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村裏三太爺最小的兒子,排行老八。
雖然年紀比施開陽還小一歲,但他輩分高,也得喊一聲八叔,施向南兄妹幾個就得叫他八爺。
他編籮頭簸箕的手藝是家裏一代代傳下來的。
施家窪沒有竹林,柳樹也很少見,他就用漫山遍野的紫穗槐的枝條就能編出結實耐用的籮頭簸箕。
每年還會用新麥秸編很多草帽。
村裏人誰家要用,拿幾個雞蛋、或者是地裏的一把蔥一把蒜上門,說一聲八叔就抽空給編了,也不收錢。
所以三太爺在施家窪威望很高、八叔在施家窪的人緣也很好。
八叔的一對小孫子孫女被他們爸爸放在新編的大籮頭裏挑著走,倆小孩就在籮頭裏打鬧,興奮得很。
看見施向東挑著的布袋,兩個小孩露出渴望的眼神:“大哥——”
還沒說出口,施向南就從自己拿著的提兜裏給他們一人抓了一把。
要在熟人麵前做生意,這樣的往來是難免的,家裏瓜子越來越多,笸籮不夠用,她去找八爺新做了好些,對方也就收了點包穀,給煙都不要的。
八叔立刻阻攔:“南南,不能給!這要是在家裏倆娃娃去你家玩,你給瓜子我不攔著,今兒這是要拿去賣錢的東西,可不能給。”
施向南笑得甜甜的:“八爺,不要緊,要賣的在我大哥二哥那兒,我這本來就是拿著給大夥兒吃的。倩倩他們倆這麼小能吃多少啊?”
說著已經把瓜子塞到了兩個小孩手裏。
他們能被放在籮頭裏挑著,大的那個也才不到五歲,小手伸出來肉乎乎的,十來顆瓜子就拿不下了。
八叔這才沒再說什麼,隻是深深地看了施向南一眼。
陽娃兩口子沒說話,向東兩兄弟也沒開口,是陽娃家這個要做個體戶的女娃招呼的,就看她這機靈樣兒,生意就差不了。
一路人遇到的人越來越多,施開陽兩口子最多見麵時打個招呼,全都是肩上挎著提兜的施向南應酬。
見到帶小孩的就發瓜子,她的手天生的小,看似抓了滿滿一把其實沒多少,但她這大方的做派大家心裏舒服啊!
八叔在心中默默點頭。
說不定這姑娘做個體戶還真能成!
到了鎮上,眾人分開,飛飛早就被爸媽交代過今兒要跟著爺爺。
他被瓜子、還有姑姑承諾的雪糕、糖葫蘆哄好了,到了鎮上乖乖地就跟著爺爺走了。
施向南三兄妹按照提前說好的,各自去各自的地方。
年輕人空手到鎮上要走一個多小時,施家人挑著重物帶著小孩走得慢一點。
用了兩個小時多一點,到鎮上的時候已經能看見太陽了,鎮上也已經熱鬧起來。
戲台是前一天就搭好的,今兒隻需要戲班子的人吃過早飯,就能登台開唱。
年年都是這樣,羊灘鎮的人都習慣了,戲台下早早就有愛看戲的人提前占好位置等著了。
施向西沒有固定地點,他幫著施向南姑嫂兩個把一大袋瓜子挑到了戲台這邊才放下。
錢秋雁開始張羅著把旁邊礙事的大石塊和垃圾撿一撿。
施向南拿著錢去買饅頭,成年男人拳頭大的饅頭一毛錢一個,很劃算,吃起來管飽頂餓。
她一口氣買了四個。
先就近給了二哥兩個:“今兒你要跑來跑去的,餓著肚子可不行,多吃點。”
施向西笑嘻嘻地收下了:“二哥就當你提前給發工資啦!”
他們家早飯吃的紅薯,沒什麼油水,挑著幾十斤東西走了兩個多小時,早就餓了。他接過饅頭不客氣地就啃了一大嘴。
施向西找到大哥,他已經在三岔口找好了位置,正在大聲吆喝:“賣瓜子兒嘍!不臟手不上火的香瓜子兒!六毛五一斤嘍!先嘗後買不香不要錢嘍!”
他本來還擔心價格太貴沒人買,結果剛喊了兩嗓子,就有旁邊店裏的老板娘出來問:“先嘗後買?”
跟老板娘一樣被“先嘗後買、不香不要錢”吸引的來上會的人不在少數,直接把施向東團團圍住。
“不香真不要錢啊?”
“什麼瓜子敢賣六毛五一斤,讓我嘗嘗!”
施向南好不容易才擠進去,就看到大哥亮晶晶的眼神,可以壓低了聲音也壓不住語氣裏的興奮:“真有人買!”
施向南趕緊把饅頭給他,叮囑他別餓著。一溜小跑往回走,路上遇到二哥,他也已經開張了。
“我算過,有十個人嘗了瓜子,七個都買了,有買二兩的也有買半斤的,買一斤的就三個。”
施向南點頭:“慢慢來,二哥你可別算錯賬啊!”
說完她就往大嫂那裏去。
果然戲台這邊也已經開張了,因為施向南沒回來,早就在一旁準備著的張秀珍趕緊去給兒媳婦幫忙,她算賬比較慢,但幫忙裝瓜子、收錢動作都很利落。
見到施向南回來,兩個人的臉上都是掩飾不住的激動。
張秀珍湊到閨女耳邊,抑製不住喜悅地道:“這一會兒功夫已經賣了六斤了,嘗了瓜子的都說很香很好吃。”
閨女收瓜子三毛一斤她還覺得太貴了,賣六毛五這是翻了一倍不止,竟然也能賣出去,還賣得這麼好!
就算是六毛一斤,賣六斤也掙了一塊八了,要是能賣一百斤,那就淨賺三十塊啊!
一個月那就是......張秀珍心砰砰直跳,算了好幾遍才確認,要是天天都能掙三十塊一個月能有足足九百塊錢!
以往他們家裏頭一年都掙不下來恁多錢!
一想到這個數字張秀珍那顆心啊,就跟要跳出喉嚨一樣,嚇死個人。
她這會兒跟閨女說話時激動得手都有點抖了。
這個價格是施向南定好的,她早就算過如果按照同學家上會一天賣一百斤包穀花的量,她連賣三天大致能掙多少。
一天一百斤,毛利也就三十多,還要算上煮瓜子的香料的錢、還有時間成本和人工費,全都扣掉後她淨賺的就沒多少錢了。
倒不是她貪,而是上會就三天,她要靠這三天攢去縣裏的本錢。
“哐當”一聲鑼響,大戲開場,戲台這邊人更多了。
年輕人們也一股腦地往這邊湧過來——有沒有耐心看下去先不說,人就是喜歡湊熱鬧。
張秀珍和錢秋雁很快招呼不過來了:“南南!站那兒幹啥,快點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