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時光,別問他為什麼不快樂
每個生命降臨人間,當然都不是他的自主選擇。但降生的時機、身處的家庭、成長的環境、求學的選擇,卻是極為重要的。
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明星,很多都出身底層,但成功逆襲,成龍、周潤發和周星馳均是其中傑出代表。因此,他們的作品中展現出比較強烈的草根意識。
而我們的主人公,似乎是一個異類。
張國榮並非星二代,也非真正的富二代,並非憑出身就可以在娛樂圈獲得很多資源,但他的家庭,也並非平民家庭可比。
張國榮的父親張活海,是20世紀30年代來到香港的內地移民。移民香港後,張活海在中環德己笠街18號(現在的德己立街)開設了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洋服店鋪“西服家張活海”。
張活海對品質孜孜以求。他曾經說過:“在任何情況下,我都嘗試讓西服來美化穿著者的身體。”
張活海的眼光、勤奮與人緣,為他贏得了香港“洋服大王”的美譽。成年之後的張國榮,對於時尚與著裝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從一定程度上說,離不開父親的熏陶。
張活海的名氣大,甚至一些好萊塢巨星,都成了他的顧客。而香港的政界和名流,更以能在張活海處定製西裝為榮。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2名的加裏·格蘭特,就曾與張活海有不解之緣。
格蘭特曾向張活海定製了兩件高檔上衣,並支付了2400港元,希望他48小時之後送到自己下榻的酒店。這麼短的時間,這麼高的要求,一般人恐怕都不敢接受,但見過大世麵的張活海,卻一口答應了下來。
在規定的時間內,張活海帶著衣服出現在了酒店。我們搞不清楚,這段時間內他是否合過眼;但可想而知,他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試過衣服之後,格蘭特相當滿意,還來不及表示感謝,張活海就掏出了400港元,當場要遞給他。
這玩的是哪出呢,難道香港的裁縫還要給顧客小費?格蘭特蒙了。
原來,他是向格蘭特表示歉意,因為時間倉促,原本打算使用的頂級羊毛缺貨,他來不及征求格蘭特的意見(當時也沒手機),就自作主張,用了次級的羊毛縫製。
這400元正是差價。張活海還進一步表示,如果對服裝不滿意的話,他願意將2400元全部退回,分文不取。
話說得這麼真誠,格蘭特又怎能不被感動、沒有回饋呢?
張活海沒有上過大學,沒有讀過多少書,他的身上,清晰地打上了時代的許多烙印。他的思維方式,難免也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他誠實守信的美德,卻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每一個孩子,當然也包括張國榮在內。
1956年,是中國農曆猴年。
9月12日,在香港北岸灣仔區的一幢六層住宅裏,隨著一聲嬰兒啼哭,張活海和妻子潘玉瑤的第十個孩子來到了人間。父母為他取名張發宗,小名“十仔”。後來,還有了個土氣的英文名字Bobby(警察)。這就是後來的張國榮。
不過,之前的9個孩子中,3個已經不幸早夭。值得強調的是,十仔的出生日期,居然正是九哥的忌日。因此,一家人都堅定地相信,這孩子一定是老九轉世而來。
大姐張綠萍比十仔大18歲,差不多就像兩代人;即使老八,也比老十要大8歲。用今天的話說,張國榮和幾個哥姐,很難在一個頻道上。因此,盡管並不缺少親人的關愛,張國榮從小就不愛說話,顯得孤獨幽怨,經常是“出奇的安靜”。這顯然也影響了他成年之後的性格,影響了他的為人處世。
11天之前,另一位同樣姓張的男嬰,在遙遠的湖南長沙出生。
36年之後,在他們的本命年,兩人將合作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作品。
兩人都是處女座,形象、氣質卻大為不同。
普遍認為,處女座“心思縝密,善於分析研究,追求完美”。這在張國榮的身上,顯然體現得非常充分。
張國榮有兩個母親,一個是親媽潘玉瑤,另一個是所謂的繼母。張活海同時擁有兩個配偶。直到1969年,香港才改革了婚姻法,實施嚴格意義上的一夫一妻製。但之前形成的夫妻關係,並不用解除。
兩個女性即便不會在張家上演《甄嬛傳》,關係也好不到哪裏去。據張國榮回憶,繼母甚至用尿淋過他,真可謂是“童年陰影”。這會不會影響他對女性與愛情的看法呢,不得而知。
而張國榮與母親的關係,其實也談不上多好。這對母子一周隻能在周六見一次麵,而且,她因為工作,也不會留下過夜。
父親回家的次數更少,隻是在端午或中秋這樣重要的節日才回家吃飯,還往往喝個爛醉,似乎沒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他的心思,幾乎都放在自己的店鋪生意上了。
張活海的兩個妻子日益衰老,他又娶了第三房。這還不算完,張活海又在尖沙咀著名的半島酒店長期租房,邀約一些年輕漂亮的妹子過來“聊天”。潘玉瑤做出的反應,就是雇私家偵探跟蹤調查,這自然讓老公很不高興,夫妻關係就越發冷淡了。這種氛圍,敏感的十仔豈能感覺不到?
