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5月7日,黎明時分,加爾各答朱拉薩迦街區,一個新生嬰兒響亮有力的啼哭聲,飄出產房,飄出紅樓,嫋嫋地向外擴散時,一輪紅日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冉冉地升到空中,少頃,燦爛的陽光灑滿印度的藍天。這個啼哭的嬰兒,就是後來享譽世界的一代偉人泰戈爾。
小兒羅毗
嬰兒的母親薩蘿達·黛維共生了十五個孩子,泰戈爾是她第十四個孩子。
泰戈爾呱呱墜地的第二天,她的大兒子迪欽德拉納特興衝衝地來看望母親。年過四十的薩蘿達·黛維有氣無力地對他說:“老大,你爸爸在喜馬拉雅山修行,快打電報告訴他,我又生了個兒子,平安無事,叫他回來看看吧。”
“好的,我這就去電報局。”迪欽德拉納特說著轉身出屋。
過了一星期,德本德拉納特風塵仆仆地回到家中,三步並作兩步走進臥室,抱起包裹著小兒子的繈褓,喜上眉梢。嬰兒一頭黑發,天庭飽滿,鼻梁筆挺,嘴唇上下翕動,好像在叫“爸爸”。德本德拉納特樂得合不攏嘴,輕輕吻一下嬰兒細嫩的臉蛋兒。
“你給小兒子起個名字吧。”薩蘿達·黛維笑眯眯地看著丈夫。
德本德拉納特思忖片刻:“小兒子是早晨太陽升起時出生的吧?就叫‘羅毗’吧,它的意思是太陽。我們家族男孩兒的名字的後半部分都是‘因德拉納特’,它的意思是神王。‘羅毗’和‘因德拉納特’連在一起,意思就是‘太陽神’,你看可以嗎,太太?”
薩蘿達·黛維溫順地點了點頭。
“羅毗!”德本德拉納特衝小兒子叫一聲。
羅毗睜開眼,轉動著明亮的小眼珠,似在說:“我在呀,爸爸。”
德本德拉納特咧嘴笑了:“哈哈,這小子有靈氣,日後一定有出息,光耀泰戈爾家族的門楣!”
祖父達爾卡那特
泰戈爾家族在加爾各答已有幾百年曆史。
泰戈爾的高祖父尼勒莫尼買了商人毗濕努賈朗的一畝地,在一條胡同裏造了幾間普通房子,奠定了泰戈爾家族祖宅朱拉薩迦的基礎。尼勒莫尼的三個兒子是羅摩洛瓊、羅摩莫尼和羅摩波洛卜。1784年,一家人搬到朱拉薩迦。尼勒莫尼屬上層婆羅門中的“比拉裏”種姓。他聲名顯赫、家產豐厚,未把唯一的女兒嫁給“比拉裏”種姓人,而為她在印度教上層種姓家庭中選擇了乘龍快婿,但他的三個兒子娶的妻子仍全是“比拉裏”種姓。
1791年尼勒莫尼去世,泰戈爾的曾祖父羅摩洛瓊成為族長。他擅長經商,家中的財產有增無減。羅摩洛瓊沒有兒子,他弟弟羅摩莫尼的兒子達爾卡那特過繼為他的兒子。羅摩莫尼結過兩次婚。第一任妻子蒙卡·黛維生了拉達納特、查赫·黛維、拉希比拉斯和達爾卡那特。
1807年,羅摩洛瓊辭世時,泰戈爾的祖父達爾卡那特十二三歲。他的親生父親羅摩莫尼和伯父羅摩波洛卜依然健在,然而,管理家產的責任卻落到達爾卡那特的大哥拉達納特肩上。可能是因為拉達納特精通英語才讓他當家。羅摩洛瓊的遺孀奧洛卡·黛維監督家產管理,1838年去世。
達爾卡那特小時候刻苦學習波斯語和英語,能講一口流利英語,這為他日後經商鋪平了道路。當時,馬丁特斯公司的貿易蒸蒸日上、聲名大振。達爾卡那特跟該公司職員過從甚密,有了經商頭腦,年輕時就開始做生意。起初,他當了馬丁特斯公司的會計,協助購買絲綢和藍靛。積累了幾年經驗後,就單獨接英國的訂單。在經商的同時,購置了大量土地。
1793年,印度實施永久性田產製度,地主的產權、稅款等事務出現各種複雜問題。達爾卡那特仔細研究了稅務和產權事宜,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他的主要田產是位於比拉希姆普爾鄉的祖傳莊園。
在最高法院律師法爾古遜的指導下,他成為法律專家。短短幾年之內,成了孟加拉甚至比哈爾邦的許多地主的法律顧問。他經常去法院辦事,結識了許多政府官員,二十九歲就成為佐比斯鄉的稅收員和鹽政代理的財務主管。六年後,升遷為稅務和酒業部門的財務主管。他當地主的顧問也有大筆收入。這期間,他買了馬丁特斯公司的一些股票,成為該公司的股東。當時,加爾各答有洋人開的銀行,沒有一家孟加拉銀行。1829年,他與幾位洋人聯手創建聯合銀行。1838年,加爾各答銀行倒閉。作為聯合銀行的大股東,他負責處理多個財務問題。
