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巴陵史話巴陵史話
段福林

第二章 了然勝見畫屏開

——洞庭湖與古巴陵城邑周圍的山水湖洲港汊

北緯30°上的古巴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由於巴陵緊臨洞庭湖,因而湖山之美造就了巴陵之勝景。唐代詩人孟浩然為了借助丞相張九齡之力,希望張丞相得以援引自己的才華而求得官宦之途,於是特意寫了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五言詩,其曰: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人自己內心的願望沒有直說,而是通過麵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歎、以及羨慕魚兒的情懷曲折地表達出來。但是,因詩文內在的雄渾氣慨及波瀾壯闊的意境已經完全超出了詩人的預想,成為了一首有唐以來描寫洞庭湖宏偉壯觀景象的千年山水傑作。現在,嶽陽樓大門前一首楹聯;“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成為嶽陽樓楹聯之經典。

第一節釋疑“雲夢”與“雲夢澤”

現在不少人對“雲夢”和“雲夢澤”的概念並不清晰,有的人認為“雲夢”就是“雲夢澤”,“雲夢澤”就是“洞庭湖”。因而,不少人對“雲夢”、“雲夢澤”、“洞庭湖”三者相互混淆難辨。

雲夢澤的變遷

“雲夢”這一名詞,在古籍中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尚書·禹貢》:“雲夢土作乂”;《周禮·職方·荊州》:“其澤藪曰雲夢”。又見於《爾雅·釋地》的十藪,以及《呂氏春秋·有始覽》及《淮南子·墜形訓》九藪中的“楚之雲夢”。《史記·貨殖列傳》:“江陵故郢都……東有雲夢之饒”。《河渠書》:“於楚,則西方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意指從郢都鑿渠東通漢水,中間經過雲夢。

《國策·楚策》雲:“於是楚王遊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雲蜺,兕虎之嗥聲若雷霆”。從所描述楚王在雲夢的遊獵生活中可見,所指“雲夢”是廣闊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澤。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也有雲夢的描寫,也指楚王遊獵區而言。因此,“雲夢”一詞從廣義說,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種地貌形態在內的、範圍廣闊的,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的狩獵區。

在“雲夢”之中有一名為“雲夢澤”的湖泊,而“雲夢澤”是因“雲夢”而得名,二者並非指同一概念。春秋時,由於長江泥沙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並逐漸成為了漢江平原;長江以南還保持著浩瀚的水麵,直到唐代才稱之為“洞庭湖”。由於先秦著作記述雲夢多以其澤藪為主,漢、晉以來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義,將“雲夢狩獵區”與“雲夢澤”混為一談,並一直為後世所沿襲,從而導致了後人概念的混亂。但無論是“雲夢狩獵區”還是“雲夢澤”,它們都在“楚國”的範圍內,人們一旦說起“雲夢”或“雲夢澤”,都意喻古代楚國之浩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沒錯的。

由於“雲夢”這片狩獵地域相當廣闊,東部在今武漢以東的大別山麓和今平江範圍內的幕阜山麓以至長江沿岸一帶;西部當指今宜昌、宜都一線以東,包括江南的鬆滋、公安縣一帶;北麵大致到隨州市、鐘祥、京山一帶;南麵以長江為緣。由於江漢平原地勢低下,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的荊江貫穿其中,構成典型陸上“三角洲”景觀。在地殼下降時期形成巨大窪地,加上江水累積而成巨大湖泊。春秋時代“雲夢澤”的主體位於今荊州市以東、江漢之間,南部以長江為界。

先秦時期,由於漢水和長江所帶來的泥沙填充,原始地貌開始改變,“雲夢澤”演變為平原——湖沼的地貌景觀。“方九百裏”的雲夢澤,便處於東西兩大平原之間,北以漢水為限。南則“緣以大江”,約當今潛江、沔陽南,監利、石首北境。這兩大平原在春秋時代已有村落出現。秦漢時期“雲夢澤”漢江北岸部分已化為平陸。“雲夢澤”西部接納了大量江水帶來的泥沙,不斷向東發展形成漢江陸上三角洲。隨著三角洲的擴展,土地也大量被開辟。“雲夢澤”主體被壓縮在當時的“華容”境內即《水經·禹貢山水澤》所說: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請注意,這裏說的“華容縣”故城並非今天嶽陽市境內之“華容縣”,而是指在今天的湖北潛江市西南,與《史記》所述一致。

《水經·沔水注》:“又東南過江夏雲杜縣東,……《禹貢》所謂雲夢土作乂,故縣取名焉”。雲杜縣治即今京山縣,轄境兼有今應城、天門二縣,可見先秦時期雲夢澤的北限曾遠及漢水以北。戰國中期以後,應城、天門一帶的雲夢澤,為漢水所挾帶的泥沙所湮沒,雲夢澤已略見縮小。

