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喜功的秦始皇
讓劉邦感歎大丈夫當如此的秦始皇是何等人物,如果隻用一句話來形容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話,那就是:少年坎坷,中年輝煌,老年悲催。
首先,來看秦始皇坎坷的少年。
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執掌秦國時,當時的趙國正如日中天,兵強馬壯,是個惹不起的主兒。為了維持兩國關係,按照慣例,秦昭襄王把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嬴政的父親送到趙國當人質。
後來,嬴政便出生在了趙國。雖然貴為秦國公子,但因為寄人籬下,他的童年受盡冷落,可以說是灰暗的。
九歲時,嬴政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十三歲時,祖父秦昭襄王突然暴崩,曆經坎坷的嬴政時來運轉,從此登上秦王之位,開啟了一統天下的征程。
公元前230年,秦軍多年積蓄的力量得以爆發,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了韓國。韓國成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出局的國家。
兩年後,秦將王翦一騎鐵騎如尖刀直插趙國腹地,迫使趙國國君簽下了“城下之盟”。趙國出局。
又過了兩年,秦軍攻陷燕國首都。燕王無奈之下,來了個大義滅親,殺了太子求和,暫時保全了燕國的“生存權”。燕國待定。
接下來的楚、魏兩國是最難啃的骨頭。善於用人的嬴政重用青年將才李信和王賁,這對“雙子座”大將不負眾望,一路風雨無阻地攻下了魏國首都大梁城,並且活捉了魏王。魏國成了第三個出局的國家。
拿下了魏國後,嬴政重用老將王翦,對楚國發難。楚軍憑借天才軍師項燕,和秦軍鬥智鬥勇,展開了艱苦的拉鋸戰。
結果,王翦笑到了最後。隨著項燕兵敗自刎,楚國成了第四個出局的國家。
這時候的秦國,已無人能與之爭鋒。接下來,秦國毫無懸念地撕毀了與燕國的“和約”,清除了燕國的殘餘勢力。燕國出局。
同年,秦國又撕毀了和齊國的“盟友”條約,揮師進軍齊國。這時的齊王哪還有反抗的勇氣和膽量?他直接放棄抵抗,向嬴政獻上了齊國這塊沃土……
十年磨一劍,個中辛酸和艱苦誰人知,頗具雄才大略的嬴政揮舞手中利劍,不畏風雨,勇往直前,結束了四分五裂的戰國時代,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大業。
其次,來看秦始皇輝煌的中年。
嬴政一統天下建立大秦帝國後,豪氣雲天的他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安內。
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的豐功偉績,嬴政為自己起了個獨一無二的稱號——皇帝,他自稱為秦始皇。在隨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皇帝”這個稱謂被沿用下來,成了千古創舉。
接下來,為了鞏固皇權,秦始皇在全國施行郡縣製,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並下令收繳民間兵器,統統扔進火爐裏熔鑄成銅人、銅像、銅鼓、銅鑼等。為了把權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中,他還親自批閱所有奏折,處理一切政務……
就這樣,大秦王朝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製”,說白了就是“一切權力皆歸中央”,也就是秦始皇一個人說了算。
但是,秦始皇得到了天下,卻沒有得到人心。隨後,他做出了一係列驚天動地、毀譽參半的事,使得大秦王朝由強盛迅速走向衰敗。
第二件事:攘外。
做好“強基固本”的安內之事後,秦始皇並沒有停歇,而是馬上開始“攘外”:征南越和伐匈奴。
按理說,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秦始皇沒必要去招惹鄰邦,引起邊境騷亂;但這時的他,得到了方士盧生獻上的一本從海上得來的寶書《錄圖書》,書裏有這樣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就是為了這五個字,他傷透了腦筋。
是啊,秦始皇忍辱負重,費盡了千辛萬苦才統一天下,實現了自己的千古帝王夢,他自然希望秦國能萬代永傳。
可是現在,居然出現了“亡秦”這兩個毒刺般的字眼,始皇帝當然不能忍了。於是,對這個“胡”,他開始高度重視起來。
思來想去,秦始皇下了這樣的決斷:“胡”分兩種,一種是“南胡”南越,另一種是“北胡”匈奴。為子孫萬代著想,秦始皇開始調兵遣將,對其實施軍事行動。
首先是征南越。
當時的南越包括現在的廣東、廣西和越南的部分地區。之所以先拿南越開刀,原因有二:一是這些南越人很不安分,時不時就越境搗亂;二是南越一帶盛產犀角、象牙等物品,征服這裏就能得到可觀的財富。
在靠鐵騎征服天下的秦始皇心裏,征服南越隻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這一次,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秦軍在南越遭到了當地民眾的頑強抵抗。南越人全民皆兵,利用複雜的地理環境大搞遊擊戰,成功擊破了強大無比的秦軍,連秦軍主帥、名將屠睢也命喪黃泉。
得知前線潰敗的消息後,秦始皇震驚了。等他清醒過來,馬上下令舉國征兵,不惜一切代價,再征南越!
