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葉天感到最奇怪的地方,就在於算盤的“修補”。
現代的文物修補技術,講究“修舊如舊”。
如果這東西是現代修補過的,一定在膠水、木材、刀工方麵,留下現代工業流水線的味道。
葉天剛剛試驗過,並沒有發現膠水痕跡。
“好東西啊,好東西!”中年人一邊查看,一邊讚歎。
猛地,他停下來,俯下身子,盯著第五和第六檔的中間。
葉天明白了,算盤的托底位置,一定有鏨刻痕跡。
果然,中年人放低了手電,從第五、第六檔中間向下照,然後又把放大鏡緊貼著算盤珠,從縫隙裏觀察。
葉天不用看算盤,隻看中年人的眼神變化,就知道,算盤絕對是無價之寶。
對方出價二百萬,已經是絕對撿漏。
“包起來。”中年人關掉了手電筒,喜滋滋地吩咐。
葉天搖頭,把算盤搬起來,放進櫃台裏麵,接著上鎖。
“喂,你什麼意思?”中年人愣了。
“這算盤剛剛並沒有定好價,正在研究。先生,你跟我們老板的朋友杠價,跟我們無關。所以,這算盤的真正價格,還得商量。”
中年人急了:“喂,你......我已經二百萬拿下,你又要反悔?”
從對方的發火程度,葉天也能知道,算盤的真實價值,至少是二百萬翻倍。
“抱歉,抱歉。”葉天不為所動。
顧二爺送吉祥回來,看到算盤又鎖進了櫃台,也愣住了。
“老板,你的夥計他是不是有病?剛剛我開價二百萬,把那個家夥逼走了,這算盤是不是就歸我了?”
顧二爺沉吟了一下,望望葉天。
“歸你?我們還沒定好價的東西,怎麼歸你?一百萬、二百萬還是一千萬、兩千萬?”
葉天每說一個價格,中年人的眉尖就輕輕跳躍一次。
葉天察言觀色,對方聽到一千萬、兩千萬的價格,也沒有表現出氣急敗壞的樣子。
也就是說,對方認為這算盤即使開價一千萬,也值了。
“老板,二龍堂到底誰說了算?”
顧二爺陪笑:“這算盤的確還沒有定價,剛剛我看在朋友麵子上,沒有反駁他出價。好東西必須高價,您說呢?”
“這算盤......你們說,值多少錢?”中年人冷笑。
顧二爺轉向葉天,示意他接話。
“單純看材質,一百萬,算是高價。如果看曆史價值,隻要找到名人鏨刻名章,價值就要提高數倍。”
中年人笑了,指了指葉天,不屑地搖頭冷笑:“你呀,小兄弟,牙尖嘴利,根本不適合賣古玩,隻適合地攤上賣衣服去。這玩意兒,你都不知道它的真實價值,就知道要高價,誰敢買?”
顧二爺臉一紅,中年人說的雖然是葉天,但他自動代入,覺得臉上無光。
葉天搖頭:“先生,我們老板說了,這件東西還得再研究研究,不忙著出售。請您改天再來,如果價格定下來,您覺得合適,再交易不遲。”
中年人拂袖,低頭看看櫃台裏的算盤。
“你們......唉,遇到你們這樣的賣家,猶豫不決,總怕吃了虧走了寶!算了算了,不買了!”
中年人轉身,大踏步向外,風風火火地離去。
“葉天,他出價那麼高,怎麼不賣給他?這把算盤,本來一百萬賣給吉祥,我就覺得賺死了。”
葉天等到中年人走遠了,把算盤取出來,放在角落的桌子上。
他拿來聚光手電,仔細觀察中年人看過的位置。終於,在托底的木板上,他發現了一行模模糊糊的小字——“綠野亭主人”。
那些字不是直接刻上去的,字的頭尾,各有一個釘痕。
可見,那個位置原先有一個銘牌,這些字鏨刻在銘牌上,天長日久,字跡複印到木頭上,極為淺淡,隻有仔細鑒定,反複改變角度,才能看得見。
那位中年人是大行家,一見到算盤,就猜測其來曆,仔細搜尋,終於找到“綠野亭主人”這個和珅專用標誌。
葉天歎了口氣,放下手電筒和放大鏡。
這次,他在鬼市上的收獲太大了,簡直難以想象。
這把算盤既然是和珅經手的,又有銘牌鏨刻痕跡,價值怕是要直線上升。
顧二爺走過來,站在葉天身邊。
“葉天,是不是剛剛沒成交,覺得可惜了?這把算盤好是好,就是有點修補瑕疵。二百萬能賣出,自然皆大歡喜,你說呢?”
成天沒有接話,如果金陵古玩行的人知道二龍堂有和中堂的算盤,恐怕立刻就要蜂擁而至,擠爆二龍堂。
剛剛,無論一百萬賣給吉祥還是二百萬賣給中年人,都是吃虧走寶,讓人懊悔終生。
“老板,我想把算盤帶回臥室去研究研究。”
顧二爺愣了,但畢竟這東西是葉天撿漏回來的,他就算再不樂意,也得給點麵子。
“好吧,今天放你一天假,好好歇著。”
葉天把算盤搬回了臥室,打開台燈,查看修補之處。
在搬動過程中,他輕輕搖晃算盤,感覺內部有什麼東西滑動碰撞,應該是邊框裏有夾層。
他大膽猜測,所謂的“修補”,正是開啟夾層的機關。
接下來的兩小時,他觀察算盤修補的地方。
修補工藝極其精細,嚴絲合縫到極致。他試著推拉挫提,算盤邊框紋絲不動。
“難道有什麼開啟密碼?”他後退一步,盯著算盤。
過去,他們研究古玩時,見識過很多精密的機關。
有些密碼,設置複雜,隻有循著擁有者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去查,才能在多次測試中,開啟機關。
關於算盤的機關,葉天見識過很多,其中應用最多的,就是算盤珠上顯示的數字。
既然算盤來自於和珅,那他從和珅的生平中提取數字,就比較接近正確答案。
“和珅生於1750年7月1日,死於1799年2月22日,正好是十三行數字。”他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在算盤上撥弄出了“1750711799222”這十三個數字,然後再次撥弄修補之處,算盤紋絲不動。
“不是這個數字?難道是農曆?”
農曆數字不符合十三行之數,肯定不行。
稍後,他繞著桌子轉了幾圈,突然明白,自己的數字撥弄順序錯了。
古代人書寫,從右向左,現代人才改為“從左向右”的習慣。
所以,他撥弄十三個數字,必須是從右向左。
他改變順序,又把算盤珠撥弄一遍。
這一次,當天在修補處用力向下按的時候,算盤的邊框就拆開了。
那塊修補材料向下滑動,露出了左右兩側,一個直徑半寸的黑黝黝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