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是不能做到在談話中應對自如、侃侃而談的。想和別人談的愉快、順暢,肚子裏得有“貨”。很多時候不是你不知道說什麼,而是缺乏某方麵的認知。
老畢說:“作為主持人你一定要是個‘博士’,你的知識一定要‘雜’。因為在現場你可能什麼行業、知識都會接觸,所以你必須都要知道一點。當然,作為一個娛樂節目的主持人,你還必須要有幽默感,隻有具有這種素質才能讓場上活起來。”
正如老畢所言,他自己在各個領域都有所研究和學習,比如在《快樂驛站》中,他就能夠在節目中隨性畫漫畫;在《夢想劇場》、《星光大道》節目中就能經常聽到很地道的各地方方言,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結果。
老畢的好口才正是來源於生活中的點滴積累,無論是涉獵到哪一方麵的,他都能用心地去學習、積累,然後學以致用。這樣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接觸到了什麼人,他都能與人說得上話,在保證不冷場的情況下,再發揮自身的幽默優勢。
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擁有了深厚的知識積累和高雅的涵養,自然就能提升口才水平。當年諸葛亮一出山後便能舌戰群儒,就是因為他曾在隆中苦讀十多載。淵博的知識、睿智的頭腦來源於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和積累。一個人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就必須盡可能做到讀萬卷書,識萬般理。
古希臘著名演說家狄摩西尼斯親筆抄寫修西迪斯的曆史著作達八次之多;著名演說家福克斯每天都高聲朗誦莎士比亞的著作,以使他的演講風格更加完善;英國桂冠詩人丹尼生每天研究聖經;大文豪托爾斯泰把《新約福音》讀了一遍又一遍,最後可以長篇背誦。
美國總統林肯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就,與他強大的演說能力是分不開的,而他的口才卻得益於閱讀。
他能把布朗特、拜倫、柏思斯的詩集整本背誦出來。後來他進入白宮,內戰的沉重負擔耗費了他的精力,磨難在他的臉上刻下深深的皺紋。但他仍然忙裏偷閑地拿本英國詩人胡德的詩集躺在床上翻閱。有時候他在深夜醒來,不經意地翻開這本詩集時,會意外地發現特別啟示他或令他感到高興的一些詩句。
想擴展談話內容,想讓普普通通的交談變得繪聲繪色有魅力,就必須讓自己的頭腦接受書籍的熏陶。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從而豐富談資。當你“讀書破萬卷”的時候,自然能做到“開口如有神”。
蘇秦是我國戰國時期一位有名的縱橫家,他就是依靠自己的口才為各國的君主出謀劃策。但是,蘇秦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成功的。他曾經拜師鬼穀子,學成出師之後,他先後去遊說過周王、秦王,但是都失敗了。隨後,蘇秦很落魄地回到了家裏,受到了親戚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冷遇。
受到的刺激越大蘇秦越是不想輕易服輸,於是便痛下決心,一定要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學習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雖然很疼,有時候都刺出血了,但是這樣一紮,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蘇秦掌握了比過去更加豐富的知識。
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遊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國諸侯訂立了合縱的聯盟。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了顯赫的人物。
蘇秦以三寸不爛之舌抵擋百萬雄兵,成為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從蘇秦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好的口才是建立在深厚的學識基礎之上的,如果脫離了這個根本,那麼口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準確、縝密的語言,頭頭是道,能夠說服人;清新、優美的語言,飽含激情,能夠打動人;幽默、機智的語言,妙趣橫生,能夠感染人。而這些都來源於長年累月的深厚積累。所以,要想有好的口才,首先就要豐富自己的內涵,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隻有這樣,才能夠口吐蓮花,妙語連珠,傾倒眾人。
當然,所謂的知識也並非隻是書本上的內容,人生的經曆也是知識、也是能力。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讀書能夠學習到別人的經驗,但“讀萬卷書”之後,就必須要“行萬裏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實踐之後,才能讓它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
經曆水火的人,才知道什麼叫冷與熱;經曆苦難的人,才知道什麼叫幸福與甘甜;經曆饑餓的人,才能體會到挨餓是什麼滋味;經曆寒冷的人,才能感受到溫暖是何等的溫馨;經曆風風雨雨的人,就不怕什麼雪壓霜打;經曆大山江河的人,就不怕什麼溝溝坎坎。
畢福劍能夠有成就,正是因為他豐富的經曆,他下過鄉,當過兵,學過導演,當過攝像,甚至還去過北極。一個人經曆愈多、愈難、愈險,便愈成熟、愈堅強、愈能幹。經曆得太少,太簡單、太順利、太溫室化了,就顯得蒼白無力、淺薄毛躁、幼稚可笑。
因此,如果我們也想要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壯大自己,就一定要去多多曆練,不要怕苦、怕難、怕挫折,很多東西,我們隻要去摸一摸它、碰一碰它、見識見識它,就會感到沒有什麼可怕的了,就能懂得是怎麼回事了,我們的知識、你的財富就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