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池的日益擴張,來自人們財富創造力的提升。這又有賴於個體財富認知的持續升級和思維方式的不斷深化。事實上,當一個人的財富邏輯日趨嚴密時,他往往可以更精準地把控那些能改變個體行為的因素,靈活運用那些使自己進入更佳狀態的資源,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增長個體的閱曆,而後又在經驗總結之後形成自己獨有的“財富觀念”,去推進下一輪財富認知升級和財富創造過程優化。
第一節知:樂於學習新知,優化思維模式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然後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隻要有一支商隊從我身邊路過,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百萬富翁”。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富人天生注定是富人”的意思。但實際上是說,一個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是他所擁有的真正財富。一個人擁有了優秀的內在思維體係,那麼他在獲取財富的道路上會是輕而易舉的。
1.內在思想決定外在人生
“思想觀念建構了我們的世界。”這句話看似唯心,卻是真相。生活中常聽一些人說:“如果我有錢,絕對比王思聰厲害。”其實未必。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做過一項調查:近20年來,歐美彩票頭獎得主,5年之內破產率達75%。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雖然有錢了,但思想層次並沒有提高。長期陷入惡性循環的人,即便偶爾暴富,也會很快變窮。
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存在誤區,那麼即便他一夜之間擁有了很多很多錢,但仍然是無法改變其內在屬性的。在生活裏,我們經常討論這樣的問題:“如果你買了一張彩票,中了1000萬元,那你會去做什麼?”其中有人說:“我要好好享受生活,去環球旅行。”“我要買個遊艇,去海上釣魚。”也有人會說:“我要是中了1000萬元,還用做什麼?那我不用做什麼,隻需要把錢存起來,光靠吃存款利息,也足夠我的生活費了。”“我要買房租房,做個包租公包租婆。”
諸如此類。這就是我們當下所能想得到的最美好的生活狀態。其實,許多人一朝富有,往往仍然是去過一種自己認知中的“富人生活”,比如可以揮金如土,無所事事,最終坐吃山空。而那種會想到把錢存銀行吃利息,或投資房產、租賃領域,這已經算是在開動腦筋進行理財操作了。
有的人並不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理財觀念,他們想當然地以為自己隻要“有錢了,就會自然而然地匹配財富的生活”“如果有錢,誰還不會花?”其實,這樣的人即便有朝一日能夠大發橫財,那天降的財富也往往會很快流失。因此,當我們擁有一筆財富時,首先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改變自己過去的理財觀念,磨煉自己的理財能力,讓自己的能力足以配得上這筆財富。假如我們現在尚且沒有很多錢,那麼我們更需要改變自己的財富觀念,改變不滿意的現狀。
因為,如果一個人的觀念存在問題,那麼即便知道某種先進的理財方法,他也往往無法運用於實踐。這就好像電腦的運行模式:如果電腦的配置過低,那麼它根本無法運行先進的操作係統。
有的人即便遭遇危機,跌落於塵埃之中,但仍然能夠重新站起來,像褚時健、史玉柱。但也有很多原本富有的人在垮掉之後再未崛起。這是因為後者的富有來自身份、地位、時代、運氣等外在因素,而前者的富有卻是源於思想和觀念層麵的提升。毫無疑問,隻有真正懂得財富內涵並為自己持續擴容的人,才能經受住起伏顛簸的人生;即便遭遇負債累累的重創,仍然有能力重新走上財富巔峰。
2.以非專業的起點,設計專業化學習計劃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見識與格局,通常是來自他對世界與社會的認知。那麼這些認知又當如何快速獲取呢?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多讀書、多學習。通過廣泛而有深度的閱讀,人們可以使自己的認知體係更為全麵、係統;如果某些新領域未成係統知識體係,也可以自行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學習,以此為自己的認知係統持續擴容。
比如,我們可以多讀曆史。因為,曆史是對過去的總結,會告訴我們關於時代變遷與世事發生的底層邏輯、因果關係。這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邏輯,做到知己知彼。再比如,我們還可以了解一些另類新知識。
“造新能源車”“造火箭”,這些都是一直跟隨著埃隆·馬斯克的閃亮標簽。為什麼想去探索太空?為什麼他會去造新能源車,造火箭?
