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庭僚
朋友,你若深秋時節到素有蓮城之稱的許昌,一定會為秋意濃、歲月柔、百草黃、碧水泱的一幅幅秋色斑斕所驚喜。一幕幕旖旎誘人的五彩霞光,訴說著許昌水生態文明的路程和打造中原水鄉的不凡故事。
民心所盼
千年輝煌的古魏許昌,譽稱蓮城,曆史上的護城河美妙如畫,流水清清,波光粼粼,垂柳成蔭,護城河像一條彩練鑲嵌在古城之外。
也不知哪年哪月,護城河的水量漸漸減少,甚至慢慢消失。到了20世紀80年代,冬季,河水幹涸,裸露河底;夏季,天降雨水,河水半腰。過去滿河的蓮花飄香,也變得稀稀疏疏,全沒了昔日爭紅吐豔、千姿百態的景象。
久而久之,許昌由水草茂盛之地變成了缺水城市,連久負盛名的小西湖也水源不足了,水深下降,水質渾黃。有一年,因水質變差不適應魚兒生存,一夜之間,魚兒翻塘,三五斤重的大魚一條條漂浮在湖麵上,沒了氣息。
嚴重缺水威脅著生態環境,影響著居民生活和工業發展進程。穿市而過的清潩河,河底朝天,汙染嚴重,臭氣撲鼻;聞名史冊的曹操運糧河,雜草叢生,蚊蠅飛舞;居民生活飲水衛生不達標,常常加大漂白粉的投放量才能淨化,一日三餐都帶有濃濃的氯氣味兒;工業布局受到水源製約,用水量大的廠家無法在許昌安營紮寨。
盡管20世紀90年代初許昌市政府提出了社會發展“人口不多素質高,城市不大環境美”的口號,然而因缺水舉步維艱,城市道路塵土飛揚,空氣質量十分差,人們行走在大街上成了“吸塵器”。
有一年春暖花開的三月,許昌應時召開兩會,環衛處唯一的灑水車沿著七一路跑了幾圈。《許昌日報》記者巍強寫了一篇調侃式新聞《晴雨表——灑水車》,說,每逢重要的兩會召開,灑水車才會嘶鳴著在市區跑一跑。灑水車一叫,兩會要召開了。其實,不是政府不願多灑點水壓壓塵,那是因為極度缺水呀,不得不惜水如金。
想水,念水,盼水,成了深受缺水之患的許昌老百姓的心頭大事,樸實的人們隻能祈天拜地。傳說中的治水聖神大禹今何在?盼了一天又一天,盼了一年又一年。
因為水生態嚴重不足,許昌市的發展規劃多次變動,由向西變為向南,又由向南變為向東。不能一張藍圖繪到底,勢必阻礙城市發展建設速度和水平。
因為缺水,為了民生,許昌市政府和人大曾極力上書反映,強烈要求把已劃歸平頂山市的襄城縣重新歸屬許昌。因為許昌的飲用水源大部分在襄城,那可是民生之命脈呀!
從哪兒入手呢?如何改變許昌嚴重缺水、扭轉水生態惡化的局麵,曆任許昌市委、市政府一直在謀劃,艱難探索,卻無從突破,論證了50年未果。絕望感籠罩在人們心頭。
許昌人對水的期盼,哪天才能真正滿足,哪天才能實現河滿湖平呢?
政府論證了50年,群眾企盼了50年。用望眼欲穿形容許昌人盼水之心切,絕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