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再嫁大理寺卿再嫁大理寺卿
加減分

第15章

藥館采風(上)

錦初上了馬車,向簾外輕道,“去城南的泰和坊,袁九康堂。”

“是。”

馬車夫應聲一揚鞭,緊接著,馬車骨碌碌走了。

他認識地方,約莫一炷香的功夫便到了泰和坊。

泰和坊這一帶前後幾十裏,夾道佇立的都是藥館,其中袁九康堂是其中最大也是最出名的。傳聞有太醫院中的醫官在幕後經營,但錦初並不深究這則傳聞是真是假,因為那並非她此行的重點。

馬車夫躍下車轅,掀開簾子道,“葉小姐,到了。”

名揚天下、位居三川藥館之首的袁九康堂氣派非同凡響。

高門牆、大門臉兒,銀白琉璃瓦、赭紅磚牆,就連四麵木牆上,都雕篆滿了各式藥材式樣的浮雕,古色古香、藥香撲鼻。

大門上懸著金字招牌——袁九康堂,工工整整,寓意久康,以期“妙手回春、長久康泰”。前麵是正堂醫館,療傷問診售賣藥品;後麵是後院作坊,加工生藥炮製藥材。

館外豎招上書“本堂發兌三川地道藥材”;正堂之內十餘間獨立的診室,彙集了方圓幾十裏最有名望的醫師坐診與此,施展回春之妙手;旁邊兩側一麵是供藥師按配方抓藥的櫃台,一麵是和牆一樣高的存放丸散膏丹、並各式醫書的多寶格櫃子。

穿過深長而又窄小的樓梯走入後院,裏麵的藥師大多出身杏林世家,從切割、到碾磨每一個步驟均恰到火候、拿捏得當,確保藥材質好藥全。

除此以外,後院有一處專門存放百餘種冷僻藥材,以備不時之需。

這是錦初第二回來了。

頭幾日,錦初一麵忙著張羅自己的藥館開張諸事,一麵將三川十幾家藥館逐一走訪了個遍。

她自問有幾分製藥的天賦、也僥幸取回嫁妝有了些許本錢、還有神醫師傅保駕護航,但她心裏清楚無比,光憑這三樣想要在藥館林立的三川立足,簡直是天方夜譚。

她更清楚的是,父親的官司尚需要她,她不能光守著幾個死錢度日。若無錢財疏通,也無人脈活絡,救出父親勢必難於上青天!故而,她指望藥館能賺到錢,而且能一鳴驚人得盡快賺到錢、賺到足夠多的錢。這件事對她而言,隻許成功不許失敗。

誠如師傅所說,經營藥館並非是銀貨兩訖一蹴而就的買賣。兵書上也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於是她想,將三川的藥館都調查一遍,特別像袁九康堂這樣盛名在外的,看一遍也未必足夠,這樣才能將百姓的所需、市場的商機、以及藥館的成功之道都做到心中有數。

上一回她來袁九康堂,是在帶著薄霧的晨間。

陽光從雲縫裏一點一點流瀉出來,堂倌打著哈欠掀開紅漆的門板,豎招之下排著隊的百姓早已絡繹不絕。

大多是周遭所住的百姓。

有頭疼腦熱的,有拄著拐看傷的,有拖家帶口問診的,有重金求藥的,有求調理舒筋活絡的,也有不遠千裏來求醫的……個個臉上帶著三分敬畏肅正的表情。

人群之中竟也有不少麵黃肌瘦的流民,或者衣不遮體的異鄉人。

原來袁九康堂的掌櫃姓方,人稱“方掌櫃”,是個見人就帶三分笑的狠角色。方掌櫃鶴發童顏、見多識廣,前兩年被老板從外地其他藥館特意請來三川。他也確實不負期望,一個人躬身打理偌大的藥館,不僅將藥館打理得井井有條,更是把鋪子裏的堂倌們都調理得舉步生風。

