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是東北大地色彩的消耗戰,綠色、紅色和黃色被大地的本色一點點擊垮,最後全軍覆沒。雖然有些殘酷,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
曆史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情景猶如舞台上的武打戲,預示著今後的表演會好戲連台,精彩紛呈。
十一月二十三日,東北野戰軍主力遵照中央軍委五天前正式下達的《東野盡速入關,突然包圍津、唐、塘等處之敵》的命令,在棉衣、棉帽、棉鞋尚未配齊的情況下,停止休整,立即“取捷徑,夜行曉宿”秘密向華北挺進。
這些戴著狗皮帽子的“東北虎”,眼含淚花,揮手告別了浴血奮戰三年的黑土地,頗有“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之遺風。
他們把高山大河甩在了身後,把城鎮村莊甩在了身後,把田野道路甩在了身後,甚至把汗水疲勞也甩在了身後……在一種極其隱蔽的狀態下浩浩蕩蕩地快速行進著。
此時,新華社、東北各廣播電台,按照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繼續播發東北野戰軍在沈陽、營口、錦州等地慶功、練兵、開會的消息。
他們把“歡慶”的聲息提到最高處,跨過長城,跨過長江,直接傳到北平和南京,製造東北野戰軍仍處於休整狀態的假象,以迷惑敵人。
頭頂星空、伴著鳥鳴的東北野戰軍如出鞘的利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陸續分頭向關內挺進。隨風翻卷的紅旗上抖展出一個新的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由於連續打了幾個勝仗,東北野戰軍的官兵均鬥誌昂揚,士氣高漲,甚至連他們的士兵都牛氣衝天。
當年這支來自五湖四海的十多萬骨幹力量,就像撒在黑土地裏的種子,經過三年的艱苦奮鬥,隊伍不斷壯大,不但一舉消滅了國民黨在黑吉遼的所有軍隊,解放了東北全境,自身也發展成一支近百萬人的強大戰略機動力量。
東北野戰軍氣勢之宏偉,場麵之壯觀,實力之雄厚,怎能不讓它的官兵們為之自豪呢!
山風嗖嗖,迷霧蒙蒙。
為了隱蔽戰略意圖,東北野戰軍一律夜行曉宿。
在行軍路線的選擇上,毛澤東提醒林彪:“傅、蔣在山海關的一個軍尚未撤退,其目的是估計你們主力入關必走該地,讓該部先擋一擋,爭取主力逃跑或固守之餘裕時間。因此你們主力入關應取四縱、十一縱所走道路,不要走山海關。”
為此,東北野戰軍主力隻好避開“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舍近求遠地繞到熱河經冷口、喜峰口入關。
長城,這個因戰爭而誕生,因戰爭而延伸的龐然大物,助推著王者的霸業,客觀上也助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如今,它已完成曆史使命,像一條巨大的青龍無言地靜臥於群山峻嶺之上。
偉大的長城是用屍骨奠基的,是用鮮血澆築的。它經曆過多少烽火硝煙啊!它是中國戰爭史的見證,現在又是中國人民武裝部隊勝利的見證!
在朦朧的夜色中,古老漫長的長城線上,山道如腸,人潮如湧,旌旗獵獵,煙塵滾滾。
十個縱隊和特種兵部隊共七十萬人,連同大炮一千門、坦克一百輛、裝甲車一百三十輛、戰馬十萬餘匹,三路大軍人潮如流,車隆馬嘶,歌聲陣陣,洶湧西進。
在雄雞高歌、微曦初露的時候,部隊、輜重便全部遁入村莊、山穀、樹林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山風乍起,樹冠搖動,東野八縱來到久慕其名的長城腳下。目睹雄偉挺拔的長城,戰士們無不為之振奮。
在蒼茫的月光下,長城像一條青色的巨龍,於崇山峻嶺之間逶迤綿延,或翹首於峰巔之上,或俯身於山穀之中,跌宕起伏,望不到頭。多少年來,這條巨龍一直靜臥不起,在寂靜的寒夜,隻有滿天的星鬥和它作伴,向它頻頻微笑,向它暗送秋波。
這座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像一首磅礴浩大的敘事長詩,把兩千多年的文明史吟唱至今。它被詩人用思緒交織,吟誦出一首首清新高雅的詩句;經畫家用水墨調和,描繪出一幅幅淡淡相宜的畫麵。
戰士們盯著這座古老的長城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一發思古之幽情:
那麼雄偉高大的城牆,一個柔弱女子是怎麼把它哭倒的呢?“孟薑女”這個美麗而淒涼的傳說,多麼強烈地表達了苦難人民對殘暴的封建統治階級的憤恨。
然而,偉大的長城是屬於人民的!
