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於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間在“洞門口的大大人家”微信公眾號上發表的文章合集。
2021年的重陽節,與單位的老同誌一道垂釣,我坐在堤岸上,手持釣竿,望著水波粼粼的湖麵上微微飄忽的浮標,思緒隨之起伏。我想起了小時候釣魚抓魚的種種回憶,繼而想起了老家,想起了離去的父母,想起了許多的陳年往事。掐指算來,白駒過隙,一晃就是60多年了,不禁感歎“人生易老”。一瞬間,以往歲月的記憶碎片一齊湧上心頭,就像電影鏡頭,一幀一幀閃出,逐漸變得清晰。下午回到家裏,我打開手機,迫不及待地記下了當年發生在家中的一條魚的真實故事。寫完,我以圖片的形式發在微信朋友圈裏,題目為《陽校長的魚》。家人及朋友們看了後,引發了他們對那段歲月的回憶,紛紛鼓勵我再接著寫下去。女兒則為我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外孫女陽陽為公眾號取了一個童心十足的名稱。
有家人及朋友的支持,我就隔三岔五地寫上幾句。就這樣,寫著寫著,記憶的門縫越擠越開,往事紛至遝來,感受也就越來越多。
我常自歎息,人生的指縫太寬太鬆,從中流失的歲月太多太快。從青年時期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謀生,不知不覺中,已躋身銀發大潮中,坐觀夕陽紅。
記得1978年初秋的一個中午,我接到了高考錄取通知書,要離開老家袁州慈化去外地讀書。
說實在話,多少年來,一直盼望離開偏僻閉塞的贛西家鄉小鎮,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現在,大門打開了,人生新的行程即將開啟,心中反而有些依依不舍。
人生最初的二十多個歲月,我一直生活在家鄉方圓不足10公裏的天空下。小鎮那條窄窄的青石板街就是我成長的搖籃,在這裏出生,在這裏成長,小學、中學讀書,上山下鄉當知青,任學校民辦教師,從童稚年代到青春歲月,始終與故鄉相伴相隨。是故鄉的山水養育了我,是故鄉的風情陶冶了我。故鄉的一切,早已深深地烙進了我的心中,時時激蕩著我的思緒。
我寫了生活了二十來年的小鎮,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街,中間被無數的獨輪車碾軋出一條深深的凹槽,兩邊是大大小小的店鋪。一道蜿蜒起伏的石頭城牆高高聳立,把小鎮緊箍。東南西北四座破敗的城樓門洞,人們進出往來,奔波忙碌。那時的小鎮,雖則貧困,但人們善良勤勞,樂觀向上,滿滿的人情味。
我寫了我的老家江頭洞門口,一幢孤零零地坐落在小石山下的破土房。這是我家的祖宅,因屋後兩側各有一旱一水兩個天然石洞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間,兄弟姐妹們隨母親從小鎮下放回到老家,在老家父老鄉親的嗬護下,度過了一段艱辛而又溫馨的歲月。
我記下了青年時上中學讀書和上山下鄉當知青的難忘往事,記下了家鄉悠久的曆史文化中的零星片段及傳說,記下了家鄉一帶濃鬱的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也記下了家人及周圍人的一些往事。我還寫了我人生曆程的一些粗淺體悟。我努力地回憶著,有時為一件事、一個細節查資料,反複求證,力求寫得更真實一些,以圖還原曆史舊貌,這樣看起來雖然平淡、平常,但多少留下了個人生命歲月中的一些寶貴記憶,或許也能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光影。
就這麼零零碎碎地想著,斷斷續續地寫著,一年多來,長長短短地寫了九十多篇,二十來萬字。按照朋友們的建議,我把它們收集於一起,作了適當的訂正與整理,取名為《洞門口的天空》,內容大致分為:小鎮紀事、歲月留影、青春夢痕、民俗拾掇、鄉關情思、古寺餘音、邊走邊唱七個部分。同時,我把自己1981年在《星火》雜誌上發表過的一篇與此內容有關的短篇小說《梨花窩的喜事》(曾獲《星火》雜誌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獎)也一並收錄附後。
鄉愁如水,親情如火,友情如茗,愛情如醇。歲月是個神奇的篩子,總是把最美好的東西篩存。
小時候,坐在老家院場上,仰望夜空,總是盡情地想象著山外麵的世界。現在,置身於外麵熙熙攘攘的世界中,我常常想著的卻是老家那一片天空。
幾十年的人生歲月,總會有那麼些記憶,藏在心裏,給人以絲絲溫暖;總會有那麼些思緒,盤桓在腦海中,給人以莫名的愁。遠遠望去,前麵燈火依然闌珊。把這些點點滴滴記下來,給以往的日子,留下一個注腳。權為序。
歐陽蘇勤
2023年4月12日於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