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劉邦:不讀書的優等生

劉邦:不讀書的優等生陳勝從起事到失敗僅六個月時間。時間雖短,意義重大:點燃了各地反抗秦二世殘暴統治的火苗,削弱了秦朝的實力,為後來的起義者搬掉了一些攔路虎。同時這種失敗也讓後來者認識到,秦朝沒有想象的那麼脆弱。

在反秦的大潮中,有兩股力量逐步壯大起來,那就是劉邦和項梁、項羽,後世簡稱“劉項”。他們和陳勝不一樣,一開始就本著低調的原則,別人在前邊猛衝猛打,自己在後麵邊走邊看,有便宜就占,沒便宜就竄,就是堅決不打第一槍,特別在實力難以支撐野心的時候,悶聲發大財,堅決不稱王。

他們看到陳勝的幾十萬大軍居然被一幫臨時湊起來的犯罪分子給打垮了,等到秦國正規軍從邊疆趕回來,想打勝仗就更不容易了。於是,劉邦在拉起幾千人的隊伍之後並沒有自立,而是投到了項梁門下當了一名將軍。他還不敢自立門戶,知道先找一棵大樹避避風頭。項氏集團也相當聰明,把楚王的後代熊心推到了前台,奉他為楚懷王,意思就是我項家並不想稱王稱霸,也就是推翻暴秦,恢複楚國而已。

在秦國四處撲滅農民起義軍小火苗的時候,劉、項這兩股力量合二為一,但還沒有火苗躥起,雖然沒有明火,但他們是一爐燒得通紅的炭,隨時可以成為衝天大火。

提到劉邦,不得不提唐朝章碣的一首詩: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首詩有些酸溜溜的,不讀書的人都當上了皇帝。史書記載,劉邦、項羽這兩個人都不喜歡讀書。這多多少少讓飽學之士心裏發酸甚至發苦,自己發憤這麼多年,隻能給皇帝打工,頂多給個“打工皇帝”的名號。

當然,亂世之中,一切規則、秩序都被打亂了,那種墨守成規的人往往成不了大事,而那些膽子大的混混、臉皮厚的痞子反而能夠混得風生水起。

劉邦真的不讀書嗎?假如他是個文盲,張良怎麼能夠與他探討《帝王道》和《太公兵法》?張良聽完劉邦的見解之後還大為歎服,說劉邦真不是凡人啊。何況《韓信盧綰列傳》有過記載:“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裏。高祖、盧綰同日生。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俱學書,就是說劉邦跟小夥伴們一起讀過書。

公正地看,劉邦絕對是上過學、讀過書的,隻不過他這個人對大家都在背、都在看的書不感興趣,讀的書沒有其他人多。而劉邦並不像其他人一樣讀死書、死讀書,他是活學活用。

劉邦不喜歡讀書,但他一定喜歡學習!他向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學習與普通民眾溝通的技巧,學習與各個階層打交道的方法,並且在當亭長的過程中學習社會治理的經驗。

因此,這個不讀死書的劉邦不會受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製,而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像其他農民起義領袖那樣莽撞和短視。

讀書為了什麼?讀書不是用來放到肚子裏當墨水的,也不是用來向別人吐酸水的,不是為了樹立學術權威而打口水仗的,而是服務服從於戰術戰爭的。一般的讀書人,玩的是文人相輕的遊戲,而劉邦、項羽們,玩的是性命相搏的遊戲。

劉邦不喜歡讀書人是真實的,有個博學多才的儒生酈食其想到劉邦那裏找份工作,有人勸他說,你千萬不要說自己是讀書人,劉老大最煩以讀書來標榜的人,有時候他能把書生的帽子揪下來尿尿。但這個姓酈的不相信,就穿戴著象征書生的服裝去見劉邦,果然劉邦罵他為“豎儒”,讓他顏麵掃地。

按理說,劉邦把書生的帽子揪下來尿尿是有些過分了。若劉邦真的是這樣的混蛋,怎麼可能聚攏這麼多的手下?而且蕭何、張良不也是讀書人嗎?特別是蕭何當過縣裏的功曹,主管法律法規,在十分重視法律的秦朝當這樣的官,沒有文化能行嗎?因此,劉邦並不是真的對文化人就恨之入骨。

劉邦不喜歡的正是那些讀死書的讀書人。有好多書生,除了念書其他什麼都不會,那個時候的讀書人不像現在的學生那麼多的課程。那時候他們頂多有兩門課:一是國學,二是思想品德。隻是學了這兩樣,就認為自己才高八鬥,誰也看不起,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放在眼裏,恐怕除了唬唬目不識丁的貧民,其他人對他們也是不屑一顧吧。

可以肯定的是,劉邦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你能給他帶來好計謀,不管你讀沒讀過書,都可以留下來吃香的喝辣的。如果動不動就“子曰”,說了半天還在“重要性”上,還在說明“是什麼”,敵人眼看就打過來了還沒有說“怎麼辦”,這樣的人要之何用?

劉邦能夠最後登上皇位,建立大漢王朝,絕對不是個文盲。雖然他不喜歡讀書,但他一定是個善於學習的人。

讀書一定是學習,但學習不一定是讀書。劉邦不喜歡讀書,但一點兒也不影響他是個優等生。

這就如同學生在學校,把語文學好了就行了嗎?數學、外語還有上到初中的物理、化學、生物等等,都要學好。而且,生活處處皆學習,與小夥伴處好關係是學習,因為團結是一種能力;在路上遵守交通規則是學習,因為遵守規則是一種素質;看到爸爸媽媽伺候老人是學習,因為尊敬老人是一種美德;聽我講曆史也是學習,因為在別人的故事裏有很多智慧。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