1962年,在上完幼兒園之後,6歲的張國榮進入了聖璐琦書院附屬小學。大姐張綠萍和當時的姐夫亞巴斯正好也在書院教書,彼此能有個照應。
大姐也真是太不容易了。父親重男輕女到了骨子裏。張綠萍刻苦努力十二年,終於考上了這座城市的最高學府——香港大學,這在無數家庭看來是光大門楣的喜事,甚至能吹上一輩子。
但張活海居然不願意女兒繼續讀書,希望她能留在店裏幫忙,或者早點嫁出去。
可這個倔強的女孩,硬是靠自己打工和親戚資助,最終完成了學業,成為公務員,甚至在1978年當選了“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這一切當然不是靠拚爹,也不是沾弟弟的光。這一年,張國榮還隻是個小歌手。
在家中,她則最疼這個比自己小18歲的十仔。張國榮也最尊重大姐,他倆的性格也非常相像,都在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有著一顆永不服輸的心。
張綠萍深愛十仔,但絕對不是溺愛。恰恰相反,她對小弟的要求非常嚴格,潛意識裏,希望他至少能和自己一樣,考上香港最好的幾所大學之一。而張國榮的成績確實還可以,小學畢業前都在前十名。中文更是突出,曾經有過全年級第二的紀錄。
在聖璐琦時,張國榮結識了兩個好朋友,一個姓劉,一個姓關,大家聯想到什麼了沒有?對,就是桃園三結義嘛。
張國榮從小就重義氣、講信用,自律到了骨子裏。到了成年之後,雖說沒有再遇到這麼要好的兄弟,卻有幸結交了非常多的朋友,並讓自己活得坦坦蕩蕩,無愧於心。
學校就是個小社會。學生很自然地分成了好幾派。家境好的是一派,學習好的是另一派,但最吃香的往往是體育成績突出的。
這樣的男生,最招女孩子喜歡。
據張國榮自己回憶說,還在上小學的他,居然已經開始puppy love(小孩子的初戀)了。他對一位姓鄺的女生很有好感,一心想牽人家的小手,就一直給她拋紙條,後來還真牽到了。不過到四年級時,小姑娘跟隨家人移民去了加拿大,讓張國榮早早體會了一把“失戀”的滋味。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張國榮化悲痛為力量,認真讀書,這才順利地升入了中學。
小時候的張國榮並不特別喜歡體育,對遊泳池卻相當熱衷,4歲就開始遊泳了。這個習慣的養成,也幫助他終生維持了好身材。
張活海應酬多。張國榮後來回憶說,有一次,他從泳棚的台階走下去時,一眼就看到了父親和他的朋友們在說說笑笑。
張活海見到他,並沒有表現出多少驚喜和意外,就像看一個朋友的孩子一樣,這讓兒子難免有些失落。但父親還是親昵地摸了摸他的小腦袋,接下來更做了一個動作,讓兒子終生難忘。張活海把手伸進口袋,變魔術一般掏出了好大一把硬幣,讓小孩子眼前一亮。
