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5年到1997年,馬雲多次到北京尋求互聯網事業的發展,這中間具體經曆了哪些事情,這一節,我們來細細說起,讓你了解一個更全麵真實的馬雲,更加深刻地理解馬雲創業的艱辛。
當時的中國對發展信息高速公路一直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保守派,認為所謂的信息高速公路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新殖民主義”陰謀,中國不能跟風,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另一種是改革派,認為中國必須走信息高速公路,發展互聯網,否則就會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重蹈閉關鎖國的悲劇。論戰的過程中,政府遲遲沒有表態,媒體當然也不敢輕舉妄動。因此當時沒有哪家媒體敢主動給馬雲做宣傳。
弄清楚了形勢之後,馬雲知道必須首先打通媒體。馬雲通過錢峰認識了一個司機,而這個司機在《北京青年報》報社工作,在和這個司機熟絡之後,馬雲就試探著想讓這個司機幫忙牽線,爭取在報紙上發文章,給中國黃頁做宣傳。這位司機了解情況之後告訴馬雲,《中國貿易報》很有希望,應該有興趣發他們的信息。
於是在這個司機的幫助下,馬雲找到了《中國貿易報》的總編孫燕君,經過一番徹談,孫燕君同意將記者江勇寫的關於馬雲的文章《走近馬雲》發表在《中國貿易報》上,這也是北京的媒體第一次報道
馬雲和中國黃頁。
在北京那段日子裏,孫燕君經常和馬雲一起在寒風凜冽的北京街頭穿梭,在中央各大部委門前徘徊,後來還是搞媒體的孫燕君想了個辦法,即開個發布會,搞個活動,多請一些記者朋友們來捧場,讓大家幫忙多多宣傳一下。馬雲聽後很開心,他正需要這樣一個向大家闡述自己想法的機會。多日之後,馬雲終於在北京長安俱樂部的雷吉兒餐廳舉辦了一次聯誼活動。活動主要請的都是報界和商界的人士。
那天一大早,馬雲就和一群從杭州來的同事們忙活起來,大家興致都很高,馬雲興奮地將自己從杭州帶來的486電腦接上線,就等著在大家麵前好好展示一下互聯網的魅力。活動一開始,馬雲的開場白很經典——“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說,互聯網將會改變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這句話究竟是不是比爾?蓋茨說的呢?多年之後,馬雲澄清說自己當時隻是覺得背靠大樹好乘涼,就把自己想的話安在了比爾?蓋茨身上,沒有想到,這句話在多年之後真的應驗了。隨後馬雲就從互聯網最基礎的知識講起,大談互聯網將來蒸蒸日上的發展前景,和中國未來互聯網發展的巨大機遇。他講得熱血沸騰,台下的人聽得暈暈乎乎。演講過後,又舉辦了一場宴會,其實主要目的就是讓馬雲能夠和這些商界、報界有頭有臉的人物進一步地了解溝通,因為馬雲急需一筆運營資金,而在當時的中國,企業融資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企業家們聽後都非常困惑,他們問馬雲:“你說得這麼好,這麼好的東西,國家會讓你一個民營企業來搞嗎?”一句話問住了馬雲。的確,當時的中國,互聯網事業剛剛起步,國家基礎網絡都還沒有建設完善,有誰敢冒這個風險去投資馬雲那個口口聲聲說要做“中國的雅虎”的偉大理想呢?商界人士不感興趣,給了馬雲一些打擊。但是媒體朋友們的熱情倒是給了他不小的寬慰,也算是終於有人願意為中國黃頁做宣傳了。但是好景不長,一紙通知下發:在沒有政府明文表示支持的情況下,任何媒體不得大肆宣傳互聯網。瞬間馬雲就從天上掉在了地上。
馬雲很頭疼接下來該怎麼辦。有人給他出主意,說如果能夠說服《人民日報》上互聯網的話,就可以報道互聯網了。這話很有道理,但是實行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馬雲的一個朋友當時在人民日報社辦公室做行政工作,於是馬雲聯係上他,苦口婆心地跟他講自己的美國經曆,跟他講互聯網的神奇之處。有一次馬雲和這位朋友在辦公室裏聊得正起勁,突然進來一位像是領導的人,也湊上前去問個究竟。一聽是在聊互聯網,讓馬雲沒想到的是,此人立刻就來了興趣,“Internet!是個好東西,我們一起探討探討吧。”
