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歐陽修寫盡了思婦的內心。秋天,最易觸動分別時的惆悵情懷。佇立富春江邊,秋風起時,對思念的傾訴千年如一日。
於江邊西大道江濱公園逆流平視,富春江從青山綠水間緩緩流出;登臨靈峰山雄鵝鼻極目遠望,它又無聲無息地隱沒於綠水青山間。
時令已秋,富春江兩岸依舊層巒疊翠碧樹滔滔。釋放了夏的熱烈,入秋之後,富春江變為一名少婦,成熟豐腴,溫婉從容。
紅稀香少,變化從羅裙開始。兩岸的山巒樹木,是富春江的羅裙。青山綠水的底色之上,富春江兩岸白草紅葉黃花,蹁躚而舞。東吳公園沿江一排的楓樹,早已滿樹紅裝。湯家埠附近的烏桕樹,深紅遮蔽著即將咧嘴露白的果實。淥渚東洲一株株豐滿的銀杏樹,賦予金黃透明的特質。富春江穿上了質地綿實、色彩更加豐富的羅裙。
秋天的富春江沉靜安詳。正如羅隱在《秋日富春江行》中寫道:“遠岸平如剪,澄江靜似鋪。”秋水無痕清見底。秋天的富春江,江麵看起來總是靜止的。早晨,遠山青黛映襯之下,像是扯著巨大青白的綢布;傍晚,夕陽斜照的時間更久,富春江成了一幅暖暖的油畫。
黃公望隱居富春江邊,創作《富春山居圖》,他說:“仆歸富春山居。”黃公望在花費十年心血繪就的《富春山居圖》上題寫這句話,正是因為富春江是他生活的理想之所。其實,早於黃公望兩百多年的程顥在《秋月》中就寫道:“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裏,白雲紅葉兩悠悠。”如果後人體悟了其中意境,也就與黃公望一脈相承,有了超脫塵世、閑適自在的情趣。
憑借天下獨絕的“《富春山居圖》遊出的魚,春江花月夜撈起的鮮”,富春江一年四季奉獻著肥美的江鮮。早年間,富春江兩岸的人心裏都有本“嘗鮮日曆”,算著日子等江鮮:正月菜花鱸、二月刀魚、三月鱖魚、四月鰣魚、五月白魚、六月鯿魚、七月鰻魚、八月鲃魚、九月鯽魚、十月草魚、十一月鰱魚、十二月青魚。為了最好的鮮味,時間精確到每月,可謂日日望穿秋水。鯽魚、草魚,雖為平常之魚,秋天嘗來,卻是至味。遺憾的是,被列為“滿漢全席”的主菜、鰣魚中最為名貴的富春江鰣魚,由於上遊興建了新安江水電站導致水流、水溫變化,已多年不見蹤影,隻能在心裏回味,正如郭沫若所說:“鰣魚時已過,齒頰有餘香。”
所謂“無蟹不成秋”,很多人不知道,富春江的蟹,毫不遜色於其他名頭很響的蟹。富春江江麵寬闊,水底多有細沙,螃蟹運動量大,換吸著特別清澈的江水,外形上有獨特的“大長腿”,肉質尤其緊密。其中叫作鐵殼秤砣蟹的,不僅殼硬,更是結實打秤。因為全是野生,極為稀少,本地人僅用來招待最尊貴的客人。遊客如有幸品嘗,那是相當有口福的。
秋天給人們帶來的常常是蕭瑟冷落的感覺,自宋玉“悲秋”以來,文人筆下的秋景,總呈現出一種悲涼蕭瑟之色。早期的李清照是例外,她有一首詞寫道:“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不僅賦予大自然以靜態的美,更賦予生命和感情。
1917年,鬱達夫作《立秋後一夜富春江畔與浩兄聯句》:“秋月橫江白(浩),漁歌逼岸清。眾星搖不定(浩),一雁去無聲。山遠煙波淡(浩),潮來島嶼平。三更群動息(浩),好夢滿重城。”兄弟情深,一言一語感人肺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富春江畔出生的兩兄弟,都光榮地被追授為革命烈士。
水隨天去秋無盡,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秋天的富春江,繼續在征途上,在亭山、天鐘山、鸛山等山麓中靜靜地流淌。“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悄悄穿過富陽小城,無聲無息流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