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字子房,與劉邦手下形形色色、涉及各行各業的將領謀士相比,他是個例外。
張良祖父張開地作為丞相為韓昭侯、宣惠王和襄哀王三代韓王效力。張良的父親張平最先是侍奉韓末之王惠王的名臣。韓惠王去世後,公子韓安繼位做了國君,張平依然盡力輔佐。但是,韓安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張平最終為抗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平死後,公元前230年,韓也隨之滅亡。
國破家亡,從此,張良開始隱姓埋名。他白天讀書,晚上練劍,期待能報仇雪恨。
起初,他幻想可以刺殺秦始皇,為韓國複仇。於是,他就散盡家財,尋找刺客,等待行刺的機會。終於,秦始皇在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東遊,張良亮劍了,他用重金雇殺手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城東郊)襲殺秦始皇。結果卻是功虧一簣,以失敗告終。
隨後,秦始皇重金懸賞,緝拿凶手。張良不得不開始了逃亡的生活。最後隱姓埋名躲到了下邳。
他在這裏一隱便是十年。這期間張良遇到了兩個影響他一生的人。
第一個人是項伯。
項羽最小的叔叔項伯,年輕的時候性格豪爽,是一個義薄雲天的江湖中人。他因為喜好行俠仗義殺了人。秦國的律法非常嚴酷,不管是什麼原因殺了人,依據當時的法律製度下都要被處死。
項伯隻好選擇逃亡,走投無路時,在下邳被張良藏起來救了一命。據《史記》記載:“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嘗殺人,從良匿。”
張良救了項伯一命,而項伯一直打心裏感激張良這位救命恩人,後來,他才會在鴻門宴幫劉邦脫險,從而改寫了曆史。
第二個人是位奇能異士。
在下邳,張良遇到了一位奇能異士。
一天,張良滿懷心事地走到一座橋上,正在他搖頭晃腦地長歎唏噓時,一位鶴發童顏的老頭走到他身前,故意將自己腳下的一雙鞋子丟到了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小子,給我把鞋撿回來。”
“我與你素不相識,憑什麼給你撿鞋?”張良心裏直犯嘀咕。但是,他見老頭滿頭白發,頓生惻隱之心,便去幫忙撿鞋子。
張良好不容易撿來了鞋子,老人非但沒有感謝他,反而得寸進尺地說道:“小子,給我穿上!”
“親爹我都沒這麼伺候過呢。”張良一想到爹,頓時又難過了,“是啊,我無依無靠固然可憐,可一個老人家無依無靠豈不更可憐?”想到這,張良便蹲下身子,為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看著張良,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說了一句很含蓄的話:“五天後天亮時分來這裏,我送一件神秘禮物給你。”
張良當時壓根兒就沒想過要什麼回報,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五天後他還是來赴約了。不過,他怎麼也沒想到,這個約自己竟然赴了三次才成功。
第一次,張良到橋上時,那位老人早已守候在那裏了。
“小子,你不懂規矩啊,竟然讓我一個老人家站在這裏等,太沒禮貌了!”老頭教訓了張良一番,然後拋下一句“五天之後再來會我”,便拂袖而去了。
第二次,張良吸取了教訓,天才剛剛亮,他就急匆匆地趕到橋頭。但是,當他睜著蒙矓的睡眼看見老人又早已在橋上等自己時,不由得麵紅耳赤。這次老人又怒斥了張良一番,依舊拋下一句“再過五天來見我”就離開了。第三次,張良幹脆直接卷起鋪蓋睡到橋上去了。這下,老人沒轍了,於是將神秘禮物——一個包袱交給了他。據說這個包袱裏藏著薑太公當年留下來的《太公兵法》。有了這本書,張良等於得到了薑太公的真傳。經過多年潛心學習,他已具備了運籌帷幄的萬千韜略。
茫茫人海,時空交錯,人與人相見不易。即使有緣相見,能把話說到對方心坎上,做到相識相知也很難。此時,滿腔熱血的張良想著家族被滅,也找了一批人準備起義,正好得知當時被秦嘉擁護的景駒在距離自己不遠的留縣,就想著去投奔景駒。
誰知他還沒見到景駒就先遇到了劉邦,兩人見麵可謂是相談甚歡。當張良拿出珍藏的《太公兵法》對劉邦“問計”時,文化水平有限的劉邦,竟然能跟上張良的思路,發出一些獨特的見解。
“你才是我的知音。”兩人惺惺相惜。
“你才是我的知己。”兩人相見恨晚。
《史記·留侯世家》就兩人的相識這樣記載:“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事後,據張良回憶,當他遇到劉邦時,腦海中浮現出了薑子牙遇到周文王的那一幕,賢臣和明君一見傾心。
將張良納入麾下的劉邦心情大好,高高興興地繼續投奔景駒。
景駒一聽劉邦有意加盟自己的張楚政權,受寵若驚的同時,立即大手一揮,派了一員大將,撥了一批人馬給劉邦。
劉邦得了援兵,馬上掉頭回豐邑找雍齒算賬。但是,在回去的路上卻出事了。他來的時候白撿一個良將——曠世奇才張良;回去的時候也碰到一個良將——秦朝大將司馬夷。
此時,原本搖搖欲墜的大秦王朝,在章邯的帶領下,成功消滅了陳勝、吳廣這批起義先行者,士氣正旺。隨之產生的連鎖反應,是秦軍的回光返照。這個司馬夷在奉命進攻楚地後,依然勢如破竹,銳不可當。
此時劉邦與其相遇,慘遭大敗,不但借來的兵馬全折了,自己原本不多的兵力也消耗過半。眼看這仗是不能再打了,劉邦隻好把軍隊撤回留縣休整。
好在司馬夷當時對劉邦沒啥興趣。打了勝仗後,他馬上就率部進攻別的義軍了,這才給了劉邦東山再起的機會。
劉邦調整好隊伍後,馬上開始出擊。劉軍先是偷襲碭縣,然後拿下下邑縣,最後強攻豐邑。然而,盡管劉邦用盡了手段,但仍然拿不下來。正在這時,秦軍的支援部隊如黑雲壓頂般襲了過來。若內外夾擊之勢形成,非得全軍覆沒不可。劉邦知道事態的嚴重性,於是趕緊招呼手下的兄弟撤退。可是,往哪裏撤呢?
劉邦的第一反應還是往駐紮在彭城的景駒那裏撤。但是,就在這時,壞消息傳來了:秦嘉死了,景駒逃了,張楚政權隨風飄逝了。真是禍不單行啊!
幹掉張楚政權的,正是橫空出世的項羽。那麼,身為楚國人的項羽,為什麼要與自己人“相煎何太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