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安徒生有一顆童心,大概人們都不會反對。但是,很難斷定這顆童心對安徒生來說是幸運還是災難。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他的童心成就了如許之多美麗動人的童話。但也正是這顆童心,阻礙了他成為真正的男人,最終讓他孤獨一生。
1
安徒生的一些詩歌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他寧願生活在孩子們的房間裏,也不願待在那些秋波流轉的沙龍裏。
我自己就是一個孩子,我更願意和孩子們一起玩耍
他們最能了解我那魔幻的世界
無論是在小木屋裏,還是在城堡,他們最能體味我的內心世界
我有著如此令人驚歎的財富
我們不知道生活的艱辛和悲傷
對於我們來說,小木屋的角落便是騎士的城堡
哪怕隻是一個棍子,也會變成勇敢而高貴的戰馬
小燕子則是城堡的頭號歌唱家
2
對一個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父母的愛和一群童年的玩伴。這種欲望到了安徒生這裏,就具體化為尋找一個父母雙全的、兄弟姐妹俱有的富有的家。
叔本華說,欲望源於欠缺,這話對安徒生極其適用。童年的安徒生嘗盡了人間的辛酸。
安徒生的父親在他11歲那年就去世了,安徒生不得不在備受奚落中做童工。相依為命的姐姐也因家境貧寒被賣到色情場所。在安徒生的童年印象中,性跟恐懼和肮臟密不可分,他一生也未能走出這種陰影。
14歲時,安徒生離家前往哥本哈根獨自打拚,一個溫暖的家對他來說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第一個令人滿意的家出現在他17歲那年。這一年,獨自在外的安徒生結識了一位名叫伊爾夫的翻譯家。伊爾夫很喜歡聰穎勤奮的安徒生,全家人對他都很熱情,尤其是伊爾夫的女兒亨利蒂對他更是關懷備至。安徒生也對這個家庭付出了熱情,他把亨利蒂姐弟看作自己的同胞手足。
後來,伊爾夫和他的妻子不幸雙雙亡故,隻剩下亨利蒂帶著年幼的弟弟相依為命。類似的遭遇讓安徒生與亨利蒂姐弟有同命相憐的感覺,成為彼此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讓弟弟開闊視野,亨利蒂帶著他去意大利、西印度群島和美國旅行。不幸的是,弟弟在這次遠行途中被黃疸病奪去了生命,亨利蒂悲慟欲絕,回到丹麥後終日鬱鬱寡歡。安徒生幾乎每天來看亨利蒂,寬慰她,幫她分擔精神上的痛苦。
後來,亨利蒂因思念弟弟,決定到弟弟的安葬處去憑吊。亨利蒂出發後不久,報上就刊出消息,亨利蒂乘坐的奧斯特裏亞號輪船在大西洋中失火燒毀了。安徒生傷心欲絕,此後,他常常徹夜不眠,思念著亨利蒂。
很多人都把安徒生的這段經曆看作他的初戀。但事實上這段感情更多的是同命相憐的友情,年輕人特有的那種燥熱的情欲被他剔除得一幹二淨。
3
離開伊爾夫家,安徒生尋找一個家的熱望並未消退。1827年,第二個理想的家出現了。
他認識了喬納斯·科林一家,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時光。喬納斯·科林是一位完美的父親,這正是幼年喪父的安徒生所渴望的。更重要的是,科林有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這對安徒生來說是更大的誘惑。1827年,安徒生成為科林家的常客,在他的習作中,他把自己想象成科林家一大幫兄弟姐妹中的一員。
值得一提的是,安徒生的母親一直生活在歐登塞一座被黑暗籠罩的破屋子裏。她的周圍,是和她一樣老邁、疾病纏身的乞丐,她最終在1833年去世。在母親去世五年前,安徒生已把自己看作一個可憐的孤兒,這確實是種奇怪的情結。在他的那些詞藻華麗、冠冕堂皇的習作中,總是以對科林家的讚頌作為文章的結尾,但他幾乎從未想到歐登塞和他的母親。接下來的幾年,他寫給母親的信也越來越少。
許多研究者提到了安徒生由於出身貧窮而產生的自卑心理,就在安徒生生活的時代,很多批評者都指責他那令人作嘔的虛榮心。如今看來,這些說法似乎並不是空穴來風。
安徒生一直想方設法讓自己融入科林的家庭,最終,安徒生實現了自己的願望。1827年至1836年,他成為科林家族中的一員,喬納斯·科林成為他名譽上的父親,而安徒生後來的一切成就都跟這個家庭密不可分。喬納斯首先讓安徒生享受了皇家津貼,完成了大學教育,然後在皇家劇院和藝術基金會給安徒生謀到一個職位。
以後的人生中,通過努力,他一次又一次地成為那些富麗堂皇家庭的成員。安徒生一生扮演最多的角色就是客人,在哥本哈根,他輪番與各式各樣的朋友吃飯,長期在丹麥的莊園裏做客;在歐洲各地也是這樣,他不斷地拜訪國王、王後和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