西漢時期,因江、漢兩水泥沙的淤積,荊江和漢江兩內陸三角洲聯為一體。在荊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側的原章華台地區新設了華容縣[1];在漢江三角洲頂部建立了竟陵縣[2]。揚水兩岸的雲夢澤逐漸淤填分割成路白、東赤、船官、女觀等湖,雲夢澤的主體已南移至華容即今潛江西南附近。以後,隨著江漢三角洲的進一步發展,又繼續向南、向東推移。南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東略無阻攔,到東漢時,已移至華容東南即今潛江東南。澤區隨著江漢泥沙的堆積,日益縮小淤淺,而以沼澤形態為主。東漢末年,曹操赤壁戰敗至烏林,已能“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隻不過道路泥濘難行而已。

由於江漢地區新構造運動有著自北向南傾斜的趨向,荊江東岸分流夏、湧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東南方伸展。至魏晉南朝時期,隨著雲夢澤主體向東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裏”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雲杜縣遷到了沔南[3]。接著西晉分華容縣即今潛江東南境增設監利縣[4]。

東晉又在漢南平原與夏州的接壤地帶,即今沔陽縣城關附近增設惠懷縣。南朝時,雲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雲杜、惠懷、監利一線以東,伸展到江畔的沌陽縣境[5],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縣也為水體所淹而撤銷了。整個雲夢澤被分割為大滻湖[6]、馬骨湖[7]、太白湖[8]和若幹大小不一的陂池。其範圍也僅餘近二百公裏,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時,隨著江漢內陸三角洲的進一步擴展,日漸淺平的雲夢澤主體,已大多填淤成陸。唐、宋誌書已不見大滻湖的記載。馬骨湖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夏秋汛漲”,雖“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為平田。周廻一十五裏”。太白湖周圍也沼澤化,南宋時期的陸遊、範成大舟行經此,已是一片“葭

[1]故城在今潛江縣西南

[2]竟陵縣:故城在今潛江西北

[3]沔南:治今沔陽縣西

[4]監利縣:治今縣北

[5]沌陽縣境:治今武漢市蔡甸區南

[6]大滻湖:今沔陽縣西

[7]馬骨湖:相當於今洪湖縣西部的洪湖

[8]太白湖:今漢陽縣南葦彌望”的“巨盜所出沒”的地區,而有“百裏荒”之稱。北宋初期,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裏設置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曆史上著名的雲夢澤基本上消失,大麵積的湖泊水體已為星羅棋布的湖沼所代替。

從以上看出,“雲夢”並不是“雲夢澤”,但“雲夢澤”是由“雲夢”演化而來的。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文字中反複出現的“華容”、“華容縣”非今天我們巴陵境內的華容縣,而是指潛江西南的地域。據《左傳·昭公七年》記載,楚靈王六年(前535)修建了一座“天下第一台”的離宮,名“章華台”。這座“舉國莞之,數年乃成”的宏大建築,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至2001年,經國家考古學家考證,位於湖北潛江的龍灣鎮,這一考證發掘,2005年12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重點項目。2006年7月,該遺址的本體保護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正式立項。而當下,我們嶽陽市境內的華容縣原城關鎮一直稱其謂“章華台”,或簡稱“章台”,並無充實的出土考證實物,堅持將華容城關作為楚“章台”之說僅為何光嶽先生一家之言。

從“雲夢澤”到“洞庭湖”

自先秦距今兩千多年前,“雲夢澤”是連綿不斷的湖泊和沼澤,長江流到這裏呈漫流狀態,江湖不分,隨季節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長。“雲夢澤”全盛時的水麵總麵積達26000平方千米,成為長江和漢江洪水的自然調蓄場所。因此,當時長江中下遊的“洪水過程不明顯,江患甚少”。

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同時,大量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來越小,人們在分流河道淤塞的先決條件下,將九穴十三口先後堵口築堤,進一步擴大了耕地麵積。明嘉靖三年(1524),最後一個位於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連成一線的荊江大堤,也形成了單一的荊江河槽和廣闊富庶的江漢平原,直此,雲夢澤全部消亡。

由於荊江洪水的倒灌,洪水全部進入洞庭湖,由此,洞庭湖進一步擴大,替代雲夢澤成為了調蓄長江洪水的天然場所。每年的洪水期,更多的長江水自城陵磯倒灌入洞庭湖,迫使洞庭湖“南連青草,西吞赤沙,橫亙七八百裏”,洪水期湖麵麵積達到6000多平方千米。洞庭湖進入了全盛時期,自然成為了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

