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要不斷交往,逐漸形成交際網,隨著交際變得越來越重要,交際變成了一種學問,而心態在交際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搞好交際,調整心態,你準備好了嗎?
新世紀,新時代,萬事萬物其變化速度之快有時真的大出我們的想象。為了跟上這快速向前發展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改變著自己,力圖使自己不被新時代所拋棄。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心態的調整已經越來越重要了。
成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克星。常常聽人說起社交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在實際生活中我也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這一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經過仔細觀察,發覺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人們往往把第一次的印象作為一個坐標與基準,於是這一坐標與基準就會影響到對對方以後一切言行的判斷。其實,朋友相交的過程中,雙方的各個方方麵麵都在變化,理解這一點在雙方變化不太大時可能還看不出它的重要性,相反,一旦對方身上你認為存在或是不具備的一些特質發生變化時,它的重要性便會突顯出來。現實中,朋友之間由於這種原因、效應而失去理解,失去溝通,從不理解變成多疑,最後朋友變成路人,冷眼相見,甚至是仇人,紅眼相對。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實驗:實驗人員讓兩組參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電話。告訴第一組說,對方是一個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訴第二組說,對方是一個熱情、活潑、開朗、有趣的人。結果,發現後一組的參加者與那位女士交談的很投機,通話時間也明顯比前一組的參加者時間長。而前一組的參加者與女士的交談從一開始就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你事先的預期或看法決定了你的交往方式,包括你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都會受到預先期待的影響。
如果我們做到用善良的心來對待一切,時時檢點自己,做到嚴以律己,同時,對待朋友要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做到寬以待人,同時對自己的期望值加以調整,許多類似的情況就不會發生,這就是交友要求的心理素質的體現。做到嚴以律己還不大難,而要具備寬以待人的素質則不易。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人在性格、愛好、職業、習慣等諸方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事物、問題的認識與理解也不盡相同。這樣,調整自身的心態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有這麼一則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兩個不同的人同時搬遷到一個小鎮。第一個到了市郊,在加油站停了下來問一位職員:“這個鎮裏的人怎麼樣?”加油站的職員反問:“你以前那個鎮上的人怎麼樣?”“他們確實糟透了,很不友好!”“我們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第二個到了市郊,也在同一個加油站停下來,問了同一個問題。加油站的職員反問:“你以前那個鎮上的人怎麼樣?”“他們好極了,真的十分友好!”“我們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可見,在人際交往中,你對別人的態度和別人對你的態度事實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往往能夠從別人的臉上讀到自己的表情。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際交往中的預期,即態度,決定交往成敗的心理根據。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領悟到我們不能要求朋友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朋友的所作所為,要承認朋友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焉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何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朋友與朋友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要動不動就橫加指責,大聲嗬斥,甚至恨不得將他置於走投無路的境地,而是要做到樂道人之善,多看到朋友的長處。成功的交往是人人希望的,而把握交往成敗的關鍵在於調整你自己的期待,把別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把別人想象成魔鬼,那麼你的交際網則是地獄。
古人有一句“無求備於一人、寬則得眾”。在朋友間的日常交往中,若朋友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並且還會擾亂正常思維,引起急躁情緒。
在當今的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麼看別人,別人就怎麼看你;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否則,對方就會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對他人有一些消極的看法,那麼,這些看法勢必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表現在你的語言或非語言的信息上。而對方覺察到你發出的信息後,也會作出相應的反應。
凡事要站在朋友的角度,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要真正做到隨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你就必須提高對自身素質的要求,全麵展現自己,多看朋友長處,原諒朋友過錯,原諒他人的素質與涵養,這樣你的友誼之樹才會長青。有句古話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海世一極樂法。在道路的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隻要心中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交友也應具備這種素質,遇事先讓人三分。
所以,保持好心態對你的交際網是十分有利的。可使你自由暢遊交際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