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入職麵試的門道
商鞅原先在魏國謀職,懷才不遇,眼看著混不出名堂,正好聽說秦國那邊要人,隨即前往。他在秦國的一位朋友將他引見給秦孝公,於是一場一對一的麵試開場,出題是“治國之道”。
商鞅自然是有備而來,初見秦孝公,侃侃而談的是以堯、舜為代表的“帝道治國”,並以堯、舜二帝在位時的繁榮盛景作為論據。秦孝公聽著聽著,眼神遊離,繼而竟閉目養起神來。商鞅麵試不合格。秦孝公對引見人說,此人誇誇其談,不得要領。
經懇請,幾天後開始第二次麵試。仍然是老話題,一對一。這次商鞅說的是“王道治國”,王道的德政禮製,的確曾使天下和諧繁盛,秦穆公實行王道治國,也曾使秦國強盛一時,秦孝公的“求賢令”也說要追慕穆公的霸業。那麼這樣看來,秦孝公有可能會接受王道治國。可是商鞅的說辭猶如對牛彈琴,秦孝公興趣索然。麵試又一次失敗,事情應該就“黃”了。
朋友責備商鞅:這麼重要的麵試機會,你卻言不及義、無的放矢。商鞅請求務必再給自己一次機會,這次一定成功。經再三請求,秦孝公總算又給了商鞅一次麵試機會。而商鞅此刻已經認定了秦孝公的誌向是快速發展,迅速稱霸。吃透了精神,也就提升了扣題的精準度。這次他說的是“霸道治國”,即以法家思想為核心,對內嚴刑峻法,對外軍事擴張。商鞅就此分析當時三大強國魏、齊、楚變法的成功與弊端,從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論》。秦孝公眼睛發亮,全神貫注,與商鞅接連交談數日。
商鞅的麵試之所以能夠在最後關頭獲得滿分,是因為:他滿腹經綸,胸有成竹;同時準備充分,備有多種攻略、幾套方案,總有一款適應你;再有就是他在麵試過程中,不氣餒不放棄。此後商鞅在秦國主持了徹底而係統的改革。十幾年裏,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東征西討,成為第一軍事強國。商鞅也實現了自己的事業理想。
有職場的地方,就有麵試。而從古至今如出一轍的是,麵試的打分除了與筆試一樣,都要看真才實學外,還有儀容態度分。白居易初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同時還要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拜見業內大佬,以求得到他們的賞識推舉。那時,負責貢舉和主試的官員除了審閱試卷外,還有權參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才譽以決定去取;而在政治與文壇上有名望者,以及與主試官關係密切者,皆可推薦人才,作為定奪考生名次的參考,此即所謂“通榜”。因此,考生為增加及第的機會和爭取名次,多將自己平日的詩文寫成卷軸,在考試前送呈名家大師,以求得到推薦,這樣的做法謂之“行卷”。“行卷”其實也就是一種麵試,它同樣能夠影響考生的進取與否。白居易求見的人是顧況。
顧況頗有才情,詩作、詩論俱佳,七絕清新自然,饒有佳作,詩文切中時弊,充滿感情,因此在當時名聲甚高。顧況接過眼前這個文學青年遞上的名帖,看到“白居易”三字,然後“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字斟句酌、惜墨如金的史書記載,特別記下了“熟視”二字,這也就是仔細打量來者“白居易”儀容的意思了。接著顧況便以其“居易”之名打趣道:長安米價正貴,居住並不容易。
這時候的白居易,並未因為大師當頭的“輕慢調侃”而窘迫難堪,以至有所羞惱不耐,他仍然將自己的習作恭恭敬敬地遞於顧況,然後伺立一邊靜候老師評議。要知道這是一次重要的麵試,自己必須沉得住氣,不急不躁本身甚至就是麵試的一項內容。而這對於還隻是個小青年的白居易來說,也的確不容易。
等到顧況披卷讀到白居易遞上的詩文首篇《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由得讚歎道:“道得個語,居即易矣。”——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居住下來就容易了。
白居易的麵試一舉過關,首先是因為自己出色的才學。這首詩以古原野草的生命不息之意,表達對友人的惜別之情。用語平實流暢,卻又對仗工整,意境渾成,為人曆久吟誦。同時白居易在麵試過程中,態度端正,言表得體,再說人家白居易本來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獲得了老師給予的高分。顧況以後大大地“為之延譽”,盛加誇讚,白居易的詩名就此傳開了。
