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多角度看問題讓我們更明智

阿普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係畢業的高材生,對帶他一起工作但沒有大學文憑的愛迪生有點瞧不起。有一次,愛迪生讓他測算一隻梨形燈泡的容積。於是,他拿起燈泡,測出了它的直徑高度,然後加以計算。但是燈泡不具有規則形狀,它像球形,又不是球形;像圓柱體,又不完全是圓柱體。計算很複雜。即使是近似處理,也很繁瑣。他畫了草圖,在好幾張白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數據和算式,也沒算出來。正忙於實驗的愛迪生等了很長時間,也不見阿普頓報告結果,他走過來一看,便忍不住笑出了聲,“你還是換種方法算吧!"隻見愛迪生略一沉思,快步取來一大杯水。輕輕地往阿普頓剛才反複測算的燈泡裏倒滿了水,然後把水倒進量筒,幾秒鐘就量出了水的體積,當然也就等於算出了玻璃燈泡的容積。這時羞紅了臉的阿普頓傻呆呆地站在一旁,恨不得找條地縫鑽下去。同樣是測量燈泡容積,思維模式簡單的助手隻想到套用書本上現成的公式和計算法則繁瑣地進行推算,而思維模式複雜的愛迪生卻能迅速地找到一個簡便的方法。這就是複雜思維模式與簡單思維模式處理問題的不同之處,前者能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分析問題(即使是簡單的小問題),尋找最佳的解決辦法。後者隻能從一個角度、一個層次去看問題,其思維活動的複雜程度並不是取決於其思維模式,而是由問題的複雜性決定的。如果用這樣的簡單思維模式去解決複雜問題,那就像用一台低檔次電腦處理複雜信息一樣,結果隻有兩種:或是死機,或是將複雜信息簡單化處理,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之所以走不出思維定勢是因為我們不具備多角度、多層次看問題的思維習慣。你有沒有想過讓自己思考問題時從各個角度多想一點?因此,我們有必要讓自己的思維模式“複雜”一點,形成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習慣,而不再是直線思維。多角度看問題可以使我們的頭腦有足夠的“內存”,當遇到複雜問題時能簡便快捷地予以有效處理。所以,許多著名的科學家、藝術家或學者從不輕視小問題、簡單的問題,反而認為隻有能由小見大,能從簡單中看到複雜,才算是具備一流敏銳的頭腦。

換個角度審視我們的“路”

一家企業為員工提供一次內部訓練,按慣例,作為訓前調研應該與該公司總經理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這家公司的辦公室在一幢豪華寫字樓裏,落地玻璃,非常氣派。交流中,透過總經理辦公室的窗子,無意間看到有來訪客人因不留意,頭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門上。大約過了不到一刻鐘,竟然又看到了另外一個客人在剛才同一個地方頭撞玻璃。前台接待小姐忍不住笑了,那表情明顯的含意是:“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來,這麼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見。眼睛到哪裏去了?”其實我們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在這扇門上貼上一根橫標誌線,或貼一個公司標誌圖即可。然而,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這裏多次出現問題就是沒人來解決呢?這一現象背後真正隱含著的是一個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即“修路原則”。當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以上同樣的差錯,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同一差錯,那一定不是人有問題,而是這條讓他們出差錯的“路”有問題。此時,人作為問題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錯誤,而是修“路”。如果我們照以前那樣的方式思維,你會發現,隻要這條路有問題,你不在這裏出錯,還會有其他人因它而出錯,今天沒人在這裏出差錯,明天還會有。比如,有一盆花放在路邊某一處,若有兩個人路過時,都不小心碰了它一下,現在,正確的反應是:不是這兩個人走路不小心,而是這盆花不該放在這裏或不該這樣子擺放。一般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摔上兩跤,他會被人們恥笑為“笨蛋”,如果兩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各摔一跤,他們會被人恥笑為兩個笨蛋。按照“修路”原則,正確的反應是:是誰修了一條讓人這麼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這條路,才不至於再讓人在這裏摔跤?如果有人重複出錯,那一定是“路”有問題,比如,對他訓練不夠,相關流程不合理,操作太過複雜,預防措施不嚴密等。如果有人幹活偷懶,那一定是因為現行的規則即“路”能給他偷懶的機會。如果有人需要別人監督才能做好工作,那一定是因為你還沒有設計出一套足以讓人自律的遊戲規則。如果某一環節經常出現扯皮現象,那一定是因為這段“路”上職責劃分得不夠細致明確。如果經常出現貪汙腐敗現象,那一定是“路”給了他們許多犯罪的機會。

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好的製度能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不好的製度,能讓好人變壞。製度就是路。問題的關鍵是,如果出現多次多人犯錯的事情,不是人錯了,而是製度出了問題。思路總結:換個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的製度,發現製度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