這期間,東印度公司根據議會法令被迫退出商貿領域,達爾卡那特向公司辭職,建造卡爾·泰戈爾貿易公司大樓,在處理公司事務的同時,在希拉伊達哈和其他地方收購藍靛廠。希拉伊達哈的樓房至今被稱為“商務樓”。他還租賃了拉尼甘傑的煤礦,管理極為出色。羅摩納格爾的糖廠是他非凡才能的又一標誌。此外,他又增購北孟加拉的大片農田。那多爾今屬孟加拉國。的地主拉賈·羅姆克裏斯納·羅易厭惡塵世,決意出家修行,拍賣大量財產,達爾卡那特以信托公司的名義,收購了他的全部財產。
達爾卡那特樂善好施,得到他的資助,多項公益項目得以如期完成。建造印度教徒學院、醫學院、地主協會辦公樓,開通英國和印度之間的快遞郵政服務,普及印刷機運用等方麵,他都率先給予資助。羅摩·摩罕·羅易推行各種公益和社會改革事業,他是羅易的主要讚助人。雖然他不接受羅易的宗教觀點,但羅易的“親誼協會樓”、梵社寺廟等建設項目,都得到他的大力支持。
達爾卡那特早年篤信毗濕奴教,一家人是毗濕奴教派信徒,但隨著財富快速增長,他的宗教信念漸漸淡漠,不再堅守印度教徒的一般習俗。
對於19世紀的印度教徒來說,前往英國是個極大膽的舉動,但1842年,達爾卡那特毅然首次出訪英國。回國之後,他擔心大家族成員和親戚的宗教信仰會因他與洋人密切交往而受到傷害,便搬出祖宅,住在他的辦公大樓。
1844年,達爾卡那特第二次前往英國。同行的有他的外甥諾賓·穆庫帕達耶和小兒子諾根德拉納特。這一年,在他的遊說和資助下,有四位孟加拉學生前往英國攻讀博士學位,其中兩名學生的費用全部由他負擔,另外兩名學生的獎學金來自政府基金。
他在英國生活奢華,揮金如土,人稱“達爾卡那特王子”。1846年,他客死英國,享年五十一歲。
父親德本德拉納特
泰戈爾的父親德本德拉納特在孟加拉被尊稱為“聖哲”,最早給他這個稱號的是梵社成員。他是達爾卡那特的長子。他的母親蒂格姆波麗恪守教義,性格剛烈,在當地婦孺皆知。達爾卡那特常與洋人一起用餐飲酒。蒂格姆波麗發誓“與丈夫斷絕一切關係,一輩子堅守梵行,直至歸天”。德本德拉納特的宗教虔誠可能源自母親。
1817年,德本德拉納特出生,他的少年、青年時代是在富裕和奢華中度過的。1829年,德本德拉納特結婚時,隻有十二歲,妻子薩蘿達·黛維六七歲。
在祖母奧洛卡·黛維的影響下,德本德拉納特從小養成吃素的習慣,但年輕時置身於燈紅酒綠之中,未能潔身自好。成為當家人後,他放任自流,縱情享樂。從十八歲到二十一歲,過著奢侈生活。達爾卡那特為了讓兒子脫離奢靡環境,任命他為聯合銀行的司庫。1838年,他的祖母撒手人寰,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坐在焚屍場祖母的遺體旁,油然而生一種淡然麵對塵世的心願。祖母的去世把他的人生領上一條新路。當時,他二十一歲。
後來,為徹悟古聖梵典的真諦,他開始學習梵文,閱讀梵文經典。他的宗教觀漸漸脫離流行的觀點和信仰,但他的宗教求索沒有進入無信仰和無神論的場域,而是朝感知梵天真相的方向邁進。他產生的堅定信念是偶像,不是天帝。他懷念小時候見過的羅摩·摩罕·羅易,帶著兄弟一起發誓,絕不膜拜偶像。後來,他加入“知識之燈協會”,研究宗教。
有一天,羅摩·摩罕·羅易出版的《伊沙奧義書》脫落的一頁,幾經波折,到了他手上。他不懂上麵用梵文寫的一句話“天帝存在於宇宙萬物之中,應以奉獻換取幸福,切莫貪婪!”,就去請教梵社的梵文學者羅摩·昌德拉·比達巴格斯,明白了其中的含義後,他特別高興。之後,更加刻苦地學習《奧義書》。
1839年10月6日,二十二歲的德本德拉納特成立了“愛梵協會”,首批十位成員是他的家人和親朋。1840年6月,他建立一所“感悟梵天”學校,目的是遏製基督教思潮泛濫,用孟加拉語講解科學知識和宗教典籍。學校上課,免收學費。同年,他以羅摩·摩罕·羅易為榜樣,出版了《伽陀奧義書》的孟加拉語譯本。