這一切源於他在14歲那一年閱讀的一本叫作《銀河係漫遊指南》的科幻小說。從此,他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探索太空。後來,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本科時選擇了物理專業,再後來又申請了斯坦福大學的應用物理和材料科學博士項目。
他在這些不同的領域裏(包括火箭科學、工程、物理、人工智能、太陽能和能源)進行廣泛學習,然後去了解並連接這些領域的底層原理,再將這些原理加以應用。眾所周知,埃隆·馬斯克曾投資或創辦了多家公司,包括在線內容出版軟件“Zip2”、電子支付“X.com”(後來與Confinity合並,2001年正式合並入國際貿易支付工具“PayPal”)、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特斯拉汽車公司、光伏發電企業太陽城公司,等等。2021年1月福布斯實時富豪榜上,埃隆·馬斯克的個人資產達到1897億美元,超越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的1857億美元成為世界新首富。
很明顯,馬斯克對學習計劃的規劃,使之形成了係統的認知架構;而他瘋狂的大腦和縝密的設計能力,又影響著他後續的行業選擇與投資規劃,影響著他的財富力。
認知結構對每個普通人的行為都發揮著影響,也影響著每個人的財富世界。當一個人不斷地擴充自己的新知識領域,那麼他也會為自己的財富增長打造新的通道。
近日,比特幣交易市場上,比特幣瘋狂增值。而事實上,在過去的十一年期間,曾有非常多的早早接觸到比特幣的玩家,他們可能是互聯網早期用戶、程序員、甚至是網遊愛好者……這些人最初因興趣而持有了一批極為廉價的比特幣——在2009年時,7元人民幣就可以兌換1300個比特幣。當然,在這過去的10年裏,比特幣被媒體(包括官方媒體)、機構、互聯網公司等行業領域宣判的死亡次數累計超過了328次。不過,即便如此,仍然有那麼一部分幣圈大佬(或是隱形大佬)扛住了最難熬的時期,一路拿到了2021年。截止到2021年1月,比特幣的價格一度衝上43000美元。
這巨大的紅利回報讓人頗感眼紅。但多少投資者或持有者真的能扛得住寂寞、壓力、利益誘惑、風險壓力而長期堅持下來呢?非常少。而這部分長期持有的人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從根本上來說是來自個體持有者對比特幣的相關知識、發展趨勢等的係統了解和綜合判斷。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投資者,以無知無畏的態度隨意撒網布局,最終非常幸運地獲得收益,這是極為少數的現象。而且,正像我們常說的那樣,憑運氣獲得的財富,最終又會憑實力虧出去。事實上,在比特幣達到43000美元之後,比特幣市場大幅震蕩,追漲被套、杠杆交易爆倉的投資者不在少數。所以,通過專業化學習而獲得財富認知,保持理性投資,這才是創造並守住財富的絕佳路徑之一。
3.學習隻是動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架構
許多人表現出非常努力的學習姿態,他們學習過一些財富觀念,記住了那些深奧的概念性名詞,但卻未能理解其中深意——既看不到這些概念背後的智慧,也無法運用這些智慧來解決自身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對理財知識孜孜以求,卻始終不能內化的原因。因為,他僅僅是學習過、了解過、記憶或記錄過,但並未真正理解理財知識的思想內涵和內在邏輯,更沒有將其內化為屬於自己的智慧。所以,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財富狀態。
而且,這裏所謂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層次。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要存錢”。但是,有的人會將錢存進銀行,有的人會將錢放進貨幣基金,有的人會將錢放進P2P,還有的人會將定投指數基金視為存錢。這種差異化的理解和認知,使他們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和方式,並創造截然不同的財富結果。
一般而言,深入學習並形成係統認知的人,會將其所學真正運用於生活,進而轉化為自己的財富。而如果一知半解就貿然行動——比如創業或投資,則可能帶來不良後果,從而損害自己創造財富的信心。因此,我們獲得財富之前,務必先敞開胸懷,樂納新知,逐步擴充自己的知識係統框架,讓自己的大腦內存得到持續優化;同時,與實踐關聯,根據自身情況和財務目標,製訂屬於自己的財富計劃。
4.將學習變成生活方式,貫穿自己的一生
世界500強企業中流傳了這樣一條知識折舊定律: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你今天不懂的東西,到明天早晨就過時了。現在有關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觀念,也許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將成為永遠的過去。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這樣說道:“一天不進步,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學習,就趕不上業界巨頭,這是嚴酷的事實。”任正非認為,每個人都要養成學習的習慣。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就是如果一個人倒著長,從80歲開始長,1歲死掉的話,我想這個世界不知有多少偉人。我們的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讀書,我們卻不認真讀書;等我們長大了,又告訴我們的孩子要認真讀書,他們不認真讀書,他們還要批判我們;他們長大了,又管教他們的孩子要認真讀書……如此重複的人生認識論,因而人就沒有很大的長進。如果從80歲倒著長,人們將非常珍惜光陰,珍惜他們的工作方法和經驗。當然,從80歲倒著長這是不可能的,但學習方法上是有可能的,我們如今有如此龐大的知識網絡和科技情報網絡,充分利用它們也就跟倒著長一樣,隻不過要有謙虛認真學習他人的精神才行。從這一點上講,年輕是缺點,但也是優點。”
事實上,很多成功的人都是憑借著持續學習的精神,及時糾正和彌補不足,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持續學習,才能有持續的成長。
為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更好,我們必須不斷地習得新知——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應該將學習當作生活方式或習慣。因為,學習可以讓我們自己的認知更豐富,讓我們的格局越來越大,讓我們的前瞻性越來越強,讓我們對情勢的判斷越來越準確,進而影響我們在決策、行為包括投資等方麵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不太富有的人常常說:“我沒有時間,我沒有錢,沒法去學習。”或者幹脆認為:“學習無用,還不如吃好喝好玩好。”而很多擁有巨額財富的人擁有學習的習慣,迫使自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避免犯錯。
比爾·蓋茨在參加高中同學45周年紀念會時寫道:“從1973年開始,很多事發生了變化,但是我喜愛學習新知這一點依舊如初。”他在微博上,分享他“最愛”的思想家們,分享深深打動他的那些“真誠而堅定”的故事讀本和自己構建的日益廣闊的認知框架。而我們再看看蓋茨的朋友圈,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他們也都是嗜書如命之人。他們雖站在全球財富的金字塔頂端,卻仍然在不斷學習新知,且樂於分享。
社會在進步,世界在日新月異的改變,無論一個人選擇了什麼樣的事業,都需要深入地學習。我們越擅長自己的專業,掙的錢就越多。即便我們不去工作,依靠理財投資為生,我們同樣需要讓自己成為理財投資領域的專家,無論是房地產、股票還是其他方麵的投資者,如果其自身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和經驗,也是無法成功賺到錢的。
在此建議大家將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存下來做自己的教育基金,用這筆錢來上課、買書,或任何自己需要的學習方式——既可以是正式的係統教育,也可以是簡單的技能培訓。每月至少讀一本書,聽一節有關財富、生意或個人發展的課程。當你的認知在不斷地豐富,你的財富才會跟隨你的認知聚攏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