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赴美日記赴美日記
張天清

一位女留學生的直白

本次航班基本上是滿員的,大都為中國人。其中有許多是放寒假回家又返校的中國留學生。

坐在我身邊的是一位上海小姑娘,在波士頓一所大學攻讀藝術與商科,年齡與我兒子同年,也是剛剛讀完大二。問她為什麼選擇在美國讀本科而不是在國內讀完後再去美國讀研究生,她說美國大學教育有一大好處是不必一開學就確定專業,而是在學習一兩年後再根據自己的學業成績和誌趣進行選擇,這樣更有自主性,更符合本人意願,更有利於今後的學習和成長。而且其選修製度也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涉獵各門學科知識,有利於知識結構的拓展和優化。聯想到兒子在加拿大的學習經曆,對她的觀點我是基本認同的。美國、加拿大等國高等教育在尊重、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方麵很值得我們學習。也正因如此,這些年國內赴美、加讀本科的自費留學生越來越多,國內一些城市重點中學開辦的“中美班”“中加班”很受歡迎,我好幾位同事的孩子都是讀了“中加班”而去加拿大留學的。根據美國學生與交流訪問學者項目(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SEVP)發布的最新報告,截至今年4月,在美持F&M簽證的國際學生共101.5萬人,其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為29.0133萬人,占29%;來自印度的留學生11.3萬人,占11%。

隻不過時過境遷,過去的出國大軍“留學”的目的主要是一個“留”字:“留”外、“留”美,而現如今的出國大潮更多的是一個“回”字:回國、回家。由於看好國內的發展機遇和環境,這些年回國發展的留學生比例高達八成。據統計,從1978年到2015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404.21萬人,其中學成歸來的為221.86萬人,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79.87%;年度出國/回國人數比例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這些數字有什麼深遠的意義?是否意味著一個東方大國即將崛起?是否預示著一個偉大的新時代的到來?

其實,中西教育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各有優勢。這些年國內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也很大,目前社會上所謂優劣之爭的許多觀點是片麵的、偏頗的,有時甚至是情緒化、絕對化的。去年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爾的“虎媽”式教育引發的激烈辯論和爭議,至今言猶在耳,莫衷一是。我們常說:“嚴師出高徒”“棒打出孝子”,不打不罵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這難道一定就是錯的嗎?在教育方麵,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若真如某些人說的那樣,中華文明豈能幾千年綿綿不絕、經久不衰?又豈能代有人才出、後浪推前浪?

我問她在美國兩年,對美國最好的印象是什麼?她說感受最深的是美國一切都很規範,都按製度辦事,這不僅僅是指國家法治層麵,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也能時時感受到,而且在美國比較有幸福感。我問她為什麼會覺得更有幸福感呢?她認為在美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大,最高最好的與最低最差的沒有多大差別,所以每個人都感覺挺好挺幸福。而且在美國階層流動性較大,最下層的也有很好的上升空間,機會很多,而在中國卻是階層固化,難有突破。

問她對美國有什麼不好的印象,她說最重要的就是無法融入他們的主流社會,美國人對有色人種懷有一種天然的流淌在血液裏的高傲和偏見,認為他們就是不如白人。但她又解釋說,這種歧視並不一定帶有製度和意識形態的性質,更多的是文化、價值觀念的不同導致的。她認為,這其實也很正常,就好像她作為上海人,還有北京人、廣東人,也對國內其他地方的人有一種瞧不起的思想一樣。不是有個說法,說在北京人眼裏,別人都是基層的;在上海人眼裏,別人都是鄉下的;在廣東人眼裏,別人都是窮人。

這就是一個留學生在美國兩年的感受和領悟,不管她的觀察、理解是否正確,說的對不對,但無疑都是她的真實想法。其實美國仍然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2011年“占領華爾街”運動提出的口號就是反對美國政治的權錢交易、兩黨政爭和社會不公,是號稱代表99%的百姓反對1%的富人。美國的社會分層和流動也完全不是她所想象的那麼美好。我們當然不能對孩子過於苛求、進行指責,需要關注和思考的是她為什麼會得出這些結論以及她觀察、分析問題的角度。

這些中國留學生畢業後不管是留在美國,還是回國發展,他們的思想、理念,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影響的不僅僅是他們個人,而是整個國家、民族,而且這種影響不是短暫的、一時一事的,而是長久的、持續的、深遠的。去年11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出席APEC峰會時宣布,從12日開始,中國人赴美的學生簽證有效期將延長至5年,商業旅遊簽證將延長到10年。這裏蘊含的不僅僅是重大的商機和利益,更重要的是長遠、巨大的戰略考量和謀劃。

教育投資收獲的不僅是人才,而是人心;不僅是國內教育產業的發展,更是對外文化價值觀念的輸出;不僅是著眼當下、當前,更主要的是將來、未來。

我原來不明白,為什麼國內有那麼多人至今仍對美國用所謂庚子賠款的一部分建了清華學堂、資助了赴美留學那麼歌功頌德、感恩戴德,現在終於明白了,讓我們來看看1906年美國伊裏諾大學校長詹姆士當時是怎麼勸說羅斯福總統的吧,“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年輕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麵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顯然,他們成功了。這是我們的悲哀。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天上從來不會掉餡餅。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