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野望,心潮澎湃。
但想要做實事,遇到的困難可遠比想象之中還要更為艱難。
隔日一大早,堆積如山的奏折便被擺放到了王然麵前的幾案上。
桌麵上的奏折足有三米,地上同樣還落了幾千份。
一個人哪怕是一目十行,想要看完這些個奏折,怕是都得三五日時間。
更何況,王然還需要對每一份事物作出妥善的處置,這更是耗費時間之舉。
當他頭疼之際,蘇世四人已經齊齊趕來。
他們對於卷軸的數量心中早有預料,作業回去之後,趁著夜色,召回了往日的門生。
“陛下,老臣已然依命,召回學生,前來為陛下分憂。”
蘇世開口稟報。
“快讓他們進來!”
王然對這些老忠臣的辦事能力更為欣喜,無語著原天子的昏庸。
腦子裏注了多少水,才一股腦的把這些幹實事的老功臣全都擼了下去,他不死誰死?
很快,禦書房之中,林林總總聚集了近四十人。
王然微微蹙眉。
“人是不是少了點?”
堆積在麵前的奏折那是有三五千,僅僅四十來號人,平均一個人要處理一百份以上的事物,感覺任務還是繁重了點。
“這…是我等最後的家業了。”
王友明苦笑了一聲,彙報道。
他們門下之徒原本都有數十位,但人有千麵,總要為自己而活。
蘇世四人鋃鐺入獄之後,門下學生便很快被分化拉攏。
不服管教的,則是被貶斥邊疆,發配蠻荒。
隻留下麵前這幾十號人,毅然決定退出官場,這才能夠留在京城。
王然頓時明白,這又是原天子造的孽,不好多言,打量起了眾人。
能夠讀得起書當上官的,再怎麼差也應該是個中產階級,地主家庭。
畢竟封建社會下,尋常百姓可沒那麼高的遠見,去讓孩子讀書改變什麼命運。
然而 ,麵前的一個個人,雖然都打理的還算清爽,但身上的衣衫已經破舊,大大的補丁縫滿了一塊又一塊,去扮演丐幫都沒什麼問題。
很顯然,這些人的處境著實堪憂。
一王然悠悠一歎。
“處理卷務吧,若是有人表現出眾,朕當場封官!”
“是!”
一眾人熱火朝天的忙碌了起來,很快,禦書房中,便出現了憤怒連天的咆哮。
“東河泛濫?去年不就已經撥了預算進行修壩改道了嗎?整整一年都沒弄完?”
“南境饑荒?那裏毫無天災,地裏種出來的糧食都跑到哪裏去了?被狗吃了嗎?!”
“全都給朕進行徹查!涉案黑心之輩,一個不留!”
恐怕,就算是崔永山也沒想到,自己一拍的人居然會這麼穿。
把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放上去,交給皇上讓他頭疼也就算了。
把那些涉及到自身,貪墨徇私的奏折都送上來幹什麼?
生怕影衛的刀頓了 ,拿自己的血為他們開開光嗎?
從清晨直到月起,堆積如山的奏折才處理完畢。
禦書房之中的眾人也都已經是東倒西歪,不顧儀態。
王然早就已經吼的沒力氣了,聲音微微沙啞。
看著他們疲憊的樣子,他決定履行今日清晨的言論。
“今日爾等之務,朕看在眼裏,都是大離的骨幹棟梁。”
“朕金口玉言,即可為爾等封官!”
“肖智在,封你為戶部左侍郎!馬易安,朕封你為刑部左侍郎!萬......”
王然提筆江山,揮斥方遒。
六部已經被崔永山派係的人全部掌控,王然就直接往那些部門之中空降官員,用以進行分權。
在場眾人聽了,渾身的疲憊在此刻一掃而空,連忙站起謝恩。
“記住今日抓住之罪,朕要求你們,以最短的時間內,進行徹查,可有信心?”
馬易安去了刑部,其中的諸多要安,恐怕都要他一力擔任。
他有些擔憂的道。
“陛下,如果背後牽扯的人員......”
“一律通辦!”
王然揮手打斷,斬釘截鐵道。
“朕還不信,在這大離,有朕動不了的人!”
“無論你們查出幕後主使者是誰,皆都以國律辦事,不可放過一人!”
眾人被王然的決心所染,一個個紛紛低頭,表上中心準備大幹一場。
“謹遵陛下旨意!”
王然滿意的點了點頭。
“忙了一天,爾等也回去休息吧,明日又將會是一場惡戰。”
“對了,蘇世,王友明,你們四個留一下。”
一眾人員離開後,四位老臣疑惑的看著王然,等待著後者的號令。
“朕草擬的一份旨意,你們看看如何。”
王然推過一份文案,送到了幾人手中。
其中內容,正是前世所推行的科舉製!
蘇世幾人雖然忠心清廉,但是,當崔永山的勢力大為萎縮之後,留他們一家獨大,門下之人恐怕也要難免生出其他心思。
今日冊封之事,實屬倉促,王然沒那麼多的時間去廣而選拔。
但未來,在想要有新的官員晉升,那可就要通過科舉考試,在全國進行選拔。
而非現如今的官場推舉,各自營造門生之景了。
王然提前一步給幾人看,也是想要知道,這幾位老臣對此的看法。
如果他們不願同意,隻能說明清人還想結黨營私。
未來,王然說不得還要對他們多上幾分防範之心。
“陛下,妙極!”
蘇世看著,兩眼放光,稱讚連連。
“科舉製度,妙用無窮!完美的杜絕了現在許多官員才不配位的情況,對於大離必是一件好事!”
夏侯青同樣連連點頭。
“有此方針,陛下應當早些拿出才是!”
無論是誰,都能夠看得出這對營造自己的勢力並有好處。
但他們都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隻為大離之興而考慮!
一而欣慰的笑了笑,將這件事情安排給了夏侯青。
“既如此,夏侯青,此事便由你來進行組織,事關重大,絕不可出現意外!”
夏侯青信誓旦旦的保證。
“陛下放心,半年之內,臣必將此事推入正軌!”
......
第一日的事物處置,最為雜亂。
接下來的幾天,一眾人等分工明晰,都找到了自己擅長處理的方向,效率逐漸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