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洞門口的天空洞門口的天空
歐陽蘇勤

母親的除夕

每逢過年,就會想起母親。

那時,每年的大年三十,都是母親最忙碌的時刻。除夕的團圓飯,則是她最幸福的時光。

母親是寄養在慈化街上開小雜貨鋪的老外婆家長大的,從小失去家的庇護,對“家”有特別的期盼。寄人籬下,難免遭人白眼,幸虧在外做女傭的外婆能寄點錢回來度日,甚至還念了幾年書。新中國成立後,進了中學讀書。讀書期間,生下了我姐姐。緊接著,基本上以兩年一個的頻率,生下了我及大弟、二弟、小妹四人。

用不著驚訝,因生活無著落,1943年,十六歲的母親就嫁給了父親。並且,在生姐姐之前,已經有過三個孩子,而這三個孩子都因病或因餓先後夭折了。這都是發生在舊社會裏的事。為此,年輕的母親銘痛於心,對“家”有了更深的情結。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工農子弟,政府推薦她考入宜春初中,讀了三年書,畢業後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端上了國家的飯碗,生下的五個孩子,個個健康活潑。她一邊教書,一邊生養孩子,盡管忙呀,煩呀,神情卻都是樂嗬嗬的。外婆老是說,幸虧有了共產黨,你媽媽才有了紮紮實實的一個家。

老家慈化,地處偏遠,古風甚濃,非常作興端午、中秋、春節這些傳統節日。母親從小在石板街上長大,耳濡目染,也把這些節日看得分外重要。每逢過節,總是想方設法地搞豐盛一些,臉臉麵麵的,讓全家人高高興興地歡聚一堂,尤其是年夜飯,更是費盡心思。

然而,從1966年起,連著兩年,全家人都在心驚肉跳中度過,過年過節沒有半點心思。首先是父親,一個小學校長,成為石板街上第一個被揪出來的“走資派”,沒完沒了地寫檢討,一次次地上台接受批鬥,並被戴高帽子遊街。不久,母親也被人寫了大字報,說她經常散布資產階級思想。這令她百思不得其解,她從小生活在鄉村小鎮,甚至連資產階級都沒見過,何來的資產階級思想?而她曾在鄉公所做過幾個月臨時幫工的事也被挑出來,成為一個沉重的“曆史問題”。緊接著,讀小學二年級的大弟弟,又莫名其妙地被人指控,說書寫了反動標語,縣公安局派人偵訊,甚至不斷追查“背後的指使者”,假若牽扯到父母,無疑是滅頂之災。惶惶然中,全家人兩年裏都沒有心情吃上個寬心飯。

“怎麼會是這個樣子?”母親總是喃喃自語。

母親以前受過苦,有過刻骨銘心的疼,因此倍加珍惜後來的日子,參加工作後,身上總有使不完的勁,下鄉動員農家子女入學,進門第一件事情就是坐進灶台前,幫主婦燒火,一邊燒一邊聊子女的教育如何重要。課後輔導學生唱歌跳舞,總是把晚飯拖到掌燈時分才吃,業餘時間到夜校掃盲,經常是一個人深夜方回家門。平時嘴裏還常常哼著“山連山來水彎彎,果樹開花紅豔豔”之類的歌曲。而現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她不知所措,以至走路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招來無妄之災。

1968年10月,“廣大幹部下放勞動”,父母親都被列入下放名單。母親又愁又喜。愁的是全家人下放到農村,這麼一大家子,孩子尚小,該如何生活?想到以前夭折的三個孩子,她不寒而栗;喜的是,既然是“幹部下放”,這就說明身份還是清白的,還是“自己人”。

茫然中,下放行動已經雷厲風行地實施。深秋的一個陰沉沉的日子裏,父親挑著行李去了設在花園嶺上的“五七”大軍。母親則帶著我們回了老家曾坊,初中畢業的姐姐作為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一同前往。

下放後的日子是艱苦的。然而,與之前相比,精神上卻有了極大的解脫,老家的父老鄉親沒有鄙視我們,而且表現了極大的熱情。父母親作為“五七”大軍戰士,不需要再寫檢討、再受批鬥了。母親曾在老家任教,學生眾多,所到之處,老表們仍然親切地喊著“羅老師”。我們兄弟姐妹也很少遭人唾棄了。姐姐還被推選為公社的階級鬥爭教育展覽講解員。更為關鍵的是,全家人除姐姐外仍然是商品糧戶口,每月可以按定額到糧管所買到米和食油。父母親的工資也每月照發,分文不少,這樣,就確保全家衣食無憂了。盡管這種現狀不知能維持多久,但有這些,母親就知足了,眉頭也舒展了,那種蓬勃的工作熱情又迸發了。在“五七”大軍辦公室的指揮下,她積極參與村裏(那時叫大隊)的各項工作,甚至冒著嚴寒,上水庫工地勞動。

