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九八·九江九八·九江
葛羽哲

序:長江洪魔止於此

雷鳴球

這是一個讓人揪心而又激情迸發的夏天;

這是一場三軍協同波瀾壯闊的抗洪史詩;

這是一次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殊死較量。

空曠而平靜的九江抗洪紀念廣場,高高聳立著一座石碑,碑身鏤刻的“1998”字樣格外醒目,駁船形狀的抗洪紀念館靜靜地橫臥在江邊,遠處不時傳來濤起濤落的聲音,仿佛訴說著在這裏曾經發生的曆曆往事,以及人類對大自然的深深思索。

1998年仲夏,在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雙重夾擊下,我國三江流域發生了百年罕見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長江、嫩江、鬆花江,甚至珠江流域,到處都是大雨、暴雨、大暴雨,黃禍滔滔,水天茫茫。

九江告急!荊州告急!武漢告急!大慶告急!哈爾濱告急!

8月1日20時30分,湖北鹹寧簰州灣長江民堤突發潰口,洪水一夜灌滿堤垸;

8月4日21時15分,長江孤島江新洲大堤被撕開百米長的大口子,江洲鎮遭遇滅頂之災;

8月7日14時30分,長江幹堤九江段4-5號閘口決堤,48萬九江市民處於生死關口,縱貫中國的京九鐵路麵臨中斷危境,全國乃至世界為之震驚。

在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緊急時刻,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堅決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決策指示,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抗洪抗到水低頭,堵水堵到水不流”“嚴防死守,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與廣大幹部群眾一道,同洪水進行了驚心動魄的大決戰,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生命壯歌,創造了防洪史上的人間奇跡。

這場波瀾壯闊的抗洪鬥爭,是渡江戰役以來我軍在長江沿岸投入兵力最多一次的重大行動,十幾萬官兵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不決的鋼鐵長城,湧現出“抗洪搶險模範團”和“抗洪英雄”高建成、“抗洪鋼鐵戰士”吳良珠等一大批先進集體和英模人物,創造了“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拚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的24字抗洪精神。南京軍區5萬餘官兵、70餘萬民兵和預備役人員,在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長江沿線擺開戰場,僅在九江就投入了4個建製師,會同武警官兵和北京軍區工兵技術分隊、駐潯海、空軍部隊,與特大洪災展開了殊死搏鬥。這場抗洪鬥爭的勝利再一次雄辯地證明:我軍永遠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堅強柱石,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勝利之師,是“最可愛

的人”。

九江是一座江南水城,與水相生相伴、休戚與共。城內有賽城湖、八裏湖、甘棠湖、白水湖等湖泊,水在城中,城在水中。萬裏長江自瑞昌市黃金鄉下巢湖的帥山入境,到彭澤馬當鎮下錢灣出境,浩浩蕩蕩300裏;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吞納贛江、撫河、修河、信江、饒河等主要江河,集聚江西全境90%以上的水流,經九江湖口彙入長江;區內萬畝以上的湖泊有10個,千畝以上31個,境內柘林水庫庫容達79.2億立方米,列江西省第一。可以說,水於九江無處不在。

九江之名源於水。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之記載:“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殷”,古人“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把九條江彙集的地方稱為九江。早在夏禹年間,九江就有治水記錄,相傳大禹“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將烏石山劈為兩半,引導高漲的博陽河水從中穿過流入鄱陽湖,現兩側山崖仍留有疏鑿痕跡。

九江之重寄於水。九江地處長江、鄱陽湖等大江大湖交彙處,得舟楫之便利,自古就是通都大邑,鴉片戰爭時期又被迫成為通商口岸,改革開放後成為首批5個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了一江一湖的無窮滋養。

九江之美見於水。長江流經九江境內,百川彙集,水勢浩渺,留下“孤帆遠影碧空盡”“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絕美意境。浩瀚萬頃的鄱陽湖,更是蘆荻叢叢,候鳥翩飛,碧波蕩漾,美不勝收,惹得詩人楊萬裏“夜來徐汊伴鷗眠,西徑晨炊小泊船”。

