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上遊,今天因為水滿,江麵開闊了許多,原本富陽淥渚鎮新港村附近是富春江最狹窄的一段,以至於桐廬一處地名被叫作“窄溪”。意外的是,江水變渾濁了。富春江素來以江水清澈聞名,“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今天卻是渾黃如漿,還以為到了黃河。
也許,因為。
秀麗的江南,有陽剛和硬氣的基因,留下了諸多有代表性的地方。就像一個男人的武力,並不決定於個子的大小。遠遠望去,將台山不如三十層樓房高,但是,但凡了解一點的,都對將台山的傳奇讚歎有加。
它似乎是為“備戰”而生的。三國時,淩統在此訓練東吳水師;北宋時,農民起義軍首領方臘在此檢視軍隊;南宋時,護駕都指揮使餘安隆在此修築工事訓練兵馬。想象當時的情景,戰鼓陣陣喊聲震天,舟車楫馬旌旗獵獵,所有人都血脈僨張。
今天的將台山,以古樹記錄風雲,以大水致敬將士。從將台山一側的小公園拾級而上,高大的古樹彰顯了這裏非同一般的凝重。
英雄必有後詩讚。以“武”聞名的將台山,曆代以來收獲了數不清的讚頌詩文。人們在這裏悠然望江,長思,懷古,詠英風。“落盡帆布穿小港,一枝柔櫓打清波。”“忠臣淬礪千秋節,將種名成七子才。聖世覃敷文得久,箭墩殺氣暮雲開。”
將台山詩會,看似簡單,舉辦方卻安排得十分用心。山頂鎮江侯祠麵臨富春江的一塊空地,烏雲剛剛退去,陽光立刻變得耀眼,偶爾感到江風迎麵吹來。大大的帥旗,高高飄動。顯然,這樣的詩會,一定會有特別的古風和英雄氣。
淥渚鎮領導在致辭時情不自禁地朗誦了陸遊《泛富春江》的開頭兩句:“雙櫓搖江疊鼓催,伯符故國喜重來。”並且很有詩意地說:“在這裏,能感受朝代更迭間震耳欲聾的呐喊,更能品味藏在斑駁的陽光樹影之間別具一格的古樸與神秘。”我與他相熟多年,一直欽佩他才華橫溢,但是在公眾場合,還是第一次見識他的才情外露。臨風拍欄,果然激發詩情。
區詩詞楹聯學會的會員,專門為將台山創作了不少詩詞,他們紛紛上台朗誦。由於是自己的作品,所以個個都十分投入。我驚喜於富陽有這麼多的詩詞楹聯愛好者。鄰縣桐廬的一位詩人,傾情吟誦了他的原創詩歌《憶江南,讚淥渚》。兩地友好,詩詞相和,這又將是一段佳話。
《淥渚白蜂嶺》《八聲甘州·將台山懷古》《讚淥渚》《碧沼寺》《碧沼寺和韻》《綠筠軒》等,一首又一首讚美淥渚和將台山的詩詞,從區知聯會朗誦團成員、淥渚鎮小學生口中演繹出來,饒有趣味。我第一次覺得,詩會不一定非得請知名詩人參加,也不一定需要字正腔圓的主持人朗誦,重要的是,要有感情、有熱情。
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副會長、杭州市詩詞楹聯學會會長章劍清先生尤其給力,授予淥渚鎮人民政府“杭州市詩詞創作基地”的稱號,還現場吟誦了《戲用晁補之韻》,從章先生的聲音裏,我感受到了獨特的古韻。我是個門外漢,完全不懂章先生用了什麼朗誦技巧,但分明感受到在古代的陽光下,吹著九百多年前的江風,猶如在聆聽古人優美的對話。
淥渚,從此與詩更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