1843年,德本德拉納特出資創辦了《感悟梵天》雜誌。奧卡亞·庫馬爾·達多是第一任編輯。在霍杜亞附近,羅摩·摩罕·羅易放棄的校舍成了印刷《感悟梵天》雜誌的車間。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奄奄一息的梵社恢複了一些生氣。12月21日,他正式皈依梵教,全身心地投入梵社的改革。以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實現他這一天的誓言。當時,他二十六歲。皈依梵教後,德本德拉納特一心一意地宣傳梵教。當時,基督教的牧師們無情地攻擊印度教和印度教社會,印度國內的有些學者頑固地認為古籍中的理論是金科玉律,而印度教學院一幫堅持唯理論的學生則對宗教冷嘲熱諷。德本德拉納特左擋右攔,從圍攻中奮力拯救印度教和文化。
1848年初,聯合銀行倒閉,卡爾·泰戈爾公司的大門上鎖,德本德拉納特采取節約開支等嚴厲措施過節儉的生活。盡管資金短缺,正常的宗教活動卻沒有中斷。
前後大約十年時間,德本德拉納特熱心於梵教宣傳。他的高尚品德和毅力使他贏得了許多朋友。然而,他的兄弟、弟媳婦和其他親戚全反對他的宗教觀點。在他家裏,他的家人們對擺神像祭祀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了。
1854年,他的三弟吉林德拉納特過世,家族中出現了各種糾紛和芥蒂。吉林德拉納特在世時主管家族事務,照看生意。他一去世,所有事務落到了德本德拉納特的肩上。
有一次,他從山區回加爾各答的路途中遇見二十歲的年輕人喀沙布·錢德拉·森,收這位才華橫溢的青年為徒後,他全身的力量仿佛陡增了數倍。
在喀沙布·錢德拉·森的協助下,德本德拉納特有條不紊地開展梵社的各項工作。1859年4月24日,梵教學校竣工。他和喀沙布常去學校,分別用孟加拉語和英語演講。從那時起,喀沙布成為他的得力助手。
1860年7月25日,德本德拉納特登上祭壇講經。次日,他的二女兒蘇古瑪麗出嫁。按照梵教教規,他主持的婚禮上首次不擺神像。
他徹底改變了陳舊程式。為了廢除偶像崇拜,婚禮上甚至不讓擺放杜勒希樹葉、木蘋果樹葉、蘆葦葉、象征毗濕奴大神的黑石、幾罐恒河水和一盆祭火。他製定了全新程序,送女出嫁。
停止了對宅神的祭拜,德本德拉納特的注意力轉向家中對梵天的集體祈禱。彩棚下,他每天對梵天祈禱,原來置放神像的地方建了祭壇。用刻有梵教基本經咒的白大理石砌成祭壇的基座。祭神徹底取消,但他組織了一些新式慶典。比如,傑斯塔月初六,款待女婿。加爾蒂格月初二,按時在家舉行姐姐在弟弟額上點吉祥痣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慶典。這些慶典彌補了取消古老宗教儀式造成的空白。
德本德拉納特進行的改革主要是廢除偶像崇拜和破除封建迷信,是在維護印度教古老傳統規則基礎上的有限改革,而喀沙布·錢德拉·森思想開放,日趨激進,強調要進行印度教的結構改革,主張汲取伊斯蘭教“人人皆兄弟”的平等理念,打破種姓壁壘,允許不同種姓人之間通婚,遏製歧視下層者,甚至宣揚不佩戴象征印度教徒身份的“聖線”。德本德拉納特不同意他的觀點,1864年與他發生激烈爭論。喀沙布·錢德拉·森還宣稱要進行社會製度改革,他成立印度改革協會,出版雜誌《正當舉止》,雜誌上麵刊登維護農民權益的文章,傷及了地主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德本德拉納特的強烈反對。以喀沙布·錢德拉·森為首的激進派與以德本德拉納特為首的保守派最終分裂。激進派被稱為印度梵社,保守派被稱為原始梵社。
眼看喀沙布·錢德拉·森的主張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影響越來越大,德本德拉納特心灰意冷,扔下所有社會工作,周遊全國。他一生的後四十年,是在旅途中、在聖蒂尼克坦、在修行冥想和思考問題中度過的。
母親與兄弟姐妹
泰戈爾的母親薩蘿達·黛維堪稱賢妻良母。她是普通印度教家庭的貞潔女人,在古老傳統的印度教習俗中度過了她的少年和青年時期。從1843年到1861年的十八年,是德本德拉納特的精神求索期。她是否完全讚同丈夫的精神求索,不得而知。因為在各種宗教活動中,她仍遵從陳舊習俗。
