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修己修己
馬銀春

7. 做好人生“三戒”7. 做好人生“三戒”

7. 做好人生“三戒”7. 做好人生“三戒”

孔子曾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君子有三件事情要警惕:年輕時,精力不穩定,要警惕貪戀女色;到了壯年階段,血氣正旺,要警惕爭強好鬥;到了老年時候,精力衰退,要警惕貪得無厭。”

孔子的這段話是十分率意而伴著幾分真情的表露,一段“三戒”的話語便將人生從少到老給戒了一遍。他根據人的不同年齡提出了各個年齡段特別要戒的內容方麵,從生理和社會心理角度看,自然有道理:

(1)青年時戒的是性的問題

年輕人對於“性”的好奇古今皆然,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詩句:“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李白的《少年行》描寫:“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但是青少年若太放任自己的身體,一是心理年齡尚未準備妥當,無法麵對隨之而來的責任;二是沉溺於情色,辜負了年少最珍貴的時光,所以孔子說要“戒之在色”。

就像我們今天戒黃色讀物和影視對青少年的影響一樣,主要是希望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減少青少年犯罪,增進社會穩定。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不為中、老年時代留下身體方麵的禍根。不少人中老年時代時的疾病都是青年時期縱欲過度而埋下的病根。

在中國,性教育是一個千古難題,它常常讓許多父母和教師陷入尷尬境地。中國的性教育嚴重滯後,是一個重大失誤。

《藏在書包裏的玫瑰》一書作者曾對13位發生過性交關係的中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不能不引起我們對青少年性教育的強烈關注:

在發生性關係的學生中,半數以上是師生公認的好學生,1/3來自重點中學甚至是聲名顯赫的學校;

他們初次發生性行為時100%不用安全套;

他們有過性行為的事實,父母與老師100%不知道;

他們對學校與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滿意。

以上的事實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驚覺:這是用青春的生命換來的沉痛的教訓,這與我們家庭與學校性教育的滯後是分不開的。

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

相當一些人認為,中國國情與西方不同,不適合公開談論性問題。人們說,我們一代代中國人沒受過什麼性教育,不也照樣結婚生孩子嘛。其實,這個觀點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過去的時代是性信息封閉的時代,未受性教育也能稀裏糊塗生活。而今天,早已進入性信息開放的時代,甚至進入一個充滿性誘惑的社會,不接受良好而係統的性教育,青少年怎麼從容應對呢?

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從青少年的實際出發,進行科學有序的性教育。

(2)壯年時戒的是鬥的問題

《水滸傳》裏梁山108條好漢大多處於壯年,這時身體己臻成熟,但卻容易爭強。現今在街頭常見一個小小的交通意外,車主雙方便當街叫罵起來,甚至大打出手,偶還有釀成慘劇。這都是好勇鬥狠的結果,所以孔子告誡,這段時期要“戒之在鬥”。

在這裏的鬥不僅是指打架鬥毆,更重要的指精神方麵的爭強鬥勝。中年人的戒也表現在事業上的不規則的競爭,在時時處處都打垮人家,而讓自己出人頭地,高人一等,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也會種下冠心病之類的病根。

(3)老年人戒的是得的問題

“貪”是老人家容易犯的毛病,《紅樓夢》甄士隱注釋的《好了歌》中有一句:“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意思是因貪求更多,而汲汲鑽營,所以犯法。在老年階段,應該要思考如何完美退場,才是真正的人生哲學。

這裏的“得”是指貪得無厭。許多人有一種看法,就是人越老越吝嗇,越老越貪婪。不知這是不是一種偏頗的看法,但這方麵的故事也的確有很多。

有一位老先生,很有錢,專門存美鈔,每天臨睡以前,一定要打開保險箱,拿出美鈔來數一遍,才睡得著。看這類故事,越發覺得“戒得”的修養太重要了,豈止是為名為利而已。人生能把這些道理看得開,自己能夠體會得到,就蠻舒服,否則到了晚年,自己精神沒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的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人生的自我追尋是一生一世的任務。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成長的腳步不會停歇,學習與修養亦不斷伴隨。

其實,“戒色、戒鬥、戒得”這三戒,不管在什麼年齡都是應該戒,又不能全戒,而是要戒得適當才好。全戒的結果顯而易見,無欲、無競爭心、無事業心,三戒的後果跟“活死人”還有多大區別?這段話如果從正麵總結的話,可以說:三戒,一是要隨時注意戒除個人的欲念;二是處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無忌憚;三是認真處理,隨時有意識地要求自己。

這則君子三戒,是孔子以人生經驗歸結出來的三大守則。在今日看來,不隻是要修養成君子的人需要警戒,一般的養生之道也應該遵守。

孔子對人的生理、心理真是有相當細微的觀察!少年時期,身心都處於發育生長階段,加上青春期荷爾蒙改變的影響,許多年輕人對“性”充滿了好奇和幻想,這時候最需要以理智來了解並掌握自己的身心,過早的親密關係或婚姻,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的事業影響甚巨!

到了壯年的時候,由於精力旺盛,容易好勇鬥狠,而做出悔恨終生的事情,因此“戒之在鬥”。相傳清代林則徐個性很強、脾氣很大,他深知自己的弱點,所以就寫了“止怒”兩個字掛在牆上,時時警惕自己。

及至老年,也許是已至遲暮,所以想抓住一些什麼來成就此生,於是有人貪戀權位,有人遍尋長生不老之道,這都是貪得的毛病,“晚節不保”便是肇因於此。孔子對於人性的觀察及描寫,可說是入木三分。

有人說孔子不但是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而且還是養生學家。在當時的條件下,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可能還不到五十歲,但孔子卻能享年七十三歲,就是因為他深諳養生哲學。其實,不管是戒色、戒鬥、戒得,都是一生的功課,唯有能掌握自己的人,方可保持心境平和愉悅,而這就是最佳養生之道。

朱熹《論語集注》引範氏的話說:“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的是血氣;戒於色,戒於鬥,戒於得的是誌氣。君子養其誌氣,故不為血氣所動。”這實際上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持其誌,無暴其氣”(《孟子·公孫醜上》)。用誌氣去控製血氣。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用理性的韁繩去約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馬,達到中和調適。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