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第7章

到了第二天,朱元璋的確不會放過這等吹噓功績,並且促進改革的機會,早朝之上,便也在眾多大臣上殿之後,將南郊種植出來的旱稻,雜交稻用盤子端到了殿前。

而一眾大臣,在看到朱元璋出奇的舉動之時,倒也頗為警惕。

“各位愛卿,咱這一盤米,大家看完之後有何評價?”

“這米色澤金黃,顆粒飽滿,恐怕不是尋常地間種出來的食物。”

“是呀,我聽說淮南一帶,盛產水稻這類穀物,聽聞不僅僅是色澤美妙,甚至入口即化,烹飪之後,味道頗為不錯。”

“這個事情,那不得問問戶部尚書,我記得今年淮南一帶的稅收,都在他的冊子上頭統計著。”

大家看了一眼大米,隨之便也開始了恭維。

但實話實說,南郊種出來的旱稻,的確和淮南地區上貢到京都的良品不逞多讓。

可說著,大家倒也將目光放到了戶部尚書範敏的頭上。

隻是範敏卻不敢多發一言,他經手各地稅收事務,今年淮南的大米,他也見過,外加上他也認得水稻和旱稻的區別。

一來二去,自然不敢認同大家的判斷。

至於朱元璋,看到範敏一語不發,倒也頗為滿意,隨之站起身子,款步走到了眾多大臣跟前。

“咱今天其實不是為了給大家炫耀這等大米的,而是想要在這大殿之上,用這些大米,為愛卿做頓飯。”

“做頓飯?”

一聽朱元璋要給大家安排飯食,大家心裏頭那都是微微一愣。

按照以往的慣例,能夠在大殿之上吃飯的情況,隻有一個。

那就是這一場早朝一定有什麼大事發生,需要大家在這殿宇之中果腹。

想到這一點後,時任丞相的胡惟庸倒也頗為警惕,隨之拱了拱手,略帶困惑的對著朱元璋問道。

“陛下,莫非是有什麼事情想要商討?”

“商討?咱有什麼事情需要商討,最近天下可是國泰民安,太平祥瑞。”

“那......為何殿上用膳?”

“你說這事情,咱就是看到這稻穀成色不錯,故此想讓大家一同品嘗罷了,怎麼,難道咱宴請各位愛卿,各位愛卿害怕咱下毒?”

“這,陛下,請恕微臣多嘴。”

一聽朱元璋質問自己,胡惟庸倒也心頭一凜,隨之即刻跪在了地上。

“沒事,沒事,咱就是隨口一說罷了。”

可朱元璋卻擺了擺手,不以為意,示意胡惟庸站起身子便也目光看向殿上的侍從,示意他們將這些大米在大殿之上進行烹飪。

至於在煮飯的過程之中,朱元璋又對著胡惟庸問了幾句。

“胡惟庸呀,近些年來,稅收一年不如一年,到底是和緣故?”

“陛下,近些年來流民之患層出不窮,甚至山西陝西還旱災洪澇連年更替,民生緩和實屬不易。”

“唔,你說的倒也是在理,不過,你前些年月送給咱的天工開物,倒是一本奇書,不知道你是否拜讀一二?”

朱元璋從流民問題忽然轉移到了天工開物書籍上頭,胡惟庸倒也微微一愣,可過了半響,他還是實打實的回答道。

“回陛下的話,天工開物微臣倒也有過拜讀,裏頭內容可謂是驚世駭俗,涵蓋了這天地之下大部分的學識,但臣學識低微,並不能參透其中十分之一二。”

“原來如此......”

朱元璋言盡於此倒也沒有繼續說下去,與此同時,這大殿之中煮沸的糧食倒也散發出了香味。

不得不提,這沒有現代化肥等一係列的化學肥料養殖而成的稻穀,的確味道不錯。

眾多大臣食用以後,那也是回味無窮。

單單這簡簡單單的一碗飯,讓大家的身心都得到了滿足。

朱元璋看著大家吃的差不多,甚至露出這等滿足之色,隨之倒也放下了碗筷,正襟危坐,開始了表演。

“各位愛卿,現在大家酒足飯飽,不知道各位現在如何評價這等夥食?”

“陛下,這稻穀恐怕是微臣吃過最好吃的糧食沒有之一,不僅色澤上佳,甚至這味道,都和市井購買的五穀難以相提並論!”

“是呀陛下,沒想到這淮南地區居然能夠盛產如此美味的大米,微臣能夠吃上一次,倒也心滿意足了。”

大家此時那都是發自肺腑,將心裏頭那些讚美詞都用上了。

朱元璋聽聞,倒也頗為滿意,隨之,又對著台下的眾人提議道。

“那各位覺得此類大米能否在淮南地區推廣種植?有如此五穀,恐怕這天下人的生活水準也能提升不少。”

“這......微臣不知,微臣隻是知道這天下之物,以稀為貴,而且,能夠種植出如此成色的稻穀,恐怕也不容易,相比較吃好,依微臣所見,還是吃飽比較好。”

“是呀,我也覺得範敏大人說的不錯。”

一眾人等,在範敏說完話之後,倒也附和了幾句。

“是這樣嗎?那咱現在倒是有個問題,按照你們的觀念,這一畝稻穀產量大概在多少才算是合格的?”

“回陛下的話,現在的稻穀,大概畝產在六百斤左右,便算是優良了。”

“六百斤?那咱如果說你們現在吃的稻穀,一畝地能夠最少產出六百斤,你們現在怎麼想?”

“最少六百斤?”

範敏作為戶部尚書,聽到這個消息,內心的震撼算是最大的。

六百斤的畝產,而且還是最少有這個數,這說出去,恐怕大部分人,都得嚇壞吧?

“陛下,最少六百斤畝產的稻穀,微臣聞所未聞,但如果真能做到,那簡直就是大明的福音!”

“的確!隻不過這事情就好比是天方夜譚。”

大家並不認為朱元璋說的是真的,畢竟在大明時期,一畝地能夠產出六百斤的大米,那都算是大豐收了!

可胡惟庸卻似乎嗅到了良機,他跟隨朱元璋多年,而且官場沉浮,人也精明,隨之便也邁出步子,拱手打斷了大家的發言。

“陛下,如果稻穀真的能夠達到如此畝產,臣倒是覺得,可以在山西一代率先實施種植,此地官田頗多,也善於治理,甚至還能......”

“那按照丞相的意思,你打算讓誰擔任田地管理的工作?”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