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晉書·苻生載記》:“傷弓之鳥,落於虛發。”
《晉書·苻生載記》中的典故,叫“傷弓之鳥”。很多人認為這就是關於傷弓之鳥典故的最早記載。其實《晉書》中記載的並不是典源,而是引用《戰國策·楚策四》中的故事。原文是這樣的:
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至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
這段文字就是“傷弓之鳥”典故的由來。意思是指受過傷的鳥,比喻經過禍患,遇事猶有餘悸的人。
戰國後期,秦國為了兼並天下,頻繁地向東方各國發起進攻。強大的秦國把各國的軍隊打得喪魂落魄,就連兵多將廣的楚國也接連戰敗,楚國的臨武君等人也都成了敗軍之將。
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為遏製秦國,決定再一次合縱抗秦。這五國中,由於楚國的軍事實力最強,便一致推舉楚王為合縱長。
聯軍組建後,趙孝成王認為,如果沒有智勇雙全的大將來統一指揮,還是不可能戰勝秦軍。於是,趙孝成王就特意派魏加出使楚國,試探楚國準備讓誰來擔任聯軍的統帥。
當時,春申君黃歇執掌著楚國的軍政大權。魏加見到春申君後,就坦率地問 楚國有沒有能當聯軍統帥的大將?春申君說他準備讓臨武君來領兵。魏加聽後,很不以為然。他說:“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射箭,我跟你講個射箭的故事吧。”春申君說:“當然可以。”魏加說:“有一天,魏國有個叫更羸的人,陪魏王在主宮一處高台上遊玩,天空不時有群群飛鳥掠過。更羸對魏王說:‘臣可以隻拉弓,不發箭,就射落天上的飛鳥。’魏王以為更羸是在說笑。過了一會兒,有隻大雁從東方飛來。”這隻雁飛得很慢,叫聲淒厲。更羸便把弓拉滿弦,手一鬆,隻聽“崩”的一聲,那隻大雁就掉了下來。魏王驚歎不已,忙問其中的奧妙。更羸不慌不忙地說:‘實不相瞞,這是一隻受了傷的大雁。我見它飛得很慢,是因為它的舊箭傷還在作痛;它的鳴叫聲淒厲,那是因為它久已失群;它的舊傷還沒有痊愈,心裏還有餘悸。所以,一聽到弓弦的聲音,就急忙高飛,結果引發了舊傷迸裂,支持不住,就掉了下來。’”
講完“傷弓之鳥”的故事後,魏加這才言歸正傳,對春申君說:“臨武君曾被秦國軍隊打敗,這不就像是一隻受了傷的大雁嗎?他至今還心有餘悸,懾於秦兵的威力,又怎麼能領兵抗秦呢?”春申君這才恍然大悟。
後來,春申君聽取了魏加的建議,但合縱抗秦之事,卻以失敗而告終。當秦國大軍出函穀關後,屢戰屢敗的五國軍隊便惶恐不安,紛紛潰退,恰似一群“傷弓之鳥”。
今天,我們把這個典故通作“驚弓之鳥”,正是依據傷弓之鳥典故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