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2年三月的江南風光旖旎,“行中水(即衍),為天子”的民謠異常熱絡,南齊朝野都沐浴在廢舊立新的浩蕩春風裏。
已經升為梁王、可以建天子旌旗的蕭衍正躊躇滿誌,指點江山。三月二十八日,僅僅在蕭衍的扶植下稱帝一年的齊和帝蕭寶融便被迫遜位,像當年其祖父齊高帝蕭道成逼迫宋順帝劉準禪位一樣,蕭寶融無奈地敬獻玉璽、退出皇宮,兩次莊嚴的禪位大典僅僅相距二十三年,南齊政權也在僅僅經曆了齊武帝蕭賾十一年的“永明之治”後,徹底灰飛煙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揮手離別的,不僅僅是難舍的皇家大院,更多的則是撕心裂肺的家國情懷。南齊滅亡了,但蕭寶融的故事仍未完結。四月初,已經稱帝的蕭衍貶齊和帝為巴陵王,王宮設在遠離京師的姑孰(今安徽省當塗縣),允其按照齊朝先例生活。但起草禪位詔書、時任尚書仆射即首席宰相的文壇領袖沈約卻另有謀劃,他不願意看到在自己的策劃下丟掉皇帝冠冕的蕭寶融繼續存在人間。他煞有介事地提醒蕭衍說:“當年魏武帝曹操曾經說過‘不可以慕虛名而受實禍’。”言下之意,要趕緊除掉蕭寶融。蕭衍於是心領神會,派出自己的親信鄭伯禽趕往姑孰,賜給巴陵王一把生金,令其吞金自殺。但這位固執的王爺並不聽從,而是高聲呼道:“我死不須用金子,有醇酒就足夠!”鄭伯禽也不含糊,令人立刻取來美酒,眼見這位曾經的帝皇仰脖猛灌,在其爛醉如泥之時,一刀結果了他年僅十四歲的生命。
而就在當年,他的父親齊明帝蕭鸞為了滅口,果斷弑殺當了兩個多月皇帝、已經遜位的海陵王蕭昭文時,蕭昭文也僅僅十四歲。
金刀利刃齊刈之
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早在劉宋王朝任職時,因其功德威望日隆而累受封賜。在即將被加封為“梁王”時,其親信大臣崔祖思卻建議他改“梁”為“齊”,原因是《讖書》中有“金刀利刃齊刈之”之說。“金刀利刃”即繁體“劉”字(劉),“刈”是剪除之意,以“齊”為號,意味著蕭道成可以剪除“劉”宋王朝而自立,所以蕭道成便放棄了“梁”,稱齊王,並於公元479年篡位稱孤,果斷打出大“齊”國號。
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齊”雖然如願滅亡了“劉”宋,而亡“齊”的恰恰是蕭衍的“梁”國。
當初蕭道成親曆了劉宋王朝的興衰,親眼目睹了宋明帝劉彧殘殺同宗骨肉,導致劉氏家國敗亡的沉痛教訓。所以他剛一稱帝就問政於大儒劉參軍,後者明確指出,孝道乃治國安邦之本,“政在《孝經》。宋朝之所以滅亡,陛下之所以得天下都是由於此理”。又極力勸說齊高帝施行仁政,“陛下若以前朝之失為鑒,再加以寬厚的仁政,那麼雖危可安;若相反,就會重蹈覆轍。”蕭道成非常讚同,並在實際治國理政中加以踐行,社會經濟迅速得到恢複發展,為之後的“永明之治”奠定了較好基礎。在位期間,他甚至豪邁地提出“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的治國理想。但他沒有贏得自己的黃金十年,僅在執政四年之後便匆匆駕崩。
就在彌留之際,蕭道成仍然不忘劉宋家國喪亡的教訓,將太子蕭賾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告誡說:“宋氏若非骨肉相殘,他族豈得乘其弊!汝深誡之!”要求蕭賾善待親族骨肉,不要相互詆毀廝殺。
武帝蕭賾的確沒有辜負父親的囑托,但他嚴重低估了堂弟蕭鸞的狼子野心。蕭鸞本係蕭家近親,與蕭賾同一祖父,因父親早逝,從小便由蕭道成撫養,蕭賾執政時對他也特別優待,但蕭賾一死,他便露出猙獰麵目,短短三年即將蕭賾的兩位嫡孫皇帝趕走弑殺。
不僅如此,齊明帝蕭鸞還在當政期間對高帝、武帝子孫大開殺戒,完全循了宋明帝劉彧的覆轍。
或許因為有愧於自己篡位的合法性,抑或更多地出於對自家私利的考量,蕭鸞一直特別忌憚高帝、武帝的子孫,常常擔心自己的子孫過於“寡弱”。身為家國至尊的蕭鸞,每逢初一、十五都會在皇宮高高的龍椅上正襟危坐,接受包括高帝、武帝子孫在內的蕭家王室後生的參拜。但每次在後生們離去後,他總是憂心忡忡地歎息道:“我和司徒(親弟弟蕭緬)的孩子都太小,而高帝、武帝的子孫眼見都在日益成人啊!”