三個人,一壺茶,不知道談了多久,最後那個人拍拍馬雲的肩膀,對他說:“小夥子,以你現在對互聯網的理解,足以給人民日報處級以上的幹部上幾次課了。”馬雲聽了這話,先是一愣,腦子一轉,立馬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果然,第二天那個人就給馬雲安排了工作,讓馬雲給人民日報的幹部上課。本來就是老師出身的馬雲,再加上他那極具煽動性的話語和肢體語言,每每上課,台下都會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不出一天,《人民日報》就真的上網了。而馬雲的團隊無疑參與了整個上網的過程,從前期的構架到開發、設計、上線,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在馬雲和其團隊大半年的努力下,《人民日報》終於進入了國際互聯網的大家庭,這也成為中國開通的第一家中央重點新聞宣傳網站。
隨後,影響逐漸擴大,馬雲又結識了在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組工作的老鄉樊馨蔓。出門在外,聽見鄉音都倍感親切,樊馨蔓也是一個十分仗義的人,她被馬雲創業的熱情打動了。因此,她拍了一部名為《書生馬雲》的專題片,這部專題片非常生動寫實地展現了馬雲當初在北京到處碰壁、四處推銷的情景。
這部專題片播出後,並沒有什麼反響,但是卻給馬雲的團隊添了一員大將。《書生馬雲》在電視上播出時,被一個叫樓文勝的人看到了,更巧的是,這個樓文勝是比馬雲學齡低兩級、年齡小四歲的大學校友。那個時候的樓文勝正在南方搞期貨,看到電視裏昔日的校友正在大談特談互聯網,他頓時眼前一亮,隨後就跑到了杭州海博網絡,即中國黃頁應聘。事實證明,樓文勝的確是一個人才,成為跟隨馬雲南征北戰的“十八羅漢”之一。
做了一些宣傳之後,馬雲就想說服新聞、文化、體育等各行業的部門,讓它們開放信息資源,跟中國黃頁合作。但是當時的馬雲在北京沒有什麼朋友,好在有孫燕君的幫助。幾次交談之後,孫燕君已經和馬雲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因此孫燕君也是誠心誠意地為馬雲出謀劃策。他們先來到了國家信息中心,但是吃了個閉門羹。緊接著他們又拜訪了經濟日報、文化部、國家體委等單位,但是結局都是乘興而去,失望而歸。
碰了一鼻子灰的馬雲,不得不麵對並接受現實,從1995年4月到1997年11月,兩年多的時間,馬雲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現實卻無法轉變,因此也就改變不了中國黃頁在資本和體製的雙重擠壓下成為中國互聯網史上第一個悲劇英雄,悄無聲息地出局了。隨後,互聯網領域中率先吃螃蟹的幾個人都紛紛倒下,這其中有女俠張樹新,有“神童”王誌東。這次失敗,給了馬雲重重一擊,也讓他深刻理解了時代的規則,他立誌卷土重來,定要幹出一番大事業。
如果換做旁人,麵對這麼多的坎坷和失敗,還會有再來一次的勇氣嗎?這讓我們不禁想起了西楚霸王項羽,如果當時他能夠忍下來,能夠聽人勸渡過烏江,和追隨的江東父老一起重整旗鼓,曆史說不定就會改寫,也就不會落了個自刎烏江的悲劇下場。因此,被打倒不可怕,一定要給自己一個再一次站起來的機會。
從杭州到北京,馬雲來來回回好幾次,風風雨雨,曾被嘲笑,也曾被誤解,但是始終未能澆滅他心中對互聯網的熱情,他也用自己的堅持和行動,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無論做什麼事情,創業的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它的勇氣。不經曆摔倒,怎麼能學會奔跑?做生意眼光很重要,信念很重要,如果你能看到未來的商機,又有為了這份事業堅持下去的信念,那麼你也就擁有了成功的砝碼,就像馬雲一樣,不管別人怎麼反對、不支持,自己首先要相信自己的選擇,要有為自己的選擇堅持到底的魄力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