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金斯堡(1926─1997),20世紀著名詩人之一,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詩人,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
集詩人、文學運動領袖、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旅行家、預言家和宗教徒於一身。
出生於紐約附近的一個工業小鎮,母親信仰共產主義、裸體主義、女權主義,後患精神分裂,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要影響。1945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結識了另兩位“垮掉的一代”的領軍人物傑克·凱魯亞克和威廉·巴勒斯,從此走上“異端”之路。
大學期間曾一度被開除。1956年,金斯堡因在舊金山的朗誦會上朗誦長詩《嚎叫》一舉成名。他酗酒,吸毒,與同性戀愛,迷戀爵士樂和東方神秘教,參加左翼政治運動,儼然一個反對社會一切價值標準的“革命青年”。
金斯堡那些發泄痛苦與狂歡的詩作,不僅給詩壇以巨大衝擊,也令整個社會為之瞠目。富有意味的是,金斯堡在1973年成為美國文學藝術院成員,繼之又得到了美國圖書獎,最終得到了他曾經反對的那些價值標準的承認。
嚎叫詩人金斯堡
有一首詩叫《嚎叫》
有個詩人叫金斯堡
這個男人用這首詩給美國人注射了一支興奮劑
從此美國人不再安分守己
作為BG(The 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的領袖人物,金斯堡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在歐洲,金斯堡至今仍被文化先鋒們看作精神領袖;在中國,不少人以吟誦《嚎叫》來宣揚自己的先鋒姿態。
19世紀末,法國的文化先鋒藍波與魏爾倫一邊偷偷摸摸地與同性戀愛,一邊小心翼翼地躲避政府與民眾的眼睛。相距不遠的王爾德與同性戀愛時,不得不娶個妻子以掩人耳目。到了20世紀,曆史給了金斯堡我行我素的機會。他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不知羞恥”地把那塊遮羞布拿掉,然後狂叫著:看吧,我是獨身主義者,我是同性戀者。
嘩眾取寵和滿腔真誠交織在一起,讓你根本分不清真相在哪裏。
從20世紀50年代的《嚎叫》開始,金斯堡領導著同性戀人們,呼嘯著穿越美國的大街小巷,彙入了六七十年代文化的洪流。從英俊羞澀的花季少年到花白胡須的耄耋老人,金斯堡混唱著天使和塞壬的歌聲,誘惑了他的情人,誘惑了美國民眾,也誘惑了全世界向往異端的靈魂。
母親“結婚——艾倫”的叮囑早被拋到了腦後。結婚?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宣泄和嚎叫,是把童年、少年、青年時期的所有鬱積和傷痛傾吐,把母親的歇斯底裏和父親中規中矩背後的壓抑全部傾瀉,向美國主流文化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