於是,全國最底層的強壯民眾都被征送到了前線,包括犯人、商人、女人等。最後,整個南征大軍竟超過了五十萬人。
五十萬大軍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當時全國總人口隻有三千萬左右,相當於每六十個人中,就有一人踏上了征途。再加上糧草和其他物資的需求,可想而知,如此規模的軍事行動給國家帶來的負擔有多重。
最後,南征大軍幾乎是用屍骨把南越這塊彈丸之地給填平了。剩下的士兵原本還慶幸自己走到了最後,以為出生入死的付出會得到豐厚的回報,然而,秦始皇的一道聖旨卻把他們再次打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南征大軍原地不動,留守邊疆。
君令如山,南征大軍一個不少地留了下來,但他們的心卻在這一刻死了。哀莫大於心死,誠如斯也!
其次是伐匈奴。
在秦始皇眼裏,南胡是“胡”,匈奴更是“胡”,為了消除“亡秦”的威脅,剛平定完南越,秦始皇就立馬對北麵的匈奴發起了進攻。
南征五十萬大軍一去不複返,那麼現在打匈奴,就得重新征兵了。這時候的秦始皇不顧上次征兵弄出來的怨聲載道,依然故技重演,硬生生地從全國各地征調了三十萬士兵。
如此看來,秦始皇“征南胡”和“伐北胡”總共動用了八十萬人馬,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相當於當時的秦朝每四十個人就有一個人被送到了戰爭第一線。
考慮到匈奴也不是吃素的主兒,這次秦始皇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大將蒙恬。蒙恬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建立了赫赫戰功。此時派他掛帥,自然誌在必得。
名將就是名將,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蒙恬帶領的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勢不可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被匈奴人奉為“黃金寶地”的河套牧場。
對此,大驚之下的匈奴人決定避其鋒芒,選擇往北邊的草原和沙漠撤退,同時改變戰術,打起了遊擊,時不時地南下劫掠。
為了鞏固戰鬥成果,秦始皇做了三個決定:首先,將河套牧場一分為二,設立了雲中和九原兩個郡;其次,實施南人北調,遷徙三萬戶百姓去那裏安家;最後,嘉獎蒙恬及其手下將士,鼓勵他們再立新功。
蒙恬自然不願讓秦始皇失望。他率領軍隊,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僵持戰。
此時的攻防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以前匈奴人居有定所,秦軍可以鎖定目標集中打擊,而現在,匈奴丟了大本營,反而放開了手腳,不斷騷擾秦軍,而秦軍一旦出城反擊,麵臨的隻有一片荒蕪,不僅很難找到匈奴人,而且因為不熟悉地情,無法找到水源,所以很難長期生存。想守,整個河套地區一望無垠,根本無險可守。
攻又不能攻,守又不能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匈奴的騷擾呢?作為統帥的蒙恬犯難了。正在這時,秦始皇雙管齊下,來幫他排憂解難了。
首先,秦始皇下令修直道,也就是從秦國首都鹹陽向北修一條“高速公路”,直抵北方邊境。其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配合軍隊打匈奴。一旦匈奴大規模入侵,陝西的秦軍可以通過這條“綠色通道”,以最短的時間增援邊境。
其次,秦始皇下令築長城。他果然是軍事天才,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一個極富創造力的想法誕生了:從隴西的臨洮到遼東,將原秦、趙、燕的北邊長城連起來,築成一條人工屏障,徹底把匈奴關在國界之外!