德本德拉納特忙於各種社會事務,經常在外遊曆。這時,在當家人的位置上,薩蘿達·黛維以堅忍不拔的意誌和毅力,處理這個大家庭的各種雜事。
幾十年光陰悄然流逝,直到她的第十四個孩子——泰戈爾出生。
聽說父親回來了,泰戈爾的哥哥姐姐們全來到他的書房,噓寒問暖。
“你們又有了個弟弟。”德本德拉納特對兒女們交代,“你們的母親年紀大了,身子骨不太好。過幾天,我又要去山裏冥想修行。你們要幫她照顧好小弟弟。羅毗到了上學的年齡,你們要為他挑選合適的書本,指導他學習。”
“您的話我們記住了,您放心吧。”大兒子迪欽德拉納特代表弟妹們表態。
在生活上照顧泰戈爾、在學習上循循引導泰戈爾的幾個長兄和四姐,才華橫溢,知識淵博。
大哥迪欽德拉納特在詩歌、哲學、音樂和數學方麵具有非凡天才。二十六歲那年,他把梵文詩《雲使》譯成孟加拉語。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他寫的詩《死夢》都堪稱佳作。聽說,當時在文苑有一種說法,除了往世故事,很難再找到別的詩歌素材。另外,麥克爾·默屠蘇登·達多用含有大量梵文詞彙的語言寫了《因陀羅吉特伏誅》,除了他那種語言和自由體之外,寫長詩是很難的,然而,迪欽德拉納特為打破這兩種陳舊觀念,提筆寫了《死夢》。在《感悟梵天》雜誌上,迪欽德拉納特發表了大量耐讀的作品。從1877年到1883年,他是雜誌《婆羅蒂》的首位編輯。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主要用於東方和西方哲學研究,著述頗豐。
二哥索頓德拉納特是第一位印度文職官員,一直在孟買政府部門任職。他的梵文文學造詣頗深,最早把馬哈拉斯特拉邦修行者的情況介紹給孟加拉讀者,對孟加拉文學也做出過巨大貢獻。1905年,他的譯作《薄迦梵歌》《雲使》以及著作《我的童年》《我在孟買的生活》《佛教》相繼出版,廣為流傳。
五哥喬迪林德拉納特是劇作家和音樂家,在文學、音樂和繪畫領域卓有建樹。
四姐索爾納古瑪麗是著名作家,孟加拉女性作家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燈滅》就出自她的手筆。
縱觀印度曆史演變,泰戈爾誕生於送舊迎新的一個重要時代的轉折階段。
1757年英國侵略者施展陰謀詭計收買內奸,打敗孟加拉邦藩王希拉茲杜拉,實行殖民統治,印度人民飽受苦難。一百年後的1857年,士兵大起義爆發,席卷全國,震撼殖民統治大廈的柱石。四年後泰戈爾出生,在他的少年、青年時期,印度將掀起波瀾壯闊的民族獨立運動。
這個階段印度在社會改革領域已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羅摩·摩罕·羅易於1828年建立梵社,推行社會改革,反對偶像崇拜、種姓隔離、寡婦自焚殉葬等陋習。泰戈爾家族在破舊俗、立新風方麵為社會樹立了榜樣。
此外,新文化運動碩果累累。麥克爾·默屠蘇登·達多在孟加拉文壇艱苦探索,打破傳統“波雅爾”兩行押韻的格式,創造了每行十四個字母的無韻詩體。般吉姆開長篇小說之先河,用孟加拉語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要塞統帥的女兒》。白話文的劇作和散文作品也大量湧現,為後人創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規範作品樣式。
泰戈爾家中編輯出版了文學刊物《婆羅蒂》,在兄長的啟發、扶持和激勵下,少年泰戈爾寫的大量習作在上麵發表。泰戈爾家的朱拉薩迦祖宅是當時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經常聚會的場所。濃鬱的家庭藝術氛圍為泰戈爾日後成為文學巨匠奠定了基礎。
一言以蔽之,在政治、宗教和文學等諸多領域,為泰戈爾成為偉人所需的曆史舞台已搭建完畢,隻等他登台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