當時牛奶才兩毛一瓶,這麼多錢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花得完。張國榮甚至都不清楚該怎麼花,於是把錢都交給了一直照顧自己的六姐。
這位六姐不是張活海的女兒,隻是家中的用人。她和張國榮的關係,有些類似《桃姐》中的那對主仆。
那一代的父母,往往都不願意直接對子女表達愛意,但張活海對十仔的愛,其實一點都不少。都說談錢傷感情,其實能給錢才是真感情。
小時候的張國榮,自然難以理解父母的辛苦。長大之後,雖說沒有娶妻生子,卻明白了長輩的不易。他後來回憶道: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會是一生一世,我今日的事業,是父親間接的激勵,甚至我家中各兄弟姐妹的婚姻,也受到父親的影響,包括我自己在內。
上小學一年級時,張國榮第一次見證了親人的離開。
有一天放學後,六姐來接他。在路上,她突然告訴十仔一件事。
“你待會兒不要害怕啊,婆婆睡著了。”
此時的張國榮倒是非常聰明,認定“睡著了”肯定是有大事發生,心裏也不好受。這是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見證一位親人的離開。
人人都不想死,但生命終歸是有限的,這是誰也擺脫不了的必然結局。那麼,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這時候的小國榮,顯然可能不會想這樣複雜的問題,但自小敏銳脆弱的性格,使得他愈發要強,愈發不願過俗人的生活。
小學畢業後,張國榮升入了位於灣仔跑馬地的玫瑰崗中學。學校的校訓是“信守真理”,知名校友除了他,還有翁美玲、梁家輝、陳慧琳、蔡卓妍和林亦華等,稱得上星光熠熠了。因為有方便的校車,張國榮也就不需要六姐接送上下學了。
但升到中學以後,張國榮的學習成績卻開始大滑坡。父親忙於生意,也未能及時為孩子轉學,任由他在玫瑰崗當後進生。
但張國榮顯然也不是一無是處、一無所獲。這時候的他,在英文朗誦、才藝和體育方麵,可以說是自由發展,甚至是“野蠻生長”。
1969年2月28日,在第22屆香港校際音樂及朗誦節中,張國榮代表玫瑰崗中學參加了英文散文朗讀比賽,獲得了第3名,展現出了在公開場合的良好適應能力。
張國榮人長得秀氣,又喜歡羽毛球和足球,憑借硬實力,他成為校隊成員。
但是,張國榮的中學生活,卻過得很不開心,這是為什麼呢?
留學英倫,收獲可以潛移默化
我們的小國榮這麼帥氣,但學習成績並不能靠刷臉獲得。除了英語,他哪一門都不好。中學一年級就上了兩年——留級了嘛;然後中學二年級又危險了。按這個節奏,上完中學不得十來年?想想都怕。
終於,在1969年的一天,父親發話了:
“看你在香港是讀不上學了,有沒有想過到別國去念書呢?”
當時的小國榮,無疑如同溺水的遊客抓住了遊泳圈、饑餓的孩子找到了方便麵,趕緊回答:“好啊,當然好啊!”