在冷口關樓上,幾十麵紅旗迎風招展,“千裏行軍真鐵腳;進關殺敵是英雄”的巨幅對聯高掛於城門兩側,浩浩蕩蕩的東北野戰軍進關了!
冷口關,是長城薊鎮的重要關隘,位於河北省遷安縣東北三十二公裏。“關城為磚砌,高二丈九尺,周三百八十七丈有奇,東、南各有一門。”明初所建,時為蒙古兀良哈三衛進京入貢的通道,也是商旅歇宿、豪傑聚義、兵家必爭的關隘要地。
冷口關建在地勢險峻的鳳凰山上,是喜峰口至山海關中間的一個較大關口。據史料記載:冷口關原名“清水明月關”,流經關口的沙河曾以清水馳名,關左城南水域寬闊,皎月淩空,映照潺潺泉水,山水夜景由來已久,不愧為“清水明月關”之譽。
如今的冷口關,仍保存完好的城牆高三四丈,上麵有寬闊的馬道,城磚由糯米汁拌灰漿砌就,異常堅固,完好整齊的垛口體現了冷兵器時代的戰術特點。
城牆外有護城壕,不過由於年深日久,已幹涸淤塞,生長著一些蓬頭亂發似的灌木。
通過冷水關時,一連指導員閆玉河非常興奮。他情不自禁地說:“我們進關啦!我們進關啦……”
甩著長胳膊長腿的五班長趙安順邊走邊問:“指導員,明明是一道長城,一個城門,怎麼叫‘關’呢?”
“你知道‘關’字是怎麼寫的嗎?就是在門裏纏上兩團鐵絲。關就是關口,指通往一個地區的山口,有士兵把守。那兩團鐵絲,也可能是指兩個士兵。”
趙安順又問:“那這裏怎麼叫冷水關呢?名字有點怪怪的。”
愛讀史書的閆玉河解釋道:“這個關原來叫清水明月關。相傳一年冬天,康熙帝騎著毛驢私訪來到冷口,欲過此關,但因雪大風急,幾次未能通過。後來,他學著張果老倒騎驢才艱難地通過。但到了關口時,因路太滑,驢失前蹄,康熙被摔了下來。他感慨地說了句‘襲人的冷口、難過的關’,於是,‘清水明月關’就改名為‘冷水關’了!”
“指導員,過了冷水關,前麵是什麼地方?”
“前麵就到冀東了!”
“冀東是個縣城嗎?”
“冀東不是城鎮名,是一個地區的稱呼,冀是河北省的簡稱,冀東就是河北省東部。”
“哦,我們到河北省啦!”趙安順又問,“那麼,再往前走呢?”
“往西走是北平,往南走是天津!”熟悉家鄉地理的閆玉河脫口而出。
“天津!”趙金順突然想起,“天津不是你的老家嗎?”
“是的,我的父母和姐姐都住在那兒!”
“還有你的媳婦……”趙金順調皮地說,“指導員,到了天津,你可不能老婆孩子熱炕頭,丟下我們不管了呀!”
“尼了(你)介斯(這是)說嘛?”閆玉河的天津味又來了,“再胡說,當心我關尼了禁閉!”
說到“媳婦”,未婚的閆玉河腦海裏浮現出一個人來,那是一個美麗的姑娘,他上中學時認識的,她比他低一屆。她家住在津西楊柳青,有時她星期日不回家,就到閆玉河家裏玩,吃完晚飯後再和閻玉河返回學校。
有一天晚上,那個女同學和閆玉河一起返校,路上突然竄出一條大黃狗,把她嚇得直往閆玉河身邊靠。閆玉河一邊驅趕黃狗,一邊保護同學。
緊張過後,那個小姑娘發現自己的身子在小夥子懷裏,不但二人肌膚相親,呼吸相聞,而她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胸脯也被緊緊地擠壓著。這不是主動投懷送抱嗎?她頓時羞得滿臉飛紅,不知所措。
閆玉河在尷尬之餘,被女人特有的脂粉味和羞澀柔媚的表情陶醉了,體內怦然湧出一種莫名的激動和衝動。於是就大膽地抱著這個姑娘腦袋,對著她的紅唇狠狠親了一口。
其實,那個姑娘早已進入青春期,也同樣渴望鮮花怒放的激情。隻見她雙眼微閉,屏住呼吸,一臉任君采摘的羞花模樣,隻是胸口急速地起伏著。
在暮色的帷幔中,他們盡情沉浸在幸福和甜蜜的二人世界裏。
彼此相擁默默感受對方的心跳之後,他們的關係更加親密了,雖然沒到談婚論嫁的程度,但雙方都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那個意思了。在閆玉河去東北時,她還到車站為親愛的人送行呢!
