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亞曆山大羅維奇·岡察洛夫(1812—1891),俄國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於一八一二年六月十八日出生於辛比爾斯克(現在的烏裏揚諾夫斯克)一個商人家庭裏,七歲時喪父,在教父當地貴族尼古拉·特列古博夫的教育影響下長大。
岡察洛夫先後在貴族寄宿學校及莫斯科商業學校學習,於一八三一年考入莫斯科大學語文係,畢業後回鄉在省長辦公廳做過秘書,後又入彼得堡財政部外貿司任翻譯,一八五二年至一八五四年他以海軍中將普佳京秘書的身份參加了戰艦巴拉達號的環球考察,後又出任過圖書檢察官和官方報紙的編輯,一八六七年以四品文官官銜退休,一八七九年起,他隱居在裏加灣的杜別利恩,一八九一年九月二十七日他在彼得堡青台街寓所因肺炎去世,根據遺願,他被安葬在彼得堡亞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墓地的懸崖上。
岡察洛夫在大學時代開始發表作品,一八四四年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說《平凡的故事》使他一舉成名,並受到了別林斯基的讚譽。《奧勃洛莫夫》是岡察洛夫的代表作,小說塑造了典型的“奧勃洛莫夫性格”,揭示了奧勃洛莫夫自我毀滅悲劇的深刻社會根源和人生根源。此外岡察洛夫還出版了長篇小說《懸崖》以及隨筆《戰艦巴拉達號》,尤其是後者對研究近代後進民族發展史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因中年時追求外省姑娘伊麗莎白·瓦西裏耶芙娜·托爾斯塔婭失敗,岡察洛夫終生未娶,獨居至死。但他在文學史上卻有崇高地位,屠格涅夫曾說:“縱然到了隻剩下一個俄羅斯人的時候,他都會記得奧勃洛莫夫的。”當然也會記得岡察洛夫這個名字的。
《奧勃洛莫夫》是岡察洛夫的代表作,小說構思於一八四七年,一八四九年三月他在涅克拉索夫主編的《現代人》雜誌上發表了《奧勃洛莫夫的夢》引起極大反響,這一章也成為全篇小說的核心部分,一八五七年八月,小說最後定稿,並於一八五九年發表在《祖國紀事》雜誌上,反響極為強烈。這部巨著也使得岡察洛夫聲譽大振。
這是一部以腐朽沒落的俄國農奴製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以奧勃洛莫夫為其典型代表的一批貴族地主由懶散、無所事事終於走向滅亡的小說。小說重點刻畫了奧勃洛莫夫、奧莉加和施托爾茨三個人物形象。
奧勃洛莫夫的主要特點是麻痹、慵懶和無所作為,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多餘人”蛻化到極限的代表;他的生活理想是“像他周圍的那些成年人那樣生活”,而這些成年人的理想就是安寧和無所事事,所以他真正的悲劇就在於明知“奧勃洛莫夫性格”正在腐蝕自己,也清醒地看到許多像他這樣的人被毀滅,但這個天賦甚高、聰明有教養而又心地善良的人卻因為缺少具體現實的生活目標,對一切厭倦而甘心於慢性自殺。奧莉加的形象是小說的亮點,她熱情聰明、意誌堅強,敢於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商人施托爾茨精明強幹,富有進取精神,帶有作家理想化的色彩,與奧勃洛莫夫比,他顯然進了一步。但他也沒有具體的社會理想,而給妻子奧莉加的也是一種舒適平靜的生活。此外小說中房東太太的淳樸寧靜、富有人情味,但她沒有意識到正是她的愛促使了奧勃洛莫夫的毀滅,加速了他在精神上的死亡。
整部小說雖無離奇曲折的情節,但故事發展從容不迫,樸素自然,對細節的選取與處理極為細膩嫻熟,例如描寫奧莉加對奧勃洛莫夫的吸引力是如何被房東太太的家務活動所抵消的;加之語言優美、流暢、純正,給人留了極深的印象,無怪乎赫爾岑稱之為“傑作”。
二〇一四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