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許江論農民畫

庚子年秋分,中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

富春江畔,公望美術館。

偶爾下幾滴雨,表明這裏是多雨的江南。小雨即刻停歇,富春山館的遠山、近山、次山,與對麵的亭山、背後的鹿山在煙雲中遙相呼應。

這一天,這個地方,正在舉行第二屆中國農民畫作品展開幕式。作為開幕式嘉賓,許江先生應邀上台講話。許先生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家學會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

說來慚愧,雖然對許先生仰慕已久,卻是第一次見麵。不過素未謀麵也在情理之中,我不是藝術界的人,遇見藝術家真人是小概率事件。許先生毫無名人的架子,進場便主動與人打招呼,坐定後,甚至還轉過身與我握手。

許先生上台之後,才從兜裏摸索出講稿。講稿被折成六折,變成一小塊,他小心打開,顯出很多的褶皺。台下觀眾看得出,這是他親筆書寫的,密密麻麻。許先生省略了許多客套話,一開口,就談畫。他說的第一句話是:“農民畫在中國是一個頗有嚼頭的稱謂,也是一種極具社會含量的文化現象。”農民畫是通俗畫的一種,是農民自己創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有東方畢加索之美譽。我想,對農民畫的這般評價,在之前的教科書中也許是找不到的。

話語中透露的中氣讓我驚訝,想不到六十五歲的老人還能如此聲如洪鐘。頭發雖已花白,但理一個短發,頗顯精神,輔以果斷的手勢,富有感染力。許先生講話時,話筒是多餘的。我聯想起,中央電視台著名欄目《藝術人生》對許先生曾有過一個廣為流傳的評價,評其是一位才華橫溢,集詩人的遐思、畫家的激情、理論家的敏銳、演說家的風采於一身的優秀油畫藝術家。所言甚是。

農民畫的一個特點是,突破“宜藏不宜露”的繪畫基本創作原理,畫麵不留空白,不追求空靈,而求豐滿充實,畫風景顯山露水,畫人物顯形重韻。對這個特點,許先生顯然是推崇的。他向大家講起了記憶深刻的一幅農民畫,那是一幅獲獎作品:江南水鄉的一位女性。許先生描述,她的髻發的剪影,有著一份天然的嫵媚,周遭的空白處,是魚是網是小船,這種農民世界的集結,揭示了江南漁夫生命的存在,充滿著一種蕩漾的詩意。

關於發展與變革,許先生說:“今天,農民畫在變,按照人們希望的樣子在變,確有令人欣喜的地方。農民畫還在持續,它的素人素心的眼光和品位,依然被保護和捕捉著,那種以茶米為食、麻絲為衣、竹陶為用、林泉為居的生活世界及隱身其中的道理還在不斷被揭示。”

關於藝術性和原創性,許先生說:“我們仍然心存擔憂,四十年前,我們看到的石雕目標,那種大膽的想象,那種淳樸,曾經讓我們心悸和喜歡。但是,多少年來,商品化、仿製品潮水而來,失去了動人的力量,這種前車之鑒,值得我們深思,無論如何,藝術是人性的容器。”

農民畫應該是怎樣的?許先生認為,農民畫應當是農民自己、自覺和自為的畫,而不是被某種東西包裝的製作。農民畫,出自農民的手,沒有那種委頓和煩瑣,帶著大自然的陽光和風月,帶著我們生活中最率真的豐滿和充溢,這些都是最值得我們讚美和欣賞的。

我想,許先生對農民畫的希冀,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