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關時遇到一件事,著實讓我們擔憂了一陣。有同伴被海關工作人員抽去問詢,可一去就是20多分鐘。後來她跟我們說是因為等候的有100多人,所以耽誤了時間。算是虛驚一場。
問詢時一般都是簡單地問一兩個問題:“來美國幹什麼?”“待多少天?”輪到她時,似乎問得更詳細,一問一答之間也透露出許多耐人尋味的信息。他們問:“你是否想來美國讀書、生活?”她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想”;他們又問:“以前有過這個想法嗎?”她說:“從來沒有。”聽了她的答複,他們的臉上露出非常驚訝、疑惑的表情,表示難以理解,難以置信。是啊,在他們看來,一個中國人,怎麼可能會沒有來美國求學、發展的想法呢? 在這個世界,怎麼會有對美國不感興趣或者不那麼感興趣的國家和國民呢?!這也不能怪他們,實在是這個世界變化快,隻是大多數美國人還沒有從這個快速變化中、從過去的思維定式中反應過來、回過神來。
確實,美國人對於中國和中國人的了解,要大大少於、落後於中國人對於美國和美國人的了解。
這使我回想起前些天在北京美國大使館麵簽時的情景。當我們按約定時間到達時,隻見大使館內外人山人海,門口長長的隊伍一直蜿蜒著排到大街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著激動和期待,也能看出隱隱的擔心和憂慮。出發前,負責接洽的美國三立國際公司工作人員反複提醒,到了窗口,麵對簽證官,一定要顯得很平靜,不要亂說話,總的原則是“不問不說”。申報材料中沒有的內容不要多說,簽證官沒有問你不要亂說,有問才答,一問一答,千萬不要去解釋、去展開,千萬不要這個時候去顯擺口才,以免話多說漏了嘴,反而引起注意、造成麻煩。老祖宗早就說了,話多必失,禍從口出。當輪到我時,簽證官問:“為什麼去美國?”我說:“去培訓。”“什麼內容?”“文化方麵。”“為什麼去美國培訓?”“美國文化比較發達”“去多久?”“20天”“要去哪些地方?”“紐約、華盛頓和洛杉磯”“以前出過國嗎?”“去過英國、瑞典、俄羅斯、巴西等。”簽證官問完後看了我一眼,隨手就簽署了意見,表示OK了。雖然自己覺得這一切都很正常,也沒啥可激動的,但那些排在我後麵等候的同胞,還是一臉的羨慕。特別是圍在我身邊的夥伴們當時全都屏住了呼吸,神經緊張到了極點。
也難怪,就在同一期間,我愛人來美的事就被拒簽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沒有任何理由啊?她已多次出國,包括到加拿大、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她懷疑是不是申報材料中寫了自己是一家國企負責人,怕她攜款逃跑,這個理由顯然不成立。因為按照美國人的思維邏輯,有錢人、在國內生活很好的人是不會有移民或非法移民傾向的。更何況,是否攜款潛逃跟是否給予簽證有什麼關係呢?這些年,打著“受政治迫害”的名義攜款潛逃去美國的貪官還少嗎?有時候,美國不是還經常以此為籌碼來要挾我們嗎?後來一位旅遊界的朋友告訴我,對於女性的美簽,一般考慮三個因素,第一是婚姻關係良好;第二是資產,但並非越多越好;第三,如果是單獨一人麵簽拒簽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擔心赴美從事不良工作,這簡直是對國人的汙辱!幸好現在大家的心態早已是無所謂,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人對美國的向往是那麼強烈、迫切。
這次出國再次感受到不懂外語不說是寸步難行,也一定是困難重重。在飛機上,幸虧有幾個中國台灣籍乘務員,再加上坐在邊上的上海小姑娘當“臨時翻譯”;入關時,海關工作人員不知怎麼的好像故意要刁難我,對我問得特別詳細,幸好有位同胞大姐幫忙,否則就跌臉出洋相了。由此想到,現在在我國的國際航班上,包括機場等許多對外窗口,服務人員都能說一口比較流利的英語,哪怕一般工作人員也能進行簡短的對話。但這趟上海飛往紐約的美聯航航班美方服務人員,卻沒有一個會講中文的。這一方麵表明英語的語言霸權現狀,另一方麵,是不是也說明美國一些對外服務人員的素質已經跟不上時代步伐了?如果是我國的國際航班,乘務員不會講英語肯定是沒資格上崗的。是不是有那麼一天,美國乃至世界各個國家,人們想要從事國際乘務工作,不會中文也是不夠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