九江之韻凝於水。自秦在九江設郡已有2200多年,其文化底蘊厚重而靈秀。漢朝車騎大將軍灌嬰鑿井築城,傾心守護這一方山水;東吳周公瑾練兵甘棠湖,造就赤壁大戰傳奇戰例;梁山頭領宋江發配江州,潯陽樓上長歎“他日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江州司馬白居易潯陽江頭夜送客,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詩人陶淵明放歌柴桑山水,采菊東籬下,其“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節為後人

稱頌。

然九江之禍也在於水。九江三麵環水,地勢低窪,而近些年來,長江上遊由於人工采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淤塞日益嚴重;中下遊通江湖泊圍墾造田,調蓄能力減弱。此外,長江河段大部分為向南突出的弧形構造,形成北淤南刷,主流不斷南移。加上江新洲發育,使水流更加複雜多變。經年累月的水漲堤高,使長江名副其實地成為一條“懸河”,平時高出九江市區路麵2—3米,大汛期峰值時高出達6—7米,有時甚至更高。一到汛期,長江水位上漲,大堤閘口緊關,頭頂“懸河”的九江不再是詩人筆下的“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景象,而是處於內外夾擊、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

正所謂“得於斯也毀於斯”。水是九江的乳汁,也是九江的禍根。

人類文明起源於水。千百年來,華夏民族先祖逐水而居,傍水而作,依靠充沛濕潤的季風氣候和千萬條河流的滋養哺育,形成了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親水文明”,也稱“大河文明”。但隨著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工業文明的出現,人類把自然看作是一種異己存在,直接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人與水的疏離,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在一次次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向大自然的過度索取必定傷及自身,隻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不走彎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真正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文明發展之路。

從依賴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敬畏自然、融入自然,反映出人類認識自然界的進步階梯,也緊緊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曆程。無論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女媧補天”,還是《創世紀》中的“諾亞方舟”,都印證了人類從誕生之初就與洪災相遇相識、對立對抗。從某種程度上說,華夏文明的發展史,既是一部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征服史,也是一部抗拒各種自然災害侵襲的鬥爭史。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誠然,人類在創造財富和文明的進程中,必然要通過大自然獲取資源和動力,但這些努力一旦突破了某種平衡,大自然便會反向懲罰人類,甚至變本加厲剝奪人類從大自然獲得的文明成果。樓蘭古城湮滅、智利大海嘯、秘魯大雪崩、孟加拉國特大水災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具有強大摧毀力的自然災害麵前,人類顯得那麼渺小,那麼無能為力,但又是那麼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硬幣的另一麵,災害又是很好的清醒劑、凝合劑,“殷憂啟明,多難興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人類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往往會空前團結起來,抱團取暖。智慧和力量一旦融合疊加,就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即使微不足道的人,也會變成頂天立地的人,變成掌握自己命運的人,變成主宰大自然的人,從而最終戰勝災害,完成自我救贖。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壯美山河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隻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同時又強調:“中華民族是曆經磨難、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人民,中國共產黨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偉大政黨。”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地揭示了新時代傳承弘揚偉大抗洪精神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抗洪精神,集中彰顯了我們黨帶領廣大軍民在前進路上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道路自信,體現了社會主義巨大優越性的製度自信,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文化自信,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價值和旺盛生命力,也必將成為我們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

當前,全國上下正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寧靜和諧美麗的生態環境,更需要包括抗洪精神在內的偉大民族精神的信念路標,更需要植根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向心凝聚力。回眸九八歲月,重拾九江故事,正是基於通過重溫這場偉大的鬥爭,共同築起我們黨不忘曆史、映照現實、折射未來的精神豐碑。

(雷鳴球,原南京軍區政委,上將,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欣聞本書出版,當年抗洪戰場上的一師師長戚建國將軍即興作詞,以示祝賀—

沁園春九八大抗洪

戚建國

粵桂潮驚,湘鄂波洶,北國湧高。望三江上下,潦原淼淼;九州內外,廣宇滔滔。血肉長城,連心大壩,戰地銀花逐浪超。洪魔處,讚磐山鎮怪,砥柱降妖。

人間奇跡多嬌,頌潯陽樓前會英豪。看鎖瀾追月,釘波破曉;十船堵口,七夜封濤。萬脊安錨,一堤鐵鑄,千年頭回捷報飄。當歡慶,奏問天神曲,戲水民謠。

(戚建國,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上將)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