著勇士們的笑臉。
長江長,“長城”更長;洪魔強,“紅軍”更強!
上午9時,張春園副部長、黃智權副省長,在部隊首長的陪同下,率領國家水利部、江西省水利廳的專家組聯合對大堤工程進行全麵驗收。
長江洪峰連著洪峰,大堤激戰連著激戰。
為鞏固堵口新壩、抵禦新的洪峰襲擊。8月15日,陸軍第31集團軍林炳堯軍長帶著86師6000餘名官兵趕到了,他們的任務是在決口封堵處將洪水衝擊古河道形成的約6900平方米的深塘填平,並沿九江水泥造船廠一線構築第三道450米長的圍堰防洪堤。
步兵第86師是全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具有很強的機動力和戰鬥力。其前身為1945年8月組建的山東軍區第4師。解放戰爭時期該師參加了魯南、萊蕪、孟良崮、洛陽、豫東、淮海、渡江、上海等重要戰役戰鬥,殲敵6萬餘人,是第三野戰軍的主力師。1950年11月隨軍入朝作戰,參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戰役。1952年6月回國,駐防山東。1961年1月被中央軍委確定為全軍首批10個戰備值班師之一,1962年參加東南沿海緊急戰備行動,1967年7月入贛執行“三支兩軍”任務。1985年,整編為陸軍第31集團軍步兵第86師。
兩頂軍用帳篷在沉船上一支,就成了他們的臨時指揮所。
又是5個晝夜的風餐露宿。官兵們一批一批輪換,一天三班倒著幹,可無論是哪一批,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工地上總能看到林炳堯忙碌的身影。每到深夜,看到軍長帳篷裏徹夜長明的燈光,戰士們的勁頭十足。集團軍王健副政委、吳昌德主任和師長朱光泉、政委馬躍征則扛起沙包,走進了士兵的隊伍裏。
將不畏死,兵不惜命。將軍們無聲的行動,化作士兵們排山倒海的力量。
移土填塘,最需要大型工程機械。16日,被譽為“水電雄師”的武警水電第二總隊,自帶10輛15噸自卸車、3輛反鏟車、1輛裝載車和8輛翻鬥車,加入了填塘大會戰,一下子緩解了土石料供應跟不上的緊張局麵。
在第6次洪峰到來之前,搶險部隊圓滿完成突擊任務,官兵們用雙手搬運土石2萬多方,壘築土包65萬餘包。86師打了一場硬仗。
英雄的部隊英雄的兵,在人民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無論是跨區馳援的第1集團軍、第27集團軍、第31集團軍和武警機動93師,還是本土作戰的江西省軍區、武警江西總隊、九江軍分區,每一個部隊都交出了響當當的答卷!
21日上午9時許,九江城防大堤決口搶險工地上,軍旗獵獵,場麵恢宏。張春園再一次高聲宣布:“九江長江大堤4-5號閘決口處填塘固堤暨第三道防洪堤構築工程圓滿竣工,全部達到優質工程標準。”頓時,場上近萬名官兵和群眾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至此,九江長江大堤決口處的大決戰,經曆了“沉船堵口—搶築圍堰—封堵決口—修築新壩—堵塘固基”5個階段,曆時15天,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人間奇跡在九江大堤上誕生,這是中國軍民用熱血和智慧聯手創造的。
“90年代的兵,同樣能打大仗打硬仗!”陳炳德中將在聽到這一喜訊後,自豪地說,“今天,我們的部隊能創造封堵長江大決口的奇跡,明天,我們的戰士就一定能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是將軍的結論,更是人民的結論、曆史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