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人性弱點中的嫉妒心
嫉妒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它是人性弱點中最常見的一種,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嫉妒的影子,即使很多人嘴上不承認,在行動中也會表現出來。
嫉妒是無所不在的,它存在於每個年齡段,且不分男女,這個特點,讓嫉妒一詞頻頻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對於嫉妒,戴爾·卡耐基是這樣理解的:“一個人總有一天會明白,嫉妒是無用的,而模仿他人無異於自殺。”
嫉妒於我們身心而言,是一種慢性毒藥,它蠶食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心靈迷了路,找不到出口,人性總是不斷的在這個弱點上徘徊。嫉妒無法讓我們改變事實,努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遠離嫉妒才能用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唯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能多些快樂,少一些煩惱。
有一個人遇見上帝。上帝說:現在我可以滿足你任何的一個願望,但前題就是你的鄰居會得到雙份的報酬。那個人高興不已。但他細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產,我鄰居就會得到兩份田產了;如果我要一箱金子,那鄰居就會得到兩箱金子了;更要命就是如果我要一個絕色美女,那麼那個看來要打一輩子光棍的家夥就同時有得到兩個絕色美女......他想來想去總不知道提出什麼要求才好,他實在不甘心被鄰居白占便宜。最後,他一咬牙:哎,你挖我一隻眼珠吧”。
嫉妒在巨大的誘惑麵前現出了原形。原本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轉眼以悲劇收場。所以說,有些時候,人生中的一些悲劇並不是上天不公造成的,而是人們的嫉妒心太旺所導致的。
龐涓與孫臏本是師兄弟,二人曾同在鬼穀子門下學習,但龐涓為人心胸狹窄,對於孫臏的才華十分嫉妒。
二人學成後,龐涓得到魏惠王的賞識,魏以重任,拜為大將。龐涓憑著自己的本事,一連打了幾個勝仗,本該萬分開心的他,心中卻有一個解不開的結,那就是比他更有才能的孫臏,這一點讓龐涓坐臥不安。
於是,在龐涓的策劃下,孫臏來到了魏國與龐涓一同共事,哪兒知道龐涓存心不良,背後在魏惠王麵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辦了罪,在孫臏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
幸好齊國有一個使臣到魏國訪問,偷偷地把孫臏救了出來,帶回齊國。
公元前341年,魏國派兵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那時候,齊威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齊宣王派田忌、孫臏帶兵救韓國。
魏國發動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領,抵抗齊軍。這時候,齊軍已經退了。龐涓察看一下齊軍紮過營的地方,發現齊軍的營盤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數了數做飯的,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龐涓嚇得說不出話來。此後,爐灶的數量一天比一天少,讓龐涓因此判斷失誤。一路追趕,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正是天快黑的時候。馬陵道十分狹窄,路旁邊都是障礙物。龐涓恨不得一步趕上齊國的軍隊,就吩咐大軍摸黑往前趕去。忽然前麵的兵士回來報告說:“前麵的路給木頭堵住啦!”
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見道旁的樹全砍倒了,隻留下一棵最大的沒砍,細細瞧去,那棵樹的一麵還刮去了樹皮,露出一條樹瓤來,上麵影影綽綽還寫著幾個大字,因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龐涓叫兵士拿火來照。有幾個兵士點起火把來。趁著火光一瞧,那樹瓤上麵寫的是:“龐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連忙吩咐將士撤退,卻為時晚矣,龐涓走投無路,隻得拔劍自殺。 齊軍乘勝大破魏軍,把魏國的太子申也俘虜了。
當事情失敗後,我們都會想,如果,想當初,不那麼做,也許事情就不會變成今天這樣,但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在這裏,我們完全可以從故事中看到龐涓失敗的原因,那就是嫉妒,他的嫉妒心,讓他失去了理智,最終用身死來為自己曾經的錯誤買單。
記得有這樣一個說法:“不受天磨非好漢,不遭人妒是庸才”這句話也反映出了嫉妒心的無所不在。
嫉妒心是最可怕的毒藥,中毒者往往不自知。在以往,一說到嫉妒,人們首先想到女人,其實不然,男人也有嫉妒心,隻是很多人將其藏在心中,化為陰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