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糾纏下去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天有不測風雲,豈能盡如人意?隻要無愧於心,行得正,站得直,凡塵世俗中的是是非非,何足道哉?
謠言止於智者,謊言說一千遍還是謊言,永遠也成不了真理。
戰國時期,魏趙兩國交鋒,根據談判結果,魏王得派太子去趙國都城邯鄲充當人質。為了照顧太子並處理有關事務,當然還得派一位大臣陪同太子前往。派誰去最合適呢?魏王為此猶豫不決。因為要派的這位大臣,必須有膽有識,能言善辯,會隨機應變,具備獨當一麵的能力,還必須儀表堂堂,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當然更必須忠心耿耿,沒有二心。魏王決定派龐恭去,因為他最符合這些條件。
於是,魏王召來龐恭,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他,然後問他有什麼要求。
龐恭沒有回答魏王的話,卻問了魏王一個奇怪的問題:“如果有一個人來告訴大王,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
“當然不相信。”魏王回答說。
“如果又有一個人來報告大王,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龐恭又問。
“不相信。”魏王笑了笑,說。
“如果又有第三個人來跟大王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龐恭緊接著問。
“那我就有點相信了。”魏王猶豫了一下,這樣說。
“集市上沒有老虎,是很明顯的事實,但是經三個人一說,大王就有點相信集市上有老虎了。”龐恭接著說,“現在邯鄲比集市遠得多,朝廷中和我作對的人遠遠不止三個人。雖然大王現在相信我,但是我去邯鄲以後,如果跟我作對的人都來大王麵前說我的壞話,大王是否也會相信他們的話呢?這就是我真正擔心的原因!”
“那倒不會,你放心去吧!”魏王笑著安慰他。
可是,後來魏王還是聽信了讒言,當龐恭從邯鄲回來的時候,魏王已經不肯再見他了。
龐恭準確地預見到了事情的發展趨勢,也巧妙地進行了預防,但他最終還是沒能保護好自己。這是因為魏王太過昏庸,沒能免去一般人的通病。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聽取別人的意見,必須經過多方麵的驗證,否則就會被蒙蔽。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這個道理。當謠言一再重複的時候,就有使人信以為真的可能。但聰明人不會人雲亦雲,他會進行分析研究,查清真相再做結論,所以說:“謠言止於智者。”
要處理好人生所遇到的那些謠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千萬不要煩。
即使別人說跟萊溫斯基有染的不是克林頓而是你張三,你也千萬別煩、別急、別亂了分寸。你一煩,正中那些造謠者的下懷,也許他們就是想讓你煩。
第二,不要試圖解釋。
如果你真的清白無愧,對任何謠言你都不要試圖解釋。謠言像墨,你越抹臉上越黑。因為本來可能沒幾個人知道別人所造的謠,你一解釋,不知道的人也就知道了。有些人不是想搞清真相,隻是想把世界搞亂。
第三,幹脆置之不理。
你要去理,等於給造謠的人做了義務宣傳員,做了免費廣告。所以,高明的政治家早就學會了“拒絕迎戰那些明顯的謊言”。
事實上真理就是真理,謊言就是謊言,二者截然不同。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們頭腦中正確的反映;謊言隻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虛假的、歪曲的反映。謊言重複一千遍還是謊言,如果我們是智者,謊言就是重複說一萬遍,我們也不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