清鹹豐二年(1852)之前,荊江南岸藕池潰口前的300多年間,江湖關係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湖區農業生產穩定發展,人口由約20萬人增長到15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洞庭湖的全盛時期維持了300多年。

清鹹豐二年(1852年),荊江南岸的藕池潰口,因當時朝政腐敗、財力拮據而未能修複。清鹹豐十年(1860)再次發生特大洪水,將原潰口擴大並衝出一條藕池河[1]。

清同治九年(1870),又一次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使荊江南岸鬆滋潰口。當年堵複,由於堵口不牢,同治十三年(1873)再潰,洪水又衝出一條鬆滋河。

從1873年開始,形成了荊江洪水從鬆滋口、太平口[2]、藕池口、調弦口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的局麵。1860年到1873年的14年間,是洞庭湖由興變衰的轉折點。四口分流,不但加劇了洞庭湖區的洪水災害,而且將大量泥沙帶入洞庭湖,洪水從城陵磯又彙入長江,而泥沙卻淤積在洞庭湖。據實測,平均每年約有9800萬立方米泥沙淤積在洞庭湖,水麵麵積以平均每年約18平方千米的速度銳減。1650年至1852年間,湖水麵積約達6000平方千米,容積約在400億立方米以上;到1949年,湖麵已縮小到4350平方千米,容積約為293億立方米;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湖麵又縮小到2740平方公裏;全國第一大淡水湖泊的地位隻得讓位給鄱

[1]由此沿河一帶形成了“南縣”“注市”“景港”等諸多城鎮。

[2]太平口:即虎渡口陽湖[1]。

我們分析,在“雲夢澤”沒有退化之前的幾千年曆史中,“洞庭湖”就隱含在“雲夢澤”之中。自雲夢澤退出曆史舞台,洞庭湖則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長江蓄水分流的重大責任。

“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洞庭湖”的名稱由何而來?《山海經》雲:“洞庭湖,因山而得名也。”“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在九江之間。”晉郭璞注:“洞庭[2]有地道,潛通吳之包山,是湘君之所遊處。”這裏講的“山”,即洞庭湖中的君山。因為,太湖中間的“包山”亦名洞庭山,亦稱君山。所以,《山海經》說今天洞庭湖中的君山與太湖相通。因而,巴陵人自古就傳說,從嶽州府端一碗熱麵條,從君山的柳毅井下去,到太湖的包山出來,麵條還是熱的。

三茅真君雲:“天無謂之空,地無謂之洞,人無謂之房,山腹中空是謂洞庭。”到了唐代李密思就說:“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府之庭,故有是稱。”故,古人一直將洞庭湖中的那座山即今日的君山稱謂“洞庭山”。

那麼,“洞庭湖”原來的名稱呢?據《左傳》載,洞庭湖原統稱在“雲夢澤”裏,並沒有單獨的名稱。在巴陵以西一大片湖泊,原來稱“巴丘湖”。《漢書》曰:“巴丘湖,江南之雲夢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巴丘湖”卻稱謂“五渚”。

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名稱。據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曰:“雲夢澤則分青草、洞庭、巴丘為三湖。然要而言之,洞庭足以統之。其地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龍陽[3]、沅江,南帶益陽而環湘陰。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橫亙八九百裏,日月若出沒其中,水漲則長江亦與湖相通,雖江北之荊州、安陸、德安等郡水所到處,皆可目為洞庭。”

[1]鄱陽湖水麵麵積5030平方千米

[2]指君山,君山原稱洞庭山。

[3]龍陽:今漢壽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到,洞庭湖原來統在“雲夢澤”裏,君山原來稱謂“洞庭山”。直到唐代的史料,才見將“洞庭山”中的“洞庭”二字正式讓給了湖,即正式稱謂“洞庭湖”,“洞庭山”即改稱為“君山”。有人說,君山的名稱是因為有了“二妃墓”前的一幅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而各取前一字,才有“君山”這個名稱。其實,這幅對聯是清代時期才出現,我們今天見到的這幅對聯,是民國三年重新修葺二妃墓時立在墓前的,顯然與史事不符。第一次將“雲夢澤”稱謂“洞庭湖”是唐代《搜神記》中關於“柳毅傳書”故事裏出現的。

根據上述記載,古代,洞庭湖不僅涵蓋了今天的嶽陽、華容、石首、安鄉,武陵、漢壽、沅江、益陽、湘陰等地四府一州,在夏秋水漲之時,即今日湖北的石首、監利、沙市等大片荊州地域都在洞庭湖區域之內。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