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繼業收軍回營,是夜仰觀天象,心生計謀。次日進漢主禦帳奏曰:“臣昨夜仰觀星象,見畢舍月宿,主有久雨。”漢主曰:
“將如之何?”繼業曰:“可傳令軍士出去砍柴。軍分三路:一路擂鼓呐喊,一路執炮箭待敵,一路砍柴。臨回之際,一齊呐喊幾聲,燒盡南蠻。”漢主曰:“此計是何意圖?”繼業曰:“惑亂彼心,使不識吾之所為。”又喚張得、永吉領兵三千,往鎮定關迎接遼兵。
漢主曰:“孤望彼軍來援,緣何反遣兵去接他?”繼業曰:“日前觀宋軍用兵,深知地理,彼必發兵往鎮定關拒截遼兵,臣所以調兵迎之。”乃囑二將曰:“路途必有埋伏,須謹慎提防。”二將領兵去訖。
卻說宋軍見北軍呐喊砍柴,次日進帳奏知太祖,北軍如此如此。太祖不解其意,憂疑不定。是夜天清氣爽,太祖與諸將出帳觀星,乃曰:“漢主氣數雖微,然亦一時不絕。”言罷,回顧皓月,大驚,頓足連聲叫苦。諸將曰:“何故驚慌?”太祖曰:“數日憂折軍士,未觀天象。今見月離於畢宿星,大雨不止。”諸將曰:“明日亦令軍士出去砍柴。”太祖曰:“明日不過午未之時,滂沱大雨即當降矣。”次日,令軍士砍柴。至午,天果降大雨。北漢主曰:
“南蠻隻有半日柴薪,能夠幾何!”有詩為證:
宋主傷軍未睹星,木柴未備苦難禁。
滂沱子夜傾如注,悶損沙場將士心。
太祖因連日降雨悶坐中軍。忽報何承睿回營,太祖曰:“天雖大雨,今得承睿回來,必是獻捷。朕懷少慰,又足以懾服繼業。自今以後,不敢輕視吾軍矣。”諸將猶未準信。既而,承睿果然入帳奏曰:“大遼遣耶律於越領兵至鎮定關前,臣父子依聖上計策,於越果然怯退三十裏下寨,不敢入救。臣回至中途,又遇王全斌手下遊卒,說漢主命張得、永吉領兵去接遼兵。二將驕傲,道是‘在本境之內,怕什麼埋伏’,及至莫勝坡,夜宿其地,眾軍暢飲,酩酊大醉。王全斌引軍圍住,盡皆殺之,並未逃走一人。”太祖曰:
“可惜天雨不順,不然大事濟矣。”承睿曰:“臣父恐遼知兵少,驅大隊殺來,難以抵敵,乞陛下再遣軍兵防禦。”太祖曰:“無妨。天有久雨,俟晴日破了太原,遼兵聞風自遁,不必益兵。”複曰:
“繼業天文地理盡知,真神人也。”承睿曰:“臣於彼地聞人雲:
‘交兵若遇紅白令,生死由他不由命。’其名如轟雷貫耳。”有詩為證:
戰鬥夫能婦亦能,威聲震震若雷轟。
令旗紅白飄揚到,十將逢之九不生。
太祖聞聽承睿之言,乃曰:“朕所設之計,屢被破之。此人果名不虛傳。”諸將曰:“然彼張得、永吉二將卻因何被全斌砍之?”
