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紐約公共圖書館學習考察。工作人員非常熱情、細致、耐心地給我們介紹了圖書館的有關情況。
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是美國最大的公共圖書館。1895年由阿斯特圖書館、倫諾克斯圖書館和蒂爾登信托公司合並而成。該館經費主要來自於捐贈。館舍是1911年竣工的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宮殿式建築。
給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公益性。圖書館麵向全世界所有人員免費開放,他們發放兩種卡,一種是給紐約當地市民的借書卡,第二種是給臨時來圖書館參觀學習的參觀卡。我們問如果我們在紐約住一周,想來圖書館借書可以嗎?他們非常肯定地說:你隻要到二樓跟主管業務員說一下就可以辦理借閱手續。據說該館一年的全球讀者訪問量達2200萬。
紐約公共圖書館實際上由92個圖書館構成,其中市本級為紐約公共圖書館,是研究型圖書館。在市館下麵,還有兩個專業研究型圖書館和一個表演藝術圖書館。這四個館主要靠個人和企業讚助維持運轉,其中卡內基基金讚助的金額約占總經費的90%,政府撥款隻占10%左右。其他88個圖書館則主要麵向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實際上就是社區圖書館。其經費來源,75%來自政府,25%來自私人捐助。圖書館實行董事會管理模式,館長向董事會負責。私人讚助者作為董事會成員參與決策和管理。
研究型圖書館以研究為主,圖書一般不對外借閱,借閱功能主要由社區圖書館承擔。三種類型的圖書館立足各自定位,功能互補,各展所長,相互支持,共同發展。市中心館在技術上、數據上對88個社區館提供共享支持。據介紹,在92個圖書館範圍內任何一個館借閱任何一本館藏圖書,如果本館沒有,其他館則必須及時將所藏書籍送達。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它的電子化運用。他們對紙質圖書的電子化存儲始於上世紀70年代,從2000年開始進行電子化項目研發工作,2010年成立了一個由28人組成的電子化項目研發實驗室,專門對電子化圖書進行大數據分析和項目研發。工作人員詳細地給我們演示了“紐約地圖”項目、“華爾道夫菜單”項目、“劇院劇本”項目、“正在改變的紐約”項目、“3D圖像”項目等。其中菜單項目收錄了1.8萬份從1865年到2008年的酒店菜單,並進行大數據分析和運用,已成功通過遊戲等方式吸引了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參與。相較而言,我們國內的所謂數字化、電子化主要還停留在對紙質圖書的數字化存儲和數字閱讀上。可喜的是,近年來在網上圖書館建設、同城借閱等方麵也有了大的進展。
在交流中,我們了解到該圖書館共有9.08萬冊中文圖書。我們請工作人員搜索有多少關於毛澤東的藏書,結果顯示共有4649個書目。但願這些圖書能夠為美國人民更加全麵真實地了解中國、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誼不斷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