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析】
三十根輻條安在一個軸瓦上,靠著軸瓦當中的本來就有的那個空間,才造就了車子的用途。和泥製成器皿,靠著它當中本來就有的那個空間,才成就了器皿的用途。鑿開門窗建成房屋,靠著四壁當中本來就有的那個空間,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製造出來的東西(“有”)隻是提供了一個條件,最後使用的仍是本來就有的那個空間(“無”)。
一般人隻注意實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虛的作用。老子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無形的東西能產生很大的作用,隻是不容易為一般人所覺察。
有了實物(“有”)才有利用價值;有了虛空(“無”)才能發揮種種功能、作用。
老子說:“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就是說,車輪是空的,所以能轉動起來。如果實心如菜板,也能轉,但必不暢快。車輪是空心的,所以能轉動。菜板實心,所以轉動不靈。這實際上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一切事物要留出空間才能發展。
蘇格拉底在與朋友聚會時常常會凝視空酒瓶。有回柏拉圖忍不住問他:“老師,你為什麼看著空酒瓶?”
蘇格拉底說:“因為空酒瓶能裝酒。”
柏拉圖沒明白過來。
蘇格拉底說:“酒瓶滿了就不能裝酒。”
柏拉圖大悟。
把“無”的東西硬當作是“有”,為它煩惱,也是相當愚蠢的。在西方哲人身上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蘇格拉底用一個十分淺顯的例子,向柏拉圖說明一個與東方哲人老子如此相似的一個道理,在我們今天看來他們的思想是相當簡單,又是相當深邃的。
從前有兩個窮人,因為欠下了外債,便商量好趁著天黑逃跑。逃跑途中坐在路邊休息時,其中一個人說:“唉,你說,如果咱們這麼走著走著忽然撿到一大筆錢的話應該怎麼分呢?”
另外一個人說道:“如果撿到那麼多錢的話,當然是每人分一半,你應該給我分一半。”
提出問題的那個人說:“你想得倒是不錯。那可不行。錢這東西,誰撿到了就是誰的,憑什麼分給你一半?”
另外一個人生氣了,叫道:“什麼?咱們一起趕路,撿到了錢當然是一人一半了,難道你想獨吞不成?想不到你居然是這種貪財之人,太不夠朋友了!”他越說越激動。
提出問題的人也急了,嚷道:“你憑什麼罵我呀?你算是什麼東西?”
就這樣兩個人越吵越激動,越吵越生氣,最後終於扭打起來了。
這時,正好有一個人從他們身邊經過,看到這兩個人大打出手,便過來勸解道:“喂!你們這是幹什麼呀?究竟為了什麼打成這樣呢?”
兩個人中的一個人說道:“正好請你來評一評理,我們兩個人一起出門,這個家夥撿了錢卻不肯分給我,想要獨吞。”另一個人也不示弱地說:“對,請你評一評理,我撿到的錢當然是我的,這個小子憑什麼要分一半,太無恥了吧。”
勸架的人說:“你們都別激動,讓我給你們調解調解。你們先告訴我,到底撿了多少錢呢?”
聽了這個問題,那兩個打架的人都傻了眼,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還沒有撿到呢。”勸架的人聞言不禁哈哈大笑,說道:“你們為本來沒有的東西打起來,這又何苦呢?”
話又說回來了,即使真的撿到了錢,也不必為這種本質為“無”的身外之物而煩惱吧。
世界上發生過很多為了奪取“有”的戰爭。比如爭奪土地、爭奪財富。土地和財富固然有用,然而人們有沒有想過,這種“有”是從何處來的?沒錯,是從“無”中來的。“無”相當於老子說的“玄牝”,也相當於佛家講的“虛空”。所以這些“有”終將歸虛空,那麼,為了它而起爭執,弄得兩敗俱傷,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