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那年,室友趁我手機充電,偷用短信驗證登錄打車軟件。
三年打了84次專車,消費七萬餘元。
她把我APP的通知權限關了,以為我毫不知情。
直到大四迎新晚會那天,我當著全校師生的麵,把她三年來的打車記錄和消費清單投影在大屏幕上。
她慌了,哭著說我們是好姐妹。
我笑了,反手撥通了報警電話,並亮出了我的研究論文:
《論電子支付盜竊案的證據鏈構建與法律適用——以184次真實行程為例》
“姐妹?別鬧,你隻是我的論文素材。”
......
迎新晚會,我作為優秀學生代表發言。
張曼站在我身邊,同樣作為主持人。
“為歡迎新生,我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個關於'信任'與'背叛'的案例分析。”
我將筆記本電腦接入投影設備,白色幕布瞬間亮起。
白龍馬打車APP的界麵出現在屏幕上。
第一條記錄跳了出來:三年前,深夜11點47分,一輛奔馳S級,從粵西政法大學南門到城中心的如家快捷酒店。
張曼看到信息,拿著話筒的手指節發白。
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屏幕滾動,184條行程記錄逐一展現。
全是豪車,奔馳、寶馬、奧迪,目的地遍布全城的小吃店、廉價酒店、夜店、KTV。
每一條都標注著詳細的時間、地點、車型、費用。
台下的聲音越來越大,有人在小聲討論,更多人瞪大眼睛盯著大屏幕。
張曼身體開始微微顫抖。
“蘇怡,你在幹什麼?”她壓低聲音,試圖阻止我。
我沒理她,繼續操作電腦。
屏幕上的數字不斷跳動,最終定格在一個鮮紅的數字上:消費總計78,888元。
緊接著,張曼的照片出現在屏幕中央,學生證照片。
下方是她的個人資料:姓名、學號、班級、宿舍號。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到我身邊的張曼身上。
她臉色慘白,身體搖搖欲墜,差點拿不住話筒。
“這些行程,都由我的賬號支付。而我,非假期期間從沒離開過這座學校。”
台下炸了鍋。
“什麼意思?”
“她用了別人的賬號?”
“這是盜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