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匆匆路過巴黎,我對這座城市的印象朦朧依稀。
彼時正逢巴黎的秋,滿大街都是黃綠斑駁的法國梧桐。街頭走過三三兩兩的中國留學生和各種膚色的人們,他們爽朗的笑聲飛揚在四周,眸子裏透露出靈動的斑斕,正如絢爛秋色。
站在巴黎街頭,腳下時而會覺出些震感,耳側拂來轟隆隆的聲響,這是地鐵開過時哐當哐當的躍動音律。
始於十九世紀的巴黎地鐵,數百年來奔馳不息。那些錯綜複雜的地下通道,那些滄桑古舊的車廂,既見證了法蘭西工業時代的輝煌,透露著浪漫之都的風土人情,也記錄了這個城市數百年來的無數故事。《巴黎地下鐵》的作者姚中彬是本世紀初旅居巴黎的遊子,他試圖講述的是在改革開放後,大量中國人湧入海外的宏大時代背景下,其中一個中國年輕人出國尋夢的小故事。中彬出生在江南,成長於長江之畔“下灘”地區的一個小村莊,留學和工作到了時尚之都法國巴黎。在他的作品裏,既有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滲透,也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更有人性之美與價值之美的相互貫通。我和中彬相識十多年,引為至交。他外形清瘦、冷麵,喜歡調侃和玩笑,可一旦與他交往,便能感受到輕鬆美好、實在可靠和一種柔韌的力量。在現實世界裏,他並非無憂無懼,但仍然樂觀麵對,披荊前行,他在作品中的精神表達與內心世界是一致的。《巴黎地下鐵》這個“小故事”,曾在法國、荷蘭出版,甚至成為比利時魯汶大學中文課堂讀物,作者本人也多次獲邀赴法國、荷蘭、比利時及港、澳多地召開讀者見麵會。文化無國界,這也體現出新僑“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優勢吧。
移動互聯時代,資訊撲麵而來,令人目不暇接,可愈是這樣,我們愈是需要停下來認真複盤和理性觀想。
寧靜,方能致遠。
創作,正是對生活的概括、提煉和升華。
期待中彬堅持熱愛,筆耕不輟。
李音強
2018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