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玉林兄的文字是在他的公眾號上,那是我移居富陽這座城兩年後的深冬。他那篇《去北京吃個早飯》發布後,當時在富陽引起了許多文友的關注。此後的日子,我開始密切關注他的創作,如今他的公眾號上已經上傳了一百餘篇優美散文,作為一個不做任何推廣的個人公眾號,閱讀量和點讚量都很可觀,反響都很不錯。和玉林兄交往的時間並不長,雖然他是政府官員,我是普通群眾。三年來,他一直熱心幫助我這個移居客,每一次相見都會傾心交談。我能感覺到他所熱愛的三樣寶貝:鄉村、自然和藝術。他把文學創作作為通向真、善、美的道路,他在路上,正一步步向上攀登。羅丹說:“藝術上最大的困難和最高境地,都是要自然地樸素地描繪和寫作。”無疑,玉林兄的文學觀與羅丹所見不謀而合。
縱觀玉林兄的文字,可以感覺到他的古典文學根基紮實、深厚,也能品味出他閱讀涉獵範圍之廣。他辦公室的書櫃裏、書桌上整齊放著的那些書,富陽本土文化的居多,我一直想問他是不是一個“雜家”!和他聊富陽文化時,他會把我不知道的富陽故事聲情並茂地講給我聽,我深深地被他所感染。所以,回過頭來再翻看他公眾號上的美文,能感知到玉林兄的靈感大多來自遙遠的古風,源自對鄉居生活的細品。鄉野田園,春夏秋冬,節令農事,風土人情,被玉林兄從人們遺忘的角落裏拽出來,就像一隻機靈的貓抓住了一隻活潑可愛的老鼠,把玩一番,然後將快活和趣味呈現到人們眼前。
玉林兄的散文自成一家,清新,詩意。很難想象一個像他這樣忙碌的人還能有暇讓自己沉浸在引人遐思的風雨煙雲和光榮快樂的田園勞作中。作為土生土長的江南人,他不寫“小橋流水人家”的旖旎,也不搞豐厚的文史研究。散文的寫法,套路各異,玉林兄就在別人忽略的地方下大功夫,別開生麵,以見洞天。細膩入微、賞心悅目的文章必須靜下心來細讀,方能發現美。靜夜裏,一杯香茗在手,慢讀慢品慢回味,你甚至都忘記了杯子裏舒展開來的茶葉已經沒有了味道。好作品除了好作者外,還要有趣味相投的好讀者,機緣湊巧,一部好作品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完成。
我們一起走進玉林兄的文字吧。曳動遐想的,“最好的鄉村,好在環境美麗,四季有鮮花,處處有鳥語”“味道山鄉,就是一個既能享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又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的理想鄉村”(《最好的鄉村》)。家長裏短的別樣真情,“今天一天,總共撿了十七枚雞蛋,平時應該有十九枚。少撿兩枚雞蛋。妻子不以為意,我也不以為意,這有什麼關係?總會有多有少的,GDP都不能保證這麼精確的預期數值呢。父母親卻以他們幾十年的養雞經驗,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一直穩產的這段時間,不應該有兩枚雞蛋的誤差”(《山中夜話》)。流淌著春天氣息的富春江,“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天的富春江,生命在水中勃發,它用通體的藍,迎接鮮豔春天的到來。藍與綠交融。春風拂過江麵,在水麵撩起淺淺的褶皺,綠色的漣漪慢慢蕩漾開去。春光鋪在江麵上,像滿江的小魚浮在水麵上享受溫暖,魚鱗閃閃發光。平靜時,江水像一麵長長的鏡子,倒映藍天白雲”(《春來富春江》)。感歎歲月的滄桑,“每天的魚市,恩波橋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江上桅杆林立,橋頭萬商雲集。橋上擠滿了賣菜、賣衣服、賣藥的小商販,還有雜耍藝人穿插其中。很長一段時間,恩波橋附近都是富陽城最熱鬧的地方”(《緩緩踱步恩波橋》)。
那麼多優美的篇章被玉林兄寫得靈性天成,趣味十足,時有神來之筆,讓我們在閱讀中領悟到質樸生活的明媚和歡欣,積極向上,憧憬而神往。渴望做一個鄉下人,“天上星稀夜濃,耳邊蟬鳴聲聲,幽幽的路燈像是藏在草叢中的螢火蟲,我們在窄而陡的小路上前行,身上又出了些許汗”(《問茶悠然居》)。我不曉得還有幾多人不再懷戀農耕生活的記憶和萬物多情的樂土。
海德格爾說:“接近故鄉就是接近萬樂之源。故鄉最玄奧、最美麗之處恰恰在於這種對本源的接近,絕非其他。所以,唯有在故鄉才可親近本源,這乃是命中注定的。”玉林兄盡情描述的田野鄉間不就是我們精神意義上的返鄉和回歸嗎?
喜歡玉林兄的文字。往往他剛在公眾號上發出來,我便鎖住那些唯美的段落。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在臨沂一帶的鄉間體驗生活,也深隱其中,忙挑水,忙種菜,忙澆糞,忙鄉村裏的一切。赤腳走在田埂上的感覺,隻要輕輕一跳,立刻會從心底浮出。正因為如此,讀《雪落富春江》,讀《江南冷》,讀《稻花香裏品書香》,那裏麵的春夏秋冬四季,那裏麵的酸甜苦辣人生,仿佛就是另一個自己。
我想,如果靜下心,我也能寫出類似文字,但筆下流淌出來的感受,絕不會如此明淨,如此純樸。我沒有玉林兄那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的勇氣。
玉林兄的散文,隻是一種敘述,按他自己的說法:“寫散文與寫公文差別很大,因為長期寫公文,下筆的文學性顯得明顯欠缺。”他這麼一說,似乎這些文字的書寫帶有一點點自卑的敘述。隻是在我看來,這種“自卑”,是大度的寬容的謙讓,是欲“高”故“低”的精明。玉林兄這種文字的敘述,看似平淡,卻更生情,從而引起包括我在內的大多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讀了,就在腦海裏深深打一個印,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能忘記。
必須坦白,玉林兄公眾號上的百餘篇文章,我是非常隨意地閱讀,翻到哪裏,喜歡就讀下去。今後我會專門抽時間,認真地耐心地把他所有的散文通讀。然後逐一推薦,旨在與他共同回味家長裏短、田野鄉間的那些平凡過往。這種回味是非常幸福的,特別是在步入中年以後,經曆過種種事情之後。
讀玉林兄的文字,感覺什麼都寫了,又什麼都沒寫。什麼都寫了是日子,什麼都沒寫也是日子。從春到夏,從幼到老,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疊加起來,成了一本書。
富春江水從安徽休寧六股尖流來,數百裏蜿蜒,聚生成橫江,然後流入新安江,最終彙入富春江、錢塘江。春江兩岸,龍山鳳水,又生出多少文人、多少文事!喜歡鄉間趣事在村子裏住慣了的玉林兄,未來的日子裏,能不能讓我們更加用心去細細梳理它,去慢慢品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