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與修持,攝受親眷屬,諸業無過咎,此事勝吉祥。
——《吉祥經》
【佛偈釋義】
這是南傳佛教經典《吉祥經》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布施和修行,護持親友,做事沒有過錯,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慈悲就像我們手中的玫瑰,若緊緊握在手中,則隻能為一個人留住一份美麗;可如果能遞給伸手可及的另一個人,就是傳遞了一份美麗,手中還留下了一縷香氣。如果人人以此傳遞下去,那麼世間處處都是美麗,每人手中都滿是香氣。如果我們對這樣的世界還有美好的願望,那麼就請將慈悲布施給別人吧!
世間什麼最美?我們也許能從下麵這段對話裏得到答案。
彌蘭陀王曾向那先比丘問經:“請問大師,世間哪裏的水比大海之水更多呢?”
“比大海之水還要多的是佛法甘露的一滴水。”那先比丘回答說。
“為什麼?”彌蘭陀王百思不得其解。
“這一滴水,可以消除眾生罪業,洗淨身心,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更加充沛。”
禪機總是簡單而深邃的。一滴水便是一顆飽滿的慈悲心,比大海更有力、更充沛。
曾經從竹林旁經過的人,會有這樣一份意外的發現:幾場春雨過後,春筍從濕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帶給人生機盎然的春的氣息;初夏時節,竹林綠蔭成片,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濃濃的綠蔭;秋風拂過,竹林簌簌作響,竹葉在微風的輕拂下翩翩起舞;隆冬來臨,積雪覆蓋之下,有無數生命正等待春暖花開,蓄勢待發。
竹子是世間最美好的植物,它以根、枝、葉、莖豐富人之所需,無私地奉獻,得到世人的喜愛。夏竹迎風搖曳,有招風驅暑之妙;響竹之聲有如天籟,竹笛奏出美妙的樂音,給人間平添悠揚旋律。竹子的自在、竹子的柔美、竹子的寧靜、竹子的節操,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正是說竹子具有修身養性之妙用。
竹子的品質,不僅體現在那高潔傲岸的情操,還在其默默奉獻的精神。“出世予人惠,捐軀亦自豪”,它把自己短暫的一生,從根到梢,從竿到葉,默默地奉獻出來,無怪乎人們對其毫不吝嗇地讚美。
佛陀降生於古印度,得道後,四處遊化,廣說佛法之要,教化了無數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
這一天,佛陀親自巡視弟子的房間,看見一位比丘躺在床上,於是問道:“你的身體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煩惱?”
這位比丘很想向佛陀恭敬地跪拜,於是努力地想撐起身子,但是因為疲憊不堪,根本無法起身。
佛陀見狀,慈憫地來到比丘身旁問道:“你怎麼病得這麼重,卻無人照顧呢?”
比丘道:“出家至今,我生性懶散,看見病人也不曾細心照料,不曾關懷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沒有人願意前來關心,我真是感到慚愧啊!”
佛陀聽完後,便親自清理比丘排泄的穢物,把比丘的房間打掃得幹幹淨淨。
這時帝釋天看到佛陀的善舉,也前來用水洗浴比丘的身體,而佛陀也以手輕輕地撫摸比丘。慢慢地,比丘身心安穩、全身舒暢。
佛陀這時對比丘道:“你出家至今甚為放逸,不知勤求出離生死、解脫煩惱,所以才會身染疾苦,希望你從今天起,精進用功。”
比丘聽後,便真誠地向佛陀頂禮懺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與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攝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輪回六道了。弟子從今日起,一定會發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
比丘從此真心懺悔並且精勤辦道,後來即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不畏勞苦、不避汙穢的行為感動了比丘,讓他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向佛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敦促他修成正果。
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有所作為,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這是生命的最高道德,也是宗教對靈魂最重要最直觀的提升,這樣的心靈也是世間最美麗的。
播下慈悲的種子,世人都可享用豐碩的果實;留下幾句仁愛的語言,世間都將充滿溫暖的和風。種子探頭笑,和風拂柳枝,此中風情,此間美麗,都令人心中漾滿歡喜。
法水清淨明澈,能洗滌眾生罪業,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充沛。而世間之最美,皆由內心出發。美麗的容顏無法曆久不衰,美麗的心靈卻能在時光中永遠動人,唯有心善、心真、心慈,顯現於外的相貌、舉止、氣質才讓人動心。
世間最美,皆由心生,願人人都能有此感悟,並以此為自己做人的準則,滿懷好心,多行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