入職麵試還有一道風景,就是主考者別出心裁,而應考者功夫在詩外。
曾國藩自幼苦讀詩書,27歲赴京應試,考取進士,曾國藩卻感到十分鬱悶,因為三甲進士想要進入“高級幹部儲備處”的翰林院,希望渺茫。這意味著他將就此在官場底層蹉跎歲月,默默無聞。然而一位在京城當禦史的老鄉器重曾國藩的才學,將他推薦給了當朝重臣穆彰阿。曆任工部、兵部、戶部尚書和軍機大臣的穆彰阿先調來曾國藩的試卷看其策論,頗為讚賞;然後就是麵試。穆彰阿見曾國藩步履穩重,舉止端莊,謙恭有度,已在心中點頭。穆彰阿閱世甚深,眼光老辣,憑他的直覺,這個年輕的湖南鄉下人可堪造就。在談話時,穆彰阿直言相告:“老夫讀足下詩文,以為足下勤實有過人之處,然天賦卻隻有中人之資。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並不靠天賦,靠的是勤實。翰苑為國家人才集中之地,足下一生事業都從此地發祥,願好自為之。”
這樣的中肯激勵之言既說到了點子上,也表示了穆彰阿對曾國藩的認可與接納,曾國藩就此成為翰林院的“檢討”,即文史研究員。以後穆彰阿借機會向道光皇帝推薦曾國藩,說他“遇事留心”,可堪任用。道光皇帝不久下旨在養心殿召見曾國藩。
皇上麵試,非同小可!曾國藩緊急複習了各種學理,演繹了各種問答。這天曾國藩早早來到養心殿,可是一直坐到正午,皇上也未召見。不久,當值太監來告訴他:“皇上今日沒空,命你明日再來。”
曾國藩回來將情況向恩師穆彰阿彙報,老穆蹙眉沉思了一會,忽然問:“那養心殿四壁掛著先帝的聖巡,你可看了一些?記下了多少?”
曾國藩一怔:“晚生那時隻留意殿外的動靜,並沒有細看那些字幅。”
穆彰阿急道:“糟了!那一定是皇上有意要試你‘遇事留心’呢!”
這等別出心裁的設計,誰也沒有料到!曾國藩要是在殿內兩個時辰近四小時沒看先帝聖訓,或者看了沒記住,那他的仕途就玩完了!
據說穆彰阿的應急措施是買通了內府的太監,又說恰好是有太監有事來求老穆幫忙,於是兩相洽兌,反正是在這天的天黑前,老穆拿到了聖訓的抄件。
第二天一早道光皇帝在養心殿召見了曾國藩。果然不出所料,麵試的主要內容就是有關殿內的曆朝聖訓,開了一宿“夜車”的曾國藩應答甚佳,頗得道光讚許。從此曾國藩連獲升遷,37歲官至二品,幾乎是絕無僅有。此後曾國藩組建湘軍,經數年鏖戰擊潰太平軍,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藩還主導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的官品和業績,史所留名。但是如果不是那次“功夫在詩外”的麵試,一切都無從談起。
許多年以後,身居高位的曾國藩對於別人的一次麵試,幾乎就是度己及人、如法炮製了。對於這一次麵試,史書的描述有些出入,但大致是這麼個情況:李鴻章推薦了三個青年才俊去拜見曾國藩,當然也就是去接受曾國藩的麵試。當時曾國藩稱在內屋有點事,便讓三人在客廳等候。隨後曾國藩隔著簾子悄悄地對他們觀察了一陣,已然心中有底。曾國藩在多年的從政生涯中,閱人無數,對於識人用人,心得甚多,甚至對通過體貌察言觀色來識人,還撰有專述。這種唯心主義的“相麵術”,恰恰部分地支持了麵試的合理性。此三人中:一人正襟危坐,緊張拘謹;一人東張西望,坐不安穩;還有一個高個子佇立窗前,凝望遠處。第三人在即將接受朝廷大員麵試時,尚能坦然自若地眺望浮雲,其剛強鎮定的氣質神情其實既有秉性本色,又與他曆經沙場出生入死有關。
曾國藩隨後到客廳與三人晤談,那高個子青年眼神坦率,直陳己見,進一步驗證了曾國藩剛才麵測的判斷,這次比較特別的麵試對於這位青年來說,就是一個“OK”!
此人以後果然出落成一位能臣良將,並擔任了首位台灣巡撫,建樹不凡,他就是大名鼎鼎劉銘傳。
職場的麵試許多時候還是在非正式場合進行的。曾國藩駐軍安慶時,有一位老鄉前來投靠,此人看起來比較純樸,曾國藩想把他留下來。然後曾國藩又特意請這位老鄉吃了一頓飯。吃飯的時候,這位出身貧家的老鄉,卻把飯裏的秕穀給挑了出來。這樣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讓曾國藩改變了主意,他由此認為,此人雖似忠厚老實,卻很有可能會在關鍵時刻,為了榮華富貴而動搖立場。曾國藩就此打消了給他安排職務的想法,給了他些錢,就把他打發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