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理論基礎來源於宗像恒次SAT構造化聯想技術
一、答讀者問
問:
“我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我是一名抑鬱症患者,我們沒有若儀那樣的親生父母,沒有那樣的爺爺奶奶、姥姥爺爺,那麼我們的抑鬱症要怎麼樣才能夠康複呢?
答:
若儀的所謂“親生父母”並不是真的存在,而是通過心理師的工作,把一個充滿愛和溫情的記憶植入若儀的腦海中。讓若儀堅信,自己是在愛中誕生,在愛中成長的,從而代替痛苦的記憶和無愛的童年,療愈傷痛。
一個人的生命,若是在愛中誕生,在愛中成長的。那麼,他的一生,將會是幸福快樂、歡欣歡喜的。能夠得到相對理想的工作,能尋覓到相對理想的伴侶,過著相對美滿的生活。
而如若是在仇恨中誕生,在痛苦中長大的。那麼,他的一生,就將會是痛苦、焦慮、抑鬱的一生,女性多伴發焦慮抑鬱,男性則多伴發暴力行為。
然而,現實世界中極少有理想的父母。生活中真正會出現的,雖然不至於是最差勁的父母。但經常對你橫加指責、過多管教、不允許這樣、禁止那樣,而在你真正遇到困難時卻沒能守護你的父母,才更加真實常見。
“隻有你當個乖寶寶時才愛你”,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感到被拋棄的恐懼。如果在被欺負、無力抵抗時,父母又沒能守護自己,孩子就會產生“一切隻能靠自己”的想法。而有些人在嘗試過“凡事隻能靠自己”並失敗後,就會產生“自己是個什麼也做不成的沒用之人”的自我否定感。
在父母這一環境中產生的遺棄感、自我否定感、生命危機感的背後,潛藏著害怕、恐懼、憤怒、悲傷等否定的情緒,這其中的每一種都是我們想要回避的。因此,當人們試圖回避這些情緒時,就會下意識地啟動心理防禦機製,將能量切換到別的出口,來回避麵對這些情緒。
行動係的人會出現工作依賴、性依賴、關係依賴、酒精依賴、煙草依賴、食物依賴、購物依賴、賭博依賴、自殘依賴等。認知係的人會出現神經質、抑鬱、焦慮、強迫等精神症狀。身體係的人會出現冠心病、胃潰瘍、糖尿病、高血壓、免疫係統疾病、亞腫瘤等身體症狀。
二、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愛與被愛。————曾奇峰
我們人類所有的行為和行動,都是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從大的方麵來說,一種是生理需求,另一種是心理需求。
生理需求很好理解,如:食欲、性欲、睡眠欲等,這是為了保存個體及種族延續而產生的最基本需求。
而心理需求就要複雜很多,馬斯洛把人的心理需求分為了四個層次:安全、愛與歸屬、被人尊重、自我實現,我們可以透過表象看本質,其實就是“三種愛的需求”:
被愛的需求
愛自己的需求
愛他人的需求
無論是在電視劇作品,還是在電影作品,或者在文學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一種劇情:主人翁即便是搭上自己的性命,都要去滿足自己對愛的需求。這不是文藝作品的誇張,這是人性的真實。對人類來說,比生命還重要的事,大概就是“愛”了,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無可卸載的。人類的很多心身疾病,比如抑鬱症、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都源於愛的匱乏,源於愛的饑餓感。
人類為了被愛而誕生,為了愛自己而成長,為了愛他人而生存。
被愛的需求,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認可、欣賞等的需求。6歲以前,如果能充分得到父母或撫養者的肯定、認可和欣賞,這種需求就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成年後就不會對這一需求固著。而如果6歲前,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認可和欣賞,這些心理創傷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從潛意識跑到意識,不斷地尋求他人的愛。
愛自己的需求,是喜歡自己、悅納自己的需求。當被愛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感覺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有了充分的自我價值感。然後,就能夠比較好的喜歡自己、悅納自己。如果童年期被過多的要求“懂事”、“聽話”,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總是被要求“不準這樣”、“禁止那樣”等。那麼,愛自己的需求就會固著,成年後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去做“不管別人怎麼說,我一定要去嘗試”的事情。
愛他人的需求,是在愛自己的需求滿足到一定程度之後,才可能生出的。愛的原則是水滿自溢,在你沒有充分給予自己之前,無法給予他人。因為你的杯子是空的,你無法給出你沒有的東西。然而,在真正懂得愛自己之後,你的愛就會洋溢出來,在愛中,在喜悅中,你無法不給予,你無法不分享,你無法不溢出。
三、心理創傷
人的一生,始終重複著“需求不滿——付諸行動——需求滿足——”這樣一個無盡循環。這也許就是生活本身吧。
當付諸行動的努力得到回報,需求和滿足達到恰當的平衡,人們就會體會到行動的快樂,感受到活著的喜悅和幸福,因而能促進身心的健康。