分別已三年了,歸心似箭的閆玉河快到了天津地界。雖說已過了菊花黃、草木染、雁南飛最易引起每個中國人鄉思、鄉愁和鄉戀的中秋節,但思鄉心切的閆玉河恨不得長上翅膀立即飛到城裏,與他親愛的人牽手言歡。
然而他是軍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不過,一想到很快就能與他親愛的人見麵,閆玉河心裏還是樂開了花。
山裏的農舍高高低低,東幾間西幾間散落在山腳有限的星星點點坪地上,一眼望去,如同唐代詩人杜牧所說的“白雲深處有人家”。
一進河北大地,閆玉河感到那裏的風輕輕的,暖暖的,迎麵吹來,撫慰心靈,舒展筋骨,令人渾身清爽。那裏的一草一木都非常親切,那裏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那裏的道路走起來平穩,那裏的村莊住進去溫馨。
走進民居和天津相似的村莊,看到農家的煙囪上冒出縷縷炊煙,閆玉河貪婪地吸了一口含有柴草的氣味。這氣味對他有強烈的吸引力,因為他從小就聞慣了這種氣味,他是在這種氣味中長大的,和它結了緣。
當地人說話的腔調,閆玉河也非常熟悉。那是他從小就聽慣了的父老鄉親的聲音,雖然與天津話有點區別,但是他聽著順耳。
在行軍路上,更為壯觀的是炮兵部隊。對於步兵來說,徒步千裏的行軍並不是一個比戰場撕殺輕鬆的任務,而炮兵部隊則更是不怕打仗,就怕行軍。
這是一支在東北鏖戰過程中用繳獲的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炮兵部隊,十分威武壯觀。他們接到開拔的命令後,翻山越嶺,經過七八百公裏的艱苦行軍,向平津挺進。
在此東北野戰軍入關之際,一支支金戈鐵馬的雄偉炮隊,穿插行進在百萬大軍的隊伍之間。
華北的老百姓從未見過這麼神氣的隊伍,那些用美國十輪卡拖著的美式重型榴彈炮,炮筒子竟比路旁的大樹還粗,直看得他們目瞪口呆:“從咱們這兒過的隊伍,從來沒見過這麼多、這麼粗的大炮?”
真是世易時移,今非昔比啊!沿途群眾還清楚地記得,三年前這些頭頂高粱花子、滿腿泥巴的“土八路”也是由這條路出的關。不過那會兒除了步槍、機槍之外,他們頂多就是幾門扛在肩上的六〇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緊隨其後出關的“國軍”,飛機、大炮、坦克裝備齊全,那是何等的威風!
武器是不祥之物,更是力量的象征。當時這裏的老百姓,即使是同情共產黨也不敢相信,就憑他們這點兒隊伍和武器,能打得贏國民黨?