太祖曰:“此非繼業之罪,乃二將不聽命也。若繼業親行,必無此禍矣。看來此人智謀過朕遠焉,欲取太原,必先獲繼業。繼業一得,太原不足取也。”
是時,風風雨雨將近一月。才晴兩日,太祖即多次遣兵搦戰。
漢主召繼業進帳問曰:“天一轉晴南兵即出挑戰,大遼救兵又不見至,將奈之何?”繼業曰:“南兵搦戰不足懼,以臣計之,遼兵久當至矣,今不見來,必路途有什麼阻隔。”漢主曰:“既遣張得、永吉二人去接,若有阻隔,必有回卒來報。”
正言語間,忽有探子來報莫勝坡之敗情,繼業大驚曰:“張、永二將休矣!”言罷,又聽得宋兵呐喊搦戰,漢主曰:“不如寫書誑宋退兵,孤上太行山去,彼奈我何哉?”繼業曰:“寫書言降,縱得脫難,然則示弱甚矣,決不可為。”漢主曰:“宋君新受周禪,伐蜀討越,無往不勝,想天意如此。我若逆之,殺害生靈,獲罪於天,必難逃活。且以天下地域論之,宋已得十之九矣。以此相比,孤本弱小之國,以小事大,以弱事強,識時務者為之。故太王、勾踐當時行之,始以圖存,終於強大。卿謂孤示弱,彼太王、勾踐所為亦非歟?”繼業曰:“主上所論極是。若是如此而行,宜出奇兵大殺一陣,使宋不得遂誌,方肯從請,不然彼必不肯退兵。”漢主曰:“卿宜斟酌而行。”繼業曰:“主上修書,亦不必寫詐降書。
隻陳利害,令其退兵可也。”言罷,遂喚延廣領三千鐵石弓兵,當夜前去董澤右側山下埋伏,俟明日信炮一響,驅兵齊出射之。
次日天晴,太祖又遣兵搦戰。將至午,天忽黑暗,太祖收軍。
繼業乘機驅兵殺出,直逼宋營。延廣聞得信炮響,催軍齊發弓弩,射死宋兵不計其數,奪得槍旗甚多。漢主收軍,謂繼業曰:“卿之神見仿佛周尚父也。”
太祖被繼業大殺一陣,折軍數萬,回營正自傷感,忽轅門外報:“北漢主遣人下書。”宣入呈上,太祖覽其書雲:
北漢主致書於大宋皇帝麾下:
孤今出師雪恨,為周也,非為宋也。詎意陛下承乾,乃遘其會。第周宗既滅,冤仇已絕,孤複何憾。實欲罷兵休養生靈,不知陛下亦肯父母斯民否也?然太原劉氏廟貌在焉,縱欲百計圖之,孤必百計防之,以盡世守之義而存劉氏之血食耳。惟陛下憐之、諒之。
北漢主端肅謹書太祖覽罷,以示諸將。諸將知太祖有退兵之意,乃叩頭願盡死力,急先攻擊。太祖曰:“汝曹皆朕訓練,無不以一當百,朕所以備肘腋而同休戚者也。朕寧不得太原,豈肯驅汝輩冒鋒刃而蹈於必死之地乎?”眾皆感泣。時天久雨,軍士多疾,太常博士李光讚奏曰:“小小晉陽,聖上親討,糧餉浩煩,取怨黔黎。陛下宜回鑾駕,命一大將屯於上黨,夏取其麥,秋取其禾,糧草充足,軍士有資,且寬力役之征,使勞者得息,此乃蕩平之策也。”太祖從之,命先鋒李繼勳屯兵於上黨,又遣人撤回何繼筠等,遂令趙普曉喻諸將,解圍而還。漢主亦上太行山而去。
後,乾德七年,太祖遣人馳書與漢主,其書雲:
太原土宇非遠,而苗裔正朔不加者,乃朕輦轂之下,難令外氏據而有之。譬之臥榻之上,可容他人鼾睡耶?子今恃強,虎踞此土,若果有勇,早下太行決一雌雄,庶幾家國事定。否則幹戈擾攘,歲無寧日。汝欲安居巢穴難之難也。
漢主看罷,以示繼元、繼業。繼業曰:“主上不必回書,任其兵來,臣自有退兵之策。”後至開寶九年秋八月,太祖命黨進、潘仁美、楊光美、牛思進、米文義五路進兵攻打太原,漢主慌忙與群臣商議退兵之策。繼業曰:“須遣人求救於遼。”遼乃命耶律領兵三十萬救之。繼業設計,將五路之兵盡皆殺敗而回,耶律亦引兵回遼去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