別看張活海平時對兒子不怎麼關心,關鍵時刻還是會幫他的。把這麼小的孩子送出去留學,開銷可不小,風險更不小。之所以選擇英國,並不是因為那裏是莎士比亞和披頭士的故鄉,想讓孩子多受藝術熏陶,隻是相比美國和加拿大,英國的學校更好申請。
張國榮後來的經曆證明,這種熏陶真的是潛移默化的,英國真的沒有白去。
要離開家鄉了,13歲的孩子,似乎也沒有太多傷感,反而有了一種衝出牢籠、海闊天空的興奮。張國榮坐的包機叫Laker(大湖船),是專為留學生定製的,票價便宜,單程隻要幾百港元,在飛機上居然還能看電影,夠新潮的。在印度短暫停留,就直接飛到倫敦了。
為了倒時差,張國榮就美美睡了一覺,不過時間稍微長了點——28個小時。
張國榮就讀的學校,是諾維奇的埃克爾斯霍爾中學,這裏遠離大都市,風景怡人,氣候溫和,一派田園風光,與香港的水泥森林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但是,學校裏的各種規章製度,也讓張國榮感覺壓力不小。每天早上7點就得起床,自行收拾床鋪。洗漱完畢之後,步行10分鐘到餐廳。孩子們7點半吃早飯,有炸魚條、牛奶、雞蛋和麵包。當然了,入鄉隨俗,飯前禱告是逃不脫的。
中午12點吃午餐,有用牛肉、豬肉等做的土豆肉餡餅和肉團子,還有甜點。不過沒有牛奶,隻能喝水。吃完午餐後就要上課直到下午3點,然後就是運動時間了。
別看張國榮在香港時愛好體育,到了這裏卻變了。英國成年人往往都很紳士,西裝領帶文質彬彬,但中學的體育課,卻熱衷於進行足球和橄欖球對抗。
張國榮在香港人裏不算矮,但跟英倫三島的當地孩子一比,那差距可就大了。隻要被同學一撞,他都能坐地上半天起不來。
體育課要上到下午5點,然後去圖書館上自習,晚上8點回到宿舍,還要吃晚餐。不過夥食比較單調,也就一杯奶茶和兩塊餅幹。
因為吃不習慣學校的夥食,張國榮的父母甚至要從香港為他寄方便麵。但就這種垃圾食品,居然也有孩子要偷,當時也沒有監控,丟了也就自認倒黴。
後來,張國榮和他的小夥伴們認識了一位好心的地理老師,將自家的廚房借給孩子們使用,讓他們煮方便麵。
可能是受這位老師影響,張國榮也喜歡上了地理課,特別是參加field trip(田野旅行考察),更令他開心不已。這群孩子可以暫時擺脫學校的清規戒律和單調生活,來到英格蘭與蘇格蘭交界一帶,欣賞連綿的群山、壯觀的瀑布、一眼望不到邊的牧場,更有無比湛藍的天空。這樣的活動自然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對張國榮來說,也讓他比在香港的同學,能有更多的獨立生活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人都是這樣,在家裏時覺得父母煩,離開久了,卻一定會想他們。每到假期,學生們就不能住校了。張國榮也曾回過香港,但那樣確實太麻煩。在張活海的安排之下,著名影星傅聲的姐姐,就做了這孩子在英國的監護人。
傅聲姐弟的父親,是香港張氏宗親會會長張人龍,他和張活海關係很好,自然要照顧對方的小公子。
傅聲的姐姐在英國開了一家餐館,小國榮假期沒有事,就跑到餐館來幫忙,學著調酒當waiter(服務員)。他長相秀氣又舉止斯文,穿上馬甲相當有型,當然能為傅姐姐多拉生意。
更重要的是,他的表演生涯,正是在這裏開始的。
在香港時,張國榮的英語就已相當不錯了。到了英國,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指點,他的英語水平自然與在家裏時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裏,張國榮喜歡上了大衛·赫伯特·勞倫斯和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大量書籍,自然也在無形之中,得到了不少文藝熏陶。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正值披頭士樂隊風靡全球,無數英國年輕人以那四位利物浦小夥子為榜樣,希望能走上表演之路。愛上了英國文學的張國榮,隨之也愛上了英文歌曲。當然,上天對他真是不薄,讓他擁有遠比普通人好的嗓子。
如果沒有這一段的餐館駐唱經驗,他的人生,也許真的要重新改寫。
不過在當時,張國榮也不可能想象得到,自己會在不遠的將來,用英文歌打開通往娛樂圈的大門,更要站在全香港最矚目的舞台放聲歌唱,接受粉絲的瘋狂膜拜。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張國榮還曾經從多佛搭船去法國加來,然後一路去意大利、德國和荷蘭等國家遊玩。這樣的旅程也許一時半會兒給他帶不來好處,卻讓他的精神氣質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洗禮,讓他在潛意識中,明白了世界之龐大、個人之渺小,認識到了光陰之珍貴、人生之無常。
1976年,張國榮即將年滿20歲時,考上了利茲大學。
今天,如果你有機會造訪利大,就會發現這所名列世界百強的英國“紅磚大學”,還將張國榮當成知名校友重點推介,以此來吸引華人學生。
如果說來英國讀中學,還是父母的錢能解決的事;考上這樣級別的大學,主要就得靠自己努力了。很多英國當地人,對利大也隻能望而生畏。而他,一個黃皮膚黑頭發的香港孩子,卻拿到獎學金,就讀了紡織專業。
這個專業,當然也是張活海所期望的。自己的精力體力已經大不如前,如果有一個在英國鍍過金又懂專業的兒子來當幫手,無疑是非常理想的事情。而張國榮對於服裝設計也很有興趣,更希望自己能成為知名設計師。
能在世界名校讀紡織專業的人,對於自身著裝的品位,對於時尚感的把握,怎麼可能差呢?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甚至是最好的安排。
那麼,又是什麼事情,改變了他的計劃?
