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一直從黃昏找到天黑,月朗星稀,夜幕之下,十幾盞燈火像是天上的星子般散發著淡黃的光暈。
據李大娘所說小石頭白天去放羊的時候把羊給弄丟了一隻,被李大娘給責備了一頓,小石頭去找羊,哪知一直到太陽落山,不僅羊沒回來,人也沒回來。
眼看著天色越來越晚,還是不見小石頭的身影,李大娘這才慌了,趕緊求著村民幫著一起找。
李大娘的兒子給人當長工的時候出了意外沒了,兒媳在一戶大戶人家給人當乳娘,兩人都不在家,家裏就隻有李大娘跟小石頭兩人相依為命。
“小石頭要是能回來,不管他要幹啥我都答應,他要上學,我就讓他去上好了,這下好了,讓放羊,把人也給放沒了。”
小石頭失蹤,李大娘急的不知怎麼是好,一直哭到現在,眼睛都哭腫了。
九郎攔著還在尋找的夏鶯,“木棠一個人在家裏,你先回去,這裏交給我們。”
夏鶯看著漆黑的夜色點了點頭,然而剛走兩步突然預感到不妙,她回頭盯著山上的某個方向,拉著九郎就往山上跑,九郎不明所以,夏鶯卻說道:“我好像聽見了小石頭的求救聲,就在那個方向。”說著腳步不停的往山上爬。
九郎卻什麼都沒有聽到,不過他不放心夏鶯就跟在夏鶯身後,不多時兩人就到了一個矮山的山頂,此時九郎果真聽見黑夜中的某個地方傳來小石頭微弱的呼吸聲。
兩人順著聲音找去,終於在山頂一個垂直的縫隙中找到了小石頭,他被卡在了縫隙裏動彈不得,下麵漆黑一片,也不知道人有沒有受傷。
縫隙太小,大人下不去,九郎留在山裏看著跟小石頭說話,夏鶯則下山叫村民拿繩子來救人,很快小石頭就被救了上來,身上有多處劃傷,流了不少血,好在沒有生命危險。
小石頭被救上來拉著夏鶯的衣服不願鬆開,“鶯兒姐姐,我是不是快死了,我臨死之前能不能聽你給我念句書,我喜歡聽你念書。”
夏鶯想也不想說道:“你不會死的,等你好了,我就教你念書。”
她抬頭看了一眼李大娘,李大娘滿心感激,“丫頭,你又救了我家小石頭一命,我都不知道該如何感謝你。”
夏鶯隻是微微一笑,說道:“李大娘,既然小石頭想讀書,你就讓他來跟著我讀書吧,反正教一個人是教,教兩個人也是教。”
她說著又補充道:“不用給束脩,隻管來就是。”
李大娘又是一番感激,第二天就帶著小石頭來家裏,用帕子包了兩個雞蛋,
“家裏實在無銀錢,幸好家裏還有兩隻母雞下蛋,你雖不要,我卻不能不給,每日隻兩個雞蛋罷了,小娘子別嫌棄。”
夏鶯這次大大方方的收了。
夏鶯教書並不急於求成,夏木棠雖三歲,卻識得已有上百個字,而小石頭與九郎還不認識字,所以要從認字開始教起。
凡教童蒙,不可即令其讀書,須先令其認字,如果連字都不認識,何來的讀書,學文,更遑論四書本經。
夏鶯先從最簡單的教起,令兩人先學《三字經》,不過每日學習之前都要令其先認字。
夏鶯照樣先教小石頭寫自己的名字,她先在地上寫了一個“小”字,給小石頭念了幾遍,隨後拿來兩個一大一小的石頭做比對,指著小的那塊就念“小”石頭,然後指著大的那塊,念“大”石頭,以此來區分大與小兩個字。
等小石頭差不多快理解了之後,夏鶯又找來別的東西做比對,指著大的念大,指著小的念小,久而久之,小石頭就學會了“大”跟“小”兩個字。
之後教小石頭學了,多和少、上和下,天火人文米門月等一些比較簡單的字,每次教這些字的時候夏鶯都會指著相應的東西讓學,很容易就能聽懂,再加上不斷地聯係,短短幾天的時間,小石頭就認識了十幾個字。
他興奮的跑回家向李大娘炫耀,村民喜歡圍在村口閑話家常,每當這個時候大家都會讓小石頭來背書,小石頭不負眾望,站在眾人麵前,大聲的搖頭晃腦的緩慢而有力的背夏鶯教他的《三字經》。
他一直從“人之初”背到“斷機杼”,這是他十天之內背會的兩句話。
閑來無事小石頭整日把這些話掛在嘴邊,身後一群孩子圍著他轉,跟在他後頭模糊的念,學的有模有樣。
一時之間小石頭成了村子裏的孩子王,就連那些欺負他的孩子現在也一臉羨慕嫉妒恨的跟在他屁股後麵,追著讓小石頭教他們念書寫字。
村子裏的人大多都沒有讀過書,一個鎮子的人如果能出一個秀才,就算是天大的新聞了,如今小石頭小小年紀就會識字,不光是小孩,便是大人見到也誇。
“李大娘,不如你跟夏小娘子說說讓我家阿蛋也跟著她讀書,你們給兩個雞蛋的束脩,我們可以給三個雞蛋,不,四個也成。”
這天村裏的幾個娘子帶著自家的兒子上門來找李大娘,央求李大娘去跟夏鶯說個情,牽個線。
試問誰家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若是能識得幾個字,那便是天大的造化了,倘或能中個秀才,全家都跟著光榮。
以後見了縣太爺不僅不用下跪,還可以免了家裏的部分錢糧稅,就是差賦徭役也可免了,便是走路也可足蹬高靴,比別人威風。
“李大娘,咱都是一個村的,你就給幫忙說說,也算我們家一份,我家裏可以每個月給十文錢。”
“你就給十文錢也好意思張這個口,我給二十文,隻要夏小娘子能教我兒子認字讀書,將來有出息,就是再多的錢我們也給。”
要知道這十裏八鄉連個學堂都沒有,有錢人家的孩子是請先生直接去家裏教學,他們就隻能眼巴巴的看著。
夏鶯雖沒有什麼功名在身,但她既會算賬,又能寫得了狀紙,這在十裏八鄉可是頭一份,不管有沒有功名在身,村民也都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