共產黨就是神了!幾乎是赤手空拳出關的炮兵將領,入關時帶回的則是一支五大野戰軍中最強大的特種兵縱隊。
武器裝備一直是實施軍事對抗的基礎,武器相差過大,再高明的戰術,再勇猛的精神都將失去意義。然而當雙方武器的差距縮小到一定程度,那麼這個差距將不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了。
遼沈戰役國共炮兵強弱的逆轉,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在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繳獲了國民黨軍的大批火炮,其中榴彈炮一百七十五門,野炮六十九門,山炮一百八十一門,戰防炮一百六十二門,高射炮六十六門,速射炮二門,平射炮五十一門,步兵炮五十七門,機關炮三十四門,火箭炮二百八十八門,迫擊炮一千一百一十一門,六〇炮三千四百八十一門。
在武器裝備方麵,盡管與國民黨軍相比還有一些差距,但經過遼沈戰役一仗,解放軍火炮的數量不但多了,而且炮兵的技術、戰術水平也都有了很大提高。廣大官兵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準備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與對手一比高低。
有炮沒彈等於廢物,甚至不如燒火棍。
在解放沈陽時,市內許多軍需倉庫存有大量彈藥、武器及其他軍用物資,估計可裝六百個車皮,另有幾十個車皮的彈藥在車站未及運走。
失去沈陽的國民黨軍要讓沈陽變成廢墟,屢屢出動飛機轟炸這些倉庫和車站。一旦命中目標,勢必引起連環爆炸,當地軍民都有性命之虞。
東野指揮部命令軍管會組織人員在敵機轟炸的情況下,緊急強運武器彈藥,並迅速運往平津前線。
一路上,看到火車上拉的是大炮,汽車拉的是大炮,大馬拉的也是大炮。
閆玉河對炮兵非常羨慕,也非常嫉妒,就走過去拍拍粗大威武的炮管,笑著說:“咱們有這麼多大炮呀!”
“這些大炮一部分是我們自己造的,一部分是鬼子留下的,一部分是蔣介石送的。”一個膀大腰圓長得像炮彈的炮兵說,“美國送給蔣介石三十六門最大的炮,蔣介石在遼西送給我們十八門,在沈陽把剩下的十八門全送給了我們。”
“這個運輸大隊長很慷慨啊,那真得要謝謝老蔣了!”閆玉河激動地說,“有這麼多大炮,敵人再堅固的碉堡也能砸爛!”
“那當然!”那炮兵自豪地說,“你知道斯大林把大炮譽為什麼嗎?譽為戰爭之神,‘二戰’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傷亡是大炮造成的。”
“大炮的作用這麼大呀!”閆玉河為之一驚。
“大家都知道,大炮能摧毀敵人的工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知道俄軍缺乏大炮,因此大膽地把大炮推到距俄軍僅一公裏處轟擊。俄軍在一戰中巨大的傷亡,多半是大炮造成的。”那個炮兵侃侃而談,“另外,大炮還能掩護自己的部隊進攻。炮火掩護,炮火延伸,是環環相扣的。戰鬥一開始,向對方陣地轟擊,壓製敵人的火力,使得敵人火力點啞火,躲在工事裏不敢出頭。緊接著大炮沿著進攻路線延伸轟擊,掩護部隊依次抵進剛剛轟擊過的區域。”
閆玉河從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說:“大炮還可以打擊敵人的威風,助長自己的士氣。據說蘇軍在冷戰時期的軍事思想是‘數量就是質量’,很多時候蘇聯人並不是造不出高質量的武器,但是他們仍然傾向於用能造一門好的迫擊炮的錢造兩門稍微差點的迫擊炮。這種軍事思想的產生是因為蘇軍認為兩門炮轟擊的氣勢要大於一門炮轟擊,打仗其實也是在打氣勢。”
那個炮兵又當仁不讓地說:“大炮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對於沒有工事的部隊威脅最大。一枚榴彈炮的炮彈威力可以覆蓋一個足球場的麵積。‘二戰’中有一個德國軍營在集結時被一枚榴彈擊中,結果當場傷亡過半,番號直接撤銷。”
“長知識了,長知識了!你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軍事課!”虛懷若穀的閆玉河說,“那好,炮兵同誌,在平津戰役中,就看你們的了!”
“沒問題,咱們的大炮吼一聲,就沒有敵人的發言權了!”那個炮兵還沒從遼沈戰役勝利的激情中冷靜下來。
“不過,平津和東北不一樣,那裏的城防更為堅固。”
“不管他們的城防多麼堅固,我們一定讓他們坐上土飛機!”
“那好啊,隻要你們把北平的城門轟開,我們就能活捉傅作義!”
“放心吧!我們保證把你們護送城去,讓你們去活捉傅作義!”
“炮兵同誌,希望你們先轟開天津的城門,好讓我們的指導員回家看媳婦!”趙金順咧著彎彎的蛤蟆嘴惡作劇地大笑起來。
“指導員,你是天津人?”不等閆玉河答話,那炮兵便用帶著海河水味兒的鄉音說,“我也是天津人!是河東的,姓王,叫王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