在這種親疏遠近關係觀念的作祟下,自永泰元年即498年正月開始,蕭鸞找出各種理由對高帝、武帝子孫進行無情屠戮。當時高帝、武帝子孫中分封為王的就有十人,也成為蕭鸞屠殺的主要目標。他每殺一個藩王,總是於夜間派兵包圍其住所,翻牆破門,喝喊而入,殺後還要將其家產全部查封沒收。據史料記載,高帝、武帝子、孫及曾孫三世被蕭鸞所殺者凡二十九人。對於蕭鸞這種擅權滅親行徑,清代史學家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中斥責道:“蓋天良難泯,帝亦動於心所不安也,然其後又卒皆誅死。然則齊明帝之殘忍慘毒,無複人理,真禽獸不若矣。”
“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齊明帝效仿宋明帝斬草除根的“禽獸不若”行徑,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相反卻為他的子孫帶來相同的災難。他死前也曾明確告誡太子蕭寶卷“做事不可在人後”,要當機立斷,就像當年自己對待蕭昭業一樣,若不是自己果斷出擊,掉腦袋的可能就不是蕭昭業而是自己。他還進一步詮釋道:“朕已經幫你清除高帝、武帝及文惠太子的諸子,隻怕將來會有其他宗室、權臣作亂,你必須要加以防範,一旦察覺他們有異常舉動便即刻誅殺,切不可被人搶先。”在父親的影響下,這位昏聵的皇帝除了遊樂,就是殺戮。但等殺到蕭衍家族的時候,立刻遭到還擊。
蕭衍本係蕭氏遠親,是蕭道成的旁係堂侄,與蕭賾、蕭鸞關係都比較近,曾與蕭鸞私下密談,商議廢黜蕭昭業事宜。蕭鸞如願登基後,提拔蕭衍為中書侍郎、黃門侍郎,蕭寶卷上台後,他仍在雍州主持防務,任雍州刺史。蕭寶卷冤殺尚書令蕭懿後,其弟蕭衍立刻起兵,並扶植蕭寶卷的弟弟蕭寶融為帝。此後,蕭衍又廢掉蕭寶融稱帝,是為梁武帝。梁武帝上台後,對蕭鸞子孫也毫不留情,力圖趕盡殺絕。史載,蕭鸞“十一子之中,梁武帝殺其六,東昏殺其一,魏人殺其一,餘早夭者二,廢疾無後而善終者一。然則鸞之子凡成人者皆不良死,蓋鸞之後已絕”。
金刀利刃兮豈能亂刈?回望南朝曆史,其承載著中原文化的根脈,在風雨飄搖的大動亂時期,偏安江南的東晉王朝在劉裕的強力開拓支撐下,宋、齊、梁、陳先後建國,中華文明因此得以繁衍生息。但不幸的是,除開國皇帝外,繼承者多有不道,最終北勝南亡,天下歸隋。
反賊難道就捉我一人嗎?
