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與白老板不同。白圭是先從政後從商,呂不韋是先從商後從政。呂不韋用從商的理念來從政,投資的貨品是國家元首,做生意的誌向是整個天下,不是家財萬貫的小目標。別人隻有一張口,呂不韋是兩張口,嘴巴多,胃口小,最後被活活撐死了。
呂不韋做生意很成功,通過低買高賣積累了大量錢財。有錢之後的他並不滿足,總想著把生意做大做強,最好是做成跨國大公司、大集團,但這個需要外來力量的幫助。誰的力量最大?肯定是國家領導。但在位的領導想聯係也沒有門路,就算是聯係上,付出的代價肯定也很高。於是呂不韋想做第一筆長線投資,投資一個具有帝王相的人。
而具有帝王相的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出現在呂不韋的麵前。呂不韋在趙國邯鄲做生意的時候,碰到了在趙國當人質的子楚。子楚是秦王的孫子,但不受秦國王室的待見,要不然也不會冒著風險當人質了。秦國給他的經費很少,趙國對他也是愛搭不理,子楚過得十分艱難和落魄,但他很有誌氣:今天對我愛搭不理,明天讓你高攀不起。別人看不出來,但呂不韋看出來了,立馬趁子楚落難的時候搭理他、低攀他。
呂不韋在秦國股市大盤的曆史最低點出手了,認籌金是五百金。這些錢主要用來讓子楚結交各色人等,積累自己的實力,除此之外呂不韋還到秦國上下打點,說子楚的好話。有了金錢開道,子楚的名聲漸起,最後從眾多的競爭對手中勝出,當了太子。當上太子剛一年,子楚就當上了秦王,即莊襄王。呂不韋搖身一變成了秦國的丞相,被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莊襄王即位三年之後死去,太子趙政繼立為王,趙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他尊奉呂不韋為相邦,稱他為“仲父”。而八年之後,呂不韋被秦始皇趕下丞相的寶座,並且被迫喝毒酒自殺。
春秋戰國的商人大都好命,白圭、弦高等人都幸福一生,範蠡功成身退帶著美女遊山玩水,就呂不韋落了個如此下場。為什麼呢?概括起來一句話:都是嘴多惹的禍。具體分析如下:
1.“大嘴”吃天裝不下。不得不說,呂不韋是中國曆史上膽子最大的商人,他做的生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買賣國王。他把皇帝看成了一種用來投資的期貨,並且想方設法把處於低潮的子楚推到秦國的最高處。自己也謀得了秦國丞相的地位。按說到此也就可以了,他還想控製下一代帝王,讓秦始皇叫他“仲父”。讓皇帝喊自己爹,你不是想當太上皇嗎?不是想掌握整個天下嗎?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此時盡管年紀小,但心裏早已對他不滿了。
2.“多嘴”多舌惹禍端。呂不韋想做皇帝的生意也就罷了,他非得明明白白地說出來,說子楚就是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這就是“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由來。你心裏想想就行了,非得搞得天下人都知道,這不是給子楚這個未來的老大上眼藥嗎?呂不韋自己多嘴多舌,嘴上沒個把門的也就罷了,他還找了很多嘴為他搖旗呐喊。比如養了三千多名食客,這裏邊就包括後來的秦朝名相李斯。比如組織一幫子文人編寫《呂氏春秋》,並且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掛在城門上,並懸掛千金,宣稱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來。
3.“饞嘴”偷腥埋禍根。子楚在趙國的時候非常寂寞,看上了一個叫趙姬的漂亮女子。這趙姬是呂不韋的舞女和老婆,呂不韋為了得到更多,就把趙姬送給了子楚。趙姬生了一個兒子,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秦始皇。呂不韋既然和趙姬離婚了,那就不應該與趙姬有不正常的來往了,這是對他人最起碼的尊重。但是子楚死後,呂不韋這個“饞嘴”就想偷腥了,與趙姬重溫舊夢。作為趙姬兒子的秦始皇年紀雖小,但也察覺到了。這更進一步堅定了秦始皇拿下呂不韋的決心。
秦始皇免掉呂不韋的丞相職位後,讓他遷到四川去,眼不見心不煩。同時還給他寫了一封信: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夠對得起你了。你跟我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
呂不韋明白做帝王的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他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將死得不明不白。老大的意思不是讓他到四川去住,而是讓他到閻王殿去住。不死是不行了,那就主動一點吧。
此時,呂不韋想掌嘴也沒有用了,不得不飲下了自釀的苦酒,sorry(對不起),是禦賜的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