館內醫師有限,一日之內時辰有限,能問診的就這些人數。方掌櫃變著法子讓堂倌在門口擺起長長的條凳,還供應起香茶、米粥籠絡人心,很多人排不上號,在此喝一碗香茶或米粥也是好的。

偶爾有些麵色紅潤的普通百姓混在裏麵,方掌櫃也從不驅趕。久而久之,三川排名第一號的名頭就漸漸傳開了,世人皆知,袁九康堂不僅有別處見不著的有經驗的醫師,也有別處買不到的正宗藥材,更有粥濟天下的心胸情懷。

錦初在小冊子上將袁九康堂迎客的門麵、陳設、夥計、經營、品類等等一一謄錄下來,底下厚厚的一遝紙上清清楚楚記錄了三川其他藥館的不同特色。她拿來勘合對比,分出各家各項優劣,並以此作為自家藥館改善經營的對仗。

這一回,錦初特地選了日落西山之時來,想學習袁九康堂的送客之道。

“讓馬車在這裏等著,我進去逛逛。”

錦初動了動蔥削似的手指,放下手中端詳的紙筆,跨下馬車,慢慢踱步進了藥館。

一輪紅紅的落日,裹著夕霞,就掛在袁九康堂的匾額上,楹聯在金紅昏黃的餘暉之下看上去也頗有些年頭了。

在館內忙碌了一日的方掌櫃,絲毫不見懈怠,指揮堂倌們兢兢業業、妥妥帖帖。堂倌們有條不紊得將病患的病症需求寫於紙上,或引至坐堂醫師處、或引至櫃麵藥師處。坐堂的醫師一絲不苟得望聞問切開出方子,櫃上的藥師紋絲不亂得依藥方子將藥材分開配伍。

方掌櫃耳聰目明,觀進門的錦初氣韻非富即貴,不動聲色得移步過來。

“姑娘,來這裏是?”

錦初掃一眼敞亮開闊卻井然有序的大堂,又移目看向那幾層擺滿藥材器具的多寶格梯櫃,最後目光落到笑臉殷勤的方掌櫃麵上,垂下眼眸來,隻道,“我等人。”

掌櫃立刻笑道,“那給您倒杯茶。”

“多謝掌櫃的。”

方掌櫃回頭見著錦初探究的眼神,雖然也覺得有些奇怪,可也未多想,便照舊去招待其他客人。

說來也巧,隔壁傳來一個病患的聲音。

“張醫師,您這藥方子給我家裏老母用可也使得?她身寒顫抖,這幾日鎮日昏睡不醒。”

錦初聞言一瞥,見那人穿一身短打布衣,一看是個農家打扮,手握一張才寫了不久的藥方,正向診室內的醫師請教。

“自古一人一方,藥方子怎可混用?倘是吃出問題,誰來負責?你負責還是我負責?”那坐著的張醫師已須發盡白,他盯著那人半日,陰陽怪氣道,“看你是個有孝心的,母親身子既有不適,該及早延醫求藥才是。”

“我母親年紀大了,腿腳不好,出不了門。”那莊稼漢看著老實巴交,被張醫師一頓搶白也不敢深辨,吱吱唔唔道。

“那便加些銀兩,將醫師請去家中行醫。”張醫師不冷不熱道。

也不知是不是囊中羞澀之故,那人低頭看了眼方子,分外無奈得垂首重新走了出來。

另一廂,一位藥師陪著另一名病患也正好走回來,將取過的藥並一卷裹起來的藥單子依舊交到張醫師手中查看。

張醫師眯眼查了一下,道,“怎麼少了三味藥?”

藥師看了看,“不就是三十味嗎?怎麼少了三味?”

張醫師吹了一下胡子,道,“背後還有三味呢!正麵寫不下了,寫在背麵上了。”

藥師恍然大悟,那密密麻麻的宣紙背後果然還有三味藥,一並寫著醫囑的劑量、煎法等,趕緊帶著愁眉苦臉的病患再去抓藥。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