躋身娛樂圈,有失落才有進步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演出,這進程可沒有劇本能預先把握。如果不出一場意外,也許張國榮真的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或者服裝商人,穿梭在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各種時尚秀場,與大小名人觥籌交錯。
但他哪裏想得到,計劃真的趕不上變化。
1976年,張活海突然病危,張國榮被迫中斷了在利茲大學的學業,返回香港。
喜的是,也許是因為他的回來,父親脫離了生命危險,隻是從此癱瘓在床。憂的是,他的家庭,也不可逆轉地敗落了。經濟條件已經不允許他返回利茲大學,完成學業了。
這麼好的大學,說不上就不上了,是不是太可惜?但與張國榮成年後的輝煌相比,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學位,似乎又不算什麼。
在英國生活了7年多,剛回到香港的張國榮,不得不麵對生活的嚴峻挑戰。
他無奈地發現,自己的粵語講不好,中文也不會寫,怎麼能適應香港的生活呢?
不得已,張國榮做了一個讓我們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決定。
幾個月前,他還是世界百強大學的高才生;幾個月後,他居然進入了香港的惠靈頓英文中學,不是任教,不是擔任教務人員,更不是當校董,而是做起了中學五年級插班生,跟一群弟弟妹妹共同學習,補習中文。
上完五年級,張國榮參加了全港統一會考。但由於某些原因,他沒能繼續讀大學,而是早早步入了社會。據分析,可能是因為他與父母的關係惡化了。
張國榮離開了那個令他感受不到愛的家,開始自己租房住。為了糊口,他不得不四處奔波折騰。好在還年輕,什麼事情都能做。他打過零工,送過外賣,還擺起地攤,販賣一些自己根本看不上的牛仔褲和皮鞋。
成名之後的張國榮,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這段經曆。但他這樣對未來有追求的人,豈能這樣一直荒廢下去。
1978年,內地開始了改革開放。而香港經濟快速發展,文化娛樂產業更是一派繁榮。在香港這個開放的東方大都會,各種音樂選秀活動也是層出不窮,為非專業出身的年輕人提供了很多通向成功的跳板。
溫拿樂隊的輝煌影響了不少人,組樂隊在香港青少年中也很時尚。1977年5月,張國榮與幾個朋友組成了一個“ONYX”樂隊。憑借自己的唱功和顏值,張國榮成為主唱。“ONYX”並沒有特殊含義,指的是一種黑色石頭。
就在同月,麗的電視台(亞洲電視的前身)主辦了一次亞洲業餘歌手大賽。張國榮有個樂隊搭檔很有興趣,於是就拉他一起參加。
當時的張國榮,說窮困潦倒並不誇張,甚至連5港元報名費都拿不出來。當他鼓起勇氣向一個人借錢時,對方不但沒有令他難堪,反而慷慨地掏出20港元,根本不在乎他到底能不能還。
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感激一生嗎?
這20港元,顯然比他成名後賺的200萬還有意義。
她不是別人,正是從小照顧張國榮的六姐。
張國榮帶著這筆“巨款”,坐船來到了麗的總部。他一開口,就把評委給鎮住了。
一個黃皮膚、黑眼珠的本地孩子,居然把英文歌唱得這樣標準,這麼到位!