曆史風雲際會,南齊尤為可悲。開國皇帝蕭道成期望的“十年即使黃金與土同價”的社會理想,因為他的去世而煙消雲散。縱觀南齊凡四代七帝二十三年的短暫曆史,除卻蕭賾在父親苦心經營的基礎上開創的“永明之治”靈光乍現外,其餘皆苟延殘喘,自私而無治。
最讓人扼腕的是蕭鸞掌控下的蕭昭業、蕭昭文和蕭衍掌控下的蕭寶卷、蕭寶融。蕭昭業臨死前,其衛隊本來計劃對叛敵進行還擊,但他一言不發,生生被殺。蕭昭文身為一國之君,就連食譜都遭到操控,想吃頓蒸魚都難以遂願,令其膽戰心驚的皇帝寶座也僅僅坐了七十四天。蕭鸞如此霸道,但他死後,兩個兒子蕭寶卷、蕭寶融先後當了皇帝,同樣招致蕭衍的無情打壓,而蕭鸞與蕭衍兩位兄弟當年又何其融洽。
蕭鸞濫殺宗親的惡果在其子蕭寶卷身上得到報應。這位木訥寡言的天子無才無德,對政治也似乎毫無興趣,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皇宮外遊樂,其主要工作就是搶劫殺人,無論白天黑夜,隨時出動,“入富室取物,無不蕩盡”,又不願被人看見,誰遇上就要被格殺。因此地方官員時刻留意,每見他出宮立即奔走呼叫驅逐百姓,使道無行人,店鋪歇業,一時“工商莫不廢業”。
但這位少年天子卻對夫人特別鐘情。其愛妃潘玉兒本是市井小商販之女,係街頭歌伎。但此女天生麗質,曼妙風流,蕭寶卷一見傾心,甘為驅使。為討出身市井的貴妃歡心,他在皇宮大殿之上設立集市,令太監殺豬宰羊,妃子沽酒賣肉,自己則充當寵妃的副手,所以坊間諷曰“閱武堂,種楊柳,至尊屠肉,潘妃沽酒”。外出遊玩時,他讓美人坐在舒適的轎子上,自己則在後麵騎馬跟隨,儼然貴妃侍從。他甚至還突發奇想,命工匠把黃金鑿成蓮花的形狀,一朵一朵地貼在地板上,讓潘玉兒赤裸美足,嫋嫋婷婷行走其上,營造出了“步步生蓮花”的美幻景象。
就在他恣意尋歡之時,雍州刺史蕭衍的大軍已經浩浩蕩蕩開赴京師。永元三年(501年),蕭衍的軍隊已經攻打到京師城外,當他聽到城外的鼓聲傳來時,竟穿上大紅袍,登上景陽樓屋頂看熱鬧,流矢幾乎射傷了他的腿腳。寵臣茹法珍跪在地上請求他賞賜將士,以激勵軍心、絕地反擊,但這位置天下於不顧的天子卻反對道:“反賊難道就隻捉我一個人嗎?為什麼偏偏向我要賞賜?”
蕭衍大軍攻入京城的那一夜,蕭寶卷仍在含德殿歌舞作樂。他剛睡下不久,守城將軍北徐州刺史王珍國已經率兵突入皇宮。當他在廝殺聲中醒來時,急急從北門溜出,宦官黃泰平舉刀便砍,蕭寶卷應聲倒地,竟破口罵道:“奴才要造反嗎?”另一名宦官張齊更是不由分說,一刀砍下他年輕的頭顱,其首級隨後便被送到蕭衍那裏。
南齊王朝至此已經壽終正寢,蕭衍在象征性地扶植蕭寶融一年之後,便撕下偽裝,稱帝。
令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意料不到的是,他放棄大“梁”國號,應“金刀利刃齊刈之”的讖語而改立的大“齊”國,僅在二十三年之後便轟然崩塌,取而代之的恰恰是他放棄的“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