在下放的最初幾個月,母親做得最多的事,是幫助農戶布置“忠”字台。

這是一個現代人難以理解的東西。可在當時,卻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政治任務,家家必須設置。一般的做法是在農村人家廳堂的正麵牆壁中間,擺上或砌一個台子,台子上張貼一個大大的“忠”字,並擺放偉人的塑像或畫像,擺放偉人的著作、語錄本,哪怕家裏無識字之人,這些都是必需的。在鎮子上,還要求全家人每天早晚站在忠字台前,向偉大領袖早請示,晚彙報,甚至一日三餐要做“餐敬”。農村盡管沒強力推廣這些儀式,但路口語錄牌,家中忠字台,出工撐紅旗是一定要有的。

忠不忠,看行動。全社上下,大力推行建語錄牌,做忠字台。一些農民不理解,不主動積極配合,還吃了不少的苦頭,有的甚至遭到批鬥遊行示眾。鄰隊的一個老表,為做忠字台,特意到鎮上請(買)了一尊領袖石膏塑像。翻山越嶺的,擔心損壞,就小心翼翼地用隨身係的羅布汗巾紮緊,背在肩上。不承想,他沒留神,汗巾係在了塑像脖子上。剛進家門,即被抓起來,掛上黑牌,敲鑼遊塅,罪名是“妄圖吊殺偉大領袖”。

對幫助全村各家布置忠字台這項工作,母親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夜以繼日地投入其中。母親能寫會畫,剪紙刺繡皆精。她用剪子巧妙地剪出各種富有政治含義的圖案,粘貼在忠字台周圍,尤其是獨具匠心的用紅蠟紙剪出的向日葵花邊、忠字花邊,為忠字台增色不少。

我們住在祖上傳下來的老屋裏,單家獨戶,盡管破爛不堪,但也被母親和嬸嬸整理得清清爽爽。特別是廳堂的三麵牆壁上,貼滿了領袖的各種宣傳畫像。以前供在廳堂中的香案,被母親精心打造成一個莊重漂亮的忠字台。潔白端莊的偉人塑像,排列有序的領袖著作,美觀大方的立體“忠”字,台子周邊貼上彩色的葵花向陽圖案。親朋熟友見了,無不嘖嘖稱讚。

用這份努力,母親似乎在表達著一種最質樸的情感。

忙忙碌碌中,幾個月過去了。一眨眼,大年到了!這是下放後的第一個大年,環境變了,心情也不同了,母親憋足心勁,想讓全家人過上一個歡快的除夕。她到處張羅,買來雞、魚、肉、糯米等各種年貨,精心地準備著,甚至鼓勵孩子們屆時來一段樣板戲。

父親也從“五七”大軍中回家過年了,在那個各路下放人員彙聚的地方,他似乎有更多的感知。他環視廳堂,笑了笑,對全家的團聚,則流露出極大的喜悅。

父親是家鄉遠近聞名的春聯高手,不僅書法好,而且所寫春聯都是自己結合所貼之地、所見之景撰寫的,文字簡練,通俗易懂,深受老表歡迎。每年春節前,他都要應約寫出大量的春聯。每逢這時,我們兄弟姐妹就圍在桌子旁,一邊看著父親寫,一邊幫著按拉紅紙。

而這兩年來,父親不曾寫下任何一副春聯。既沒有人請他寫,他也不敢亂動筆,更為關鍵的是,貼春聯被作為“四舊”曾一度被破除。“造反派”為了深入批判父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1967年底,曾用白紙寫了一副侮辱醜化性極強的對聯貼在我家門口。不過,這副白對聯貼出沒幾天,就被鎮上的一個老貧農撕了。老農站在大街上,憤怒地罵道:“從來都沒見過冇死人貼白對子的事,你們這是咒人家死人呀!這是搞哪門子革命!”“造反派”們聽了,竟不敢吭一聲。

見到父親回來,母親格外高興,立即給父親布置任務,寫一副春聯貼在大門口。孩子們一聽,立即歡呼起來。

找來紅紙,磨好墨汁,父親提筆思忖,我們則期待著。父親思索良久,輕輕搖搖頭,隨即想了想,揮筆寫下:

走社會主義道路;

過革命化的春節。

我們正看著,母親從廚房裏走出來了,一見對聯,高興地喊道:“寫得好!寫得好!”母親叫好,我們也就一齊叫好,父親高興地笑了笑。

春聯貼上了,大盤大碗的菜也陸續端上了桌子。母親在廚房客廳穿梭般地忙碌著,不斷指揮我們擺好菜碗,擺好碗筷,擺好凳子。三年了,難得見到一家人如此歡暢。

終於,除夕的年夜飯要開始了。父親指揮我們點燃了一掛爆竹。劈裏啪啦的爆竹聲中,母親莊重地提議道:“全家人站在忠字台前,做個餐敬儀式。”

父親先是一怔,隨即扭頭看了看滿臉笑容的母親,確認了眼神,立即附和道:“好,好,做個餐敬!”於是,麵對忠字台,小孩子站前,大人站後,全家大小手持“紅寶書”,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地高聲喊道:

“首先,讓我們共同敬祝我們偉大的領袖……”

參差不齊的聲音飛出廳堂,飄過禾場,在冬日黑黝黝的夜空中久久回蕩。

2022年1月30日於深圳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