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叫:不在一棵樹上吊死。做任何事都要學會變通,成功因人而異,方法與角度千變萬化,任你挑選。
1850年,美國舊金山來了一大批淘金者。那時,這裏已經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隻見到處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這些人大都衣衫襤褸,蓬頭垢麵,一副疲於奔命的樣子。他們盡管種族不同、語言各異,但是滿腦子裏都在做著一個共同的美夢:淘金發財。
自從美國西部發現了金礦,便掀起了“淘金熱”,世界各地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都向這裏湧來。
在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李威·施特勞斯的年輕人,他是德國的猶太人,拋棄了自己厭倦的家族世襲式的文職工作,跟著兩位哥哥遠渡重洋也趕到了美國來“發財”。
就像今天貴州、四川等地的農民去廣州、上海、北京等地打工一樣,現實並非李威想像的那樣:這裏淘金的人多如牛毛,淘金不是一件好做的事情!
李威是一個比較實在的人,心裏盤算,做生意或許比淘金更容易賺錢。這樣他就開了一間賣日用品的小鋪。
從德國來到美國,一切都是新的——既新鮮,又是那樣的生疏。要開好這個小店,他得向當地的美國商人學習做生意的竅門,學習他們的語言。猶太人做生意天賦極高,他們自從被趕出家園之後,在世界各地流浪很多年,就是靠他們高超的經商頭腦,在世界各地生存下來。因此,他們的基因裏就有做生意的長處,李威也不例外。
沒過多久,他就成為一個地道的小商販了。
一次,有位來小店的淘金工人對李威說:“你的帆布很適合我們用。如果你用帆布做成褲子,更適合我們淘金工人用。我們現在穿的工裝褲都是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用帆布做成褲子一定很結實,又耐磨,又耐穿……”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句話就把李威點醒了,他連忙取出一塊帆布,領著這位淘金工人來到了裁縫店,讓裁縫用帆布為這個工人趕製了一條短褲——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條帆布工裝褲。
就是這種工裝褲後來演變成一種世界性的服裝——李威牛仔褲。
那位礦工拿著帆布短褲高高興興地走了。
李威由此做出決定:立即改做工裝褲!
成功人士的過人之處就在於能緊緊抓住很多偶然的東西,做出驚人的成就。
李威就是這樣:帆布短褲一生產出來,就受到那些淘金工人的熱烈歡迎!
這種褲子的特點是結實、耐磨、穿著舒適……
大量的訂貨單如雪片似的飛來,李威一舉成名。
1853年,李威成立了“李威帆布工裝褲公司”,大批量生產帆布工裝褲,專以淘金者和牛仔為銷售對象。
顧客的要求就像上帝的旨意,否則,就會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市場中失去優勢,甚至一敗塗地。
李威對此是心知肚明的。從帆布工裝褲上市的第一天起,他就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產品進行改造的思考,哪怕是產品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況,他還是不斷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產生更新的創意。
他親自到淘金現場,細心觀察礦工的生活和工作特點,想方設法使自己的產品更能滿足顧客的需求。為了讓礦工免受蚊叮蟲咬,他將短褲改為長褲;為了便於礦工把樣品礦石放進褲袋時不會裂開,他將原來的線縫改為用金屬扣釘牢;為了讓礦工們更方便裝東西,他又在褲子的不同部位多加幾個口袋等。
通過這些不斷的改進和提高,李威的褲子越來越得到礦工的歡迎,生意更加興隆了。
後來,李威發現,法國生產的嗶嘰布與帆布同等耐磨,但是比帆布柔軟多了,並且更美觀大方,於是決定用這種新式麵料替代帆布。不久,他又將這種褲子改縫得較緊身些,使人穿上顯得挺拔灑脫。這一係列的改進,使礦工們更加喜歡“李威褲”。經過不斷的改進,牛仔褲的特有式樣形成了,“李威褲”的稱呼也漸漸改為“牛仔褲”這個獨具魅力的名稱。
李威本是眾多淘金者中的一員,但他看到淘金的人太多,如此激烈的競爭,成功者肯定是少數,不如在這些人身上打主意賺點錢。這正應了那句話——全世界猶太人最聰明、最會做生意。東方不亮西方亮。淘金不成,可以選擇“分金”,這樣的手段的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