有了這樣一條高不可越的萬裏長城,眼前的邊境之虞不僅可以解決,後世子孫也可以高枕無憂了,而匈奴人則隻能望“城”興歎。
設想確實高妙,但秦始皇卻忽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條件,那就是在當年,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工具,要完成這樣一項巨大的工程,得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呢?修建萬裏長城一共死了多少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統計,但有史學家說,萬裏長城是用屍骨堆積而成的。
萬裏長城血肉築,築就長城千夫苦,苦盡悲來卿奈何,何止孟薑一人哭。
秦始皇在無形中創造了一個神話,但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破壞了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神”的形象。
對一個剛剛成立的王朝,秦始皇如此勞民傷財,顯然傷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動搖,即使萬丈高樓也會頃刻倒塌。
如果說南征北伐、修直道、築長城都是為了保疆衛國,那麼如此大費周章也無可厚非,但接下來這幾個工程,就純屬秦始皇的個人享樂了。萬裏長城修好了,秦始皇惦記著不能讓那些長年勞動的民工都“下崗待業”,所以創造條件,大手一揮,讓大家轉戰後方,統統去幫他蓋房子。秦始皇之所以想起了幹這個,首先,是為了改善居住條件。秦始皇現在居住的宮殿,還是他在夷平六國之前的。可如今,天下歸一,他已經是整個泱泱中華的皇帝了,那小小的鹹陽宮,與他九五之尊的高貴身份不般配。
其次,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秦始皇後宮佳麗太多,要想金屋藏嬌,就得多造一些宮樓別苑。
最後,可能也是為了懷舊。相傳,秦始皇還是秦王時,曾瘋狂地愛過一個美麗的民間女子,芳名阿房,但這段愛情的最終結局卻很悲慘。
為了紀念這位自己深愛過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這座極度奢華的阿房宮。
其實,自打建好了萬裏長城,秦始皇的思想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眼裏,如今國家統一,最大的威脅——匈奴又被擋在了關外。無內憂,無外患,一切都平靜下來了。秦始皇認為從此便可人生得意須盡歡了。
傳說後來項羽入駐鹹陽時,一怒之下放火燒了阿房宮。那把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個月,方圓百裏盡成灰燼,由此可見這座皇家宮殿的規模之大!
冥冥之中,仿佛自有天意。如美女般風華絕代的它就這樣結束了自己來去匆匆,而又凝聚著無數血淚和情仇的命運。
除了修建生前的寢宮,秦始皇還著手為自己修建死後的陵墓——驪山陵。驪山陵是個不折不扣的地下工程,但它一點兒也不比長城和阿房宮這樣的地上工程簡單,因為秦始皇有自己的宏大計劃——死後繼續在陰曹地府做皇帝。
因此,與其說驪山陵是座陵墓,倒不如說它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地下皇宮。據說,這項工程穿過了三道地下水流,裏麵存放了大量的金銀寶石。為了防賊防盜,四周都以水銀為河,布成天羅地網,讓人難以進入。為了讓秦始皇到了陰間都能坐擁千軍萬馬,陵墓旁還建造了列陣以待的冥兵,或駕駛戰車,或挾弩握戟,威風凜凜,不怒自威。
據說,這項工程因為規模太過龐大,到秦始皇死時都沒有竣工。最後,還是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快刀斬亂麻,砍掉了許多輔助工程,集中精力加快了主體工程的進度,才得以讓秦始皇早日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