張國榮演唱的是紐約民謠搖滾歌手唐·麥克林於1971年完成的American Pie(《美國派》),這首歌長達12分鐘。不過,張國榮初賽時隻唱了六七句就過關了,複賽時,他唱到兩分鐘,又被評委打斷。
就這樣,張國榮就進了決賽,簡直有點幸福太快太突然的味道。
今天的歌迷喜歡稱張國榮為“哥哥”,其實,他就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不願放棄自己的原則。
當時,著名音樂人黎小田正是評委之一,他希望張國榮在決賽時演唱一個3分鐘版本,但後者據理力爭,表示一定要唱完,還說對方的做法“It doesn’t make sense(沒有道理)!”
如果換成別人,恐怕當時就生氣了,可黎小田卻記住了這個模樣清秀的大男孩。此後,他們更成了忘年交。當然,張國榮最後也做了妥協。
邀請他一同參賽的朋友,早就在試音時被淘汰了。張國榮卻一路殺入決賽,最終名次也是他之前沒有想到的。
人生,真的是變幻無常。
5月10日,張國榮迎來了香港區決賽,與他同場角逐的還有另外11人。
張國榮第7個出場。他留著香港青年當時熱衷的半長發型,一身白衣白褲,紮著紅領帶,腳蹬紅色長筒靴,十分帥氣,演唱的依然是American Pie。這個大男孩嗓音渾厚,肢體語言相當豐富,唱到動情處邊歌邊舞,台下觀眾的回應也相當熱烈。
評委潘迪華後來回憶說,當天的比賽,她給張國榮打的是滿分。她非常欣賞這種唱功紮實又非常有現場表現力的年輕人。
遺憾的是,張國榮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高度認可,但沒有完全征服評委。他最終以696分屈居亞軍。
麗的電視台高層對比賽非常重視,總經理黃錫照特意由菲律賓趕回香港,親自主持了頒獎儀式。冠軍得主鐘偉強獲得5000港元現金及名貴紀念品一份;張國榮獲得3000港元現金及名貴紀念品一份。兩人將代表香港,角逐16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總決賽。
在總決賽中,鐘偉強表現一般,而張國榮的發揮依舊非常出色。後來與這位巨星多次合作過的大導演陳可辛,居然也清楚地記得這場比賽。
但是,上天似乎又和張國榮開了個大玩笑。他最後僅獲得第5名。冠軍被菲律賓的丁馬卡度獲得。
當時,菲律賓評委巴絲麗奧給張國榮打了77分——這可是全場最低分。而香港評委黎小田給丁馬卡度打了93分,差距就這麼被拉開了。
如果張國榮順利拿下冠軍,他的人生會重新書寫嗎?後來的經曆證明,他沒有拿到第一,反而是個好事。這讓他隨時自醒,逼出了他不服輸的勁頭。
張國榮的成名之路,遠沒有普通人想象的那樣光鮮、那般順利。其間經曆的波折、遭受的意外、承擔的屈辱,外人真的難以體會。
雖說成績一般,但很多媒體卻對張國榮有了更多關注。時任麗的總經理助理兼節目總監的鐘景輝,對這個秀氣的大男孩更是青睞有加,與他簽訂了為期3年的工作合約,每月1000港元,這待遇相當不錯了。
從此,張國榮就有了自己第一份比較體麵的工作,在電視台做主持。
1977年5月24日,原本是尋常一天,但所有的榮迷,恐怕都不應該忘記。張國榮25年無比輝煌的娛樂圈生涯,正是從這一天開始的。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綜藝節目《星期三晚會》的主持之一。
麗的所在的廣播道位於小山丘上,卻集中了麗的、無線和佳藝3家電視台,以及香港電台和香港商業電台。這五大媒體巨頭紮堆之處,被市民戲稱為“五台山”。
就在這一年,張國榮的好運接連不斷:一家頂級唱片公司聯係他,要他當簽約歌手;一位資深製片人聯係他,要他出演新片的男一號。
這位日後的天王巨星,難道就這樣踏上一帆風順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