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傑
掐指細算,一時竟算出幾多感慨。
十年一夢。路舒華來自豫南,但我第一次見到他,卻是在十多年前的豫北。那時我還是縣城裏一家基層銀行的信貸員。有一天,縣城來了一群超凡脫俗的藝術家,裏麵有詩人、有作家、有畫家、有書法家。他們是從省城來縣城交流詩藝、傳經送寶的。豫北小城就那麼大,酒場就顯得有點頻繁,我身為小城詩人,奉召叨陪末座。
我輕車熟路,把自行車停到酒店門口的轎車旁,登台赴宴。在藝術部落裏第一次見到年輕的路舒華,他刮著光頭,鋥光瓦亮,渾身上下透出一股英武之氣。著裝也是一身別於他人的粗布僧衣,腕係念珠,若是歧路相遇,定是一副嵩山下來的小僧模樣。
也是臨時起意,大家酒喝到興奮處,高老師提出讓身為少林俗家弟子的路舒華表演一手“一指禪”絕活,以烘托現場氣氛。於是,道具一一備齊,路舒華閃亮登場。但見他立定、閉目、運氣於指,揮閃之間,一束筷子戛然而斷,頓時博得滿堂喝彩。
那次在小縣城裏,一時有了《水滸傳》裏忠義堂的感覺。
日子過得比斷筷都快,十多年後,我客居鄭州,再見到路舒華時,他依然是英氣、豪氣不減,舉手投足間還多了一絲文氣。由武轉文,隻是不再給我表演單指斷筷,而是改為談詩論藝,以文會友,陸續贈送給我幾部詩集、散文集,記得先後有《地獄天堂》《人間煙火》《愛在深秋》等。慢慢讀來,逐漸了解到他不僅是一位豪俠之士,不隻能單指斷筷,還能運毫潑墨,撚轉意象,是一位詩人、作家、書法家兼文化策劃者。路舒華千禧年初從小城舞鋼來到省會鄭州,先後輾轉在多家報社、雜誌社任職,曆經百轉千回,始終不失文心。如今,已經身為雜誌總編輯的他,把鐘情的文化事業深耕得風生水起,藝有所成,廣為稱道。
路舒華在文學的園田裏筆耕不輟,碩果累累,如今擺在我麵前的一池“清水無香”便是明證。我也臨水識文,邊看邊畫,波光漣漪,掬水覽景,一汪清水裏不時有佳句迭出。這是路舒華近年來的一部散文新作集,全書共分三章,收錄了他近年來的大部分散文、隨筆和小品文。第一章“似水年華”著重寫人,親情之憶、師生之誼、友人之誼躍然紙上,感人至深;第二章“靜水流深”側重記事,家事國事,俗事雅事,塵事帝事,字裏行間充溢著滿滿的人間煙火氣;第三章“雲水禪心”則偏重於讀書思考,無論頓悟、漸悟、洞悟、冥悟,皆是對人世間的參悟與證悟。
細讀之後,我對昔日的這位豪俠之士刮目相看。他是在做“文武雙修”嗎?看來他很早就涉足文學,生活裏一直有文心陪伴。多年硯池辛勤耕耘,使自己的作品文風樸實,語言詼諧,點麵俱到,能夠和時代同頻,和社會同步。這些作品再現了生活日常、人世百相,涉及麵廣,內涵豐沛,在表達世界的同時融入了作家的深層思考和獨到見解,具有匠心獨運的藝術感染力。
有時我想,一位作家麵對時間和世界,也僅止於在紙上留下些許痕跡。想到路舒華從當年的單指斷筷到如今著述頗豐,是一種換位,也屬於一種超越。每個人都在社會裏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一段燈繩,不斷豐富自己,提升自己,點燃自己。
作家在提升文字,文字也在提升作家。從當年意氣風發的斷筷青年到如今洗盡鉛華的中年作家,路舒華似乎也是在做一種化蛹成蝶的嘗試。這麼多年裏,一邊修身,一邊修心,也不失為一種人生的取舍,就譬如眼前的這一泓清水,真水無香。
2023年2月14日客鄭
馮傑,詩人、作家、文人畫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