被人愛、愛自己、愛他人,這三種愛的需求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的任何一種需求都不能夠獨立存在。無論哪一種過強或過弱,都會對心靈平衡造成影響。
所謂“心靈成長”,就是將這三種愛的需求加以整理,減少矛盾,達到調和,充滿自信地活出真自我。
人類自3歲起習得語言,之後經曆的事都儲存在大腦的海馬體內。所謂“孩子開始懂事了”,其實就是海馬體開始發揮功能了。而3歲之前的事則以感覺和情感相結合的方式,儲存在大腦邊緣的杏仁核。
所謂心理創傷,就是在本應被愛時卻沒能得到關愛;在父母本應不顧一切守護你時卻沒能得到守護;在父母本應無條件地珍愛你時,對方卻沒能付出他們的愛。
心理創傷存在於潛意識之下,大多數當事人並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內心渴望治愈、渴望解決它的能量一直存在。所以會執著於將情景類似的現在與過去置換,人為地製造束縛,進而出現身體、行為、精神方麵的問題,這就是強迫性重複。
除了成年後的遭遇所產生的心理創傷外,大部分心理創傷的原型是在3歲以前產生的,而嬰兒期或青春期的心理創傷,隻不過是3歲前的翻版而已。即使治愈了海馬體儲存的心理創傷,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問題症狀,就是因為心理創傷的原型還留在杏仁核內。像可以無限衝洗的底片,隻要不把原型消除,問題的症狀就無法得到真正解決。
四、本來的自己
本來的自己,就是如果被養育者無條件地愛著、守護著這個由遺傳基因決定的與生俱來的自己,自己也一直以來順應自己的三種愛的需求來生活的自己。
簡單地說就是如果能按照本來的自己的方式來生活,我們就能成為體驗到自我信賴與自我滿足、得到愛與友誼、擺脫壓力、幸福快樂生活的自己。
即使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們,也可以描繪出自己想要成為的的樣子。“想要成為一個心胸開闊的人”、“想要成為一個無所畏懼、勇於挑戰的人”、“想要成為一個能讓周圍人依靠的人”..........
然而人們還是很難變成自己本來的模樣,這是因為自己會給自己踩刹車。你展現出了本來的自己,卻因此受傷,這種經曆讓你決意不再展現出本來的自己。所以,想要本來的自己,就必須改變心理創傷的印象。
愛的欠缺記憶產生於胎兒期,情感記憶的工作原理類似於可以重播的放映機,位於大腦邊緣的杏仁核。在麵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子宮內經曆的相似經曆時,就會立即激活相應的記憶原型。這就是為什麼盡管每次發生在眼前的事不盡相同,但伴隨著憤怒、恐懼等情緒反應的展開總是相同相似的原因。隻要原型的映像不發生改變,整個人生都會重複相同的故事情節。
對胎兒來說,母親的子宮本應是舒適的、安心的場所,可要是母親感受到強烈不安的話,瞬間就會變成地獄般的所在。
在子宮內,被稱為放鬆神經的副交感神經是不存在的。因為副交感神經控製排泄功能,如果子宮中存在副交感神經,每次排泄都會讓子宮鬆馳,胎兒隨時會被排出體外。因此,子宮中隻存在被稱為緊張神經的交感神經。
胎兒通過胎盤與母體相連,母親隻要稍有不安,交感神經就會緊張,不到10秒鐘的工夫,子宮就會充滿去甲腎上腺素等緊張化學物質。母親在感受到極度的恐懼和不安後,子宮會收縮,這樣胎盤就有剝離的可能。
如果母親在孕期一直被強烈的不安所籠罩,腹中的胎兒也會一直生活在生命危機的恐懼之中。這種恐懼體驗就會清晰地刻印在胎兒的杏仁核內,並在出生之後仍條件反射式地閃回重現。
五、替換記憶
1、重啟胎內的記憶:
為了滿足三種愛的需求,消除心理創傷,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這樣的印象:你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你在父母的無限愛的期待中來到這個世界。
能夠擁有你,我們真的很開心,我們深愛著你!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們都愛你,一定要平安的誕生啊!
在你誕生的過程中,也許會經曆一些困難與艱辛。爸爸媽媽一定會盡全力幫助你的!
如果在胎內,你收到了這樣的愛的訊息,你一定會從內心升起無窮的力量去麵對生活,你的人生精神支柱也會變得無比的強大。
2、改寫父母的故事:
在你把不被父母所愛的心理創傷換成被愛的印象之前,必須構築一個父母自身也被各自的父母深深愛著、並在他們的疼愛下撫養長大的故事印象。根據個別情況,甚至有必要追溯到其祖父母、曾祖父母的時代,他們自身也被深深地愛著,在倍受關懷疼愛的環境下幸福成長的故事印象。
如果,那時候你的父母……………
如果,那時候你的父母,是前世修來的姻緣、在今世結成的世界上最完美恩愛的夫妻,他們期待了很久終於生下的這個孩子就是你………….
你會不會產生很幸福的感覺,進而迸發出更多生活的力量.......
3、自我生命的重建:
假定從100代以前,你的祖先就一代代地傳遞著愛,假定你現在有足夠好的經濟條件,你可以去做你感興趣的、想要嘗試的事情。那麼你的感覺怎樣?你開心嗎?放鬆嗎?幸福嗎?充滿活力嗎?
首要,在腦海中勾畫出一個得到了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無條件的世代相傳的愛和守護的情景。
然後,描繪出三種愛的需求被充分滿足後,你盡情發揮著自身潛力的未來的自己的身影,有著充分的自信,以及愛和喜悅的表情。
最後,為了成為未來的真自我,從現在開始,你應該采取怎樣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