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行走在南水北調引丹會戰紀念小鎮,我看到了“渠首精神”的起源。一群紮根在鄧州土地上的人,為了將一泓清水送抵京津,舍家報國,以熱血青春開啟了一段戰天鬥地的激揚歲月;為了服務於南水北調的全國大局,他們不怕犧牲,以錚錚鐵骨譜寫了一曲攻堅克難的動人樂章。

那一日,在碧波萬頃的江麵上,“長江號”軍艦載著毛主席一行緩緩行駛,偉人與一眾水利專家熱烈討論,目光在地圖上多次移動,最終停留在漢水與丹江交彙處,決意南水北調工程由丹江口正式展開。順著他在地圖上落下的鉛筆痕看去,引丹渠首的位置,正是在鄧州。

多年以後,隨著開山炮的震天巨響,鄧州傾全縣之力,發動數萬民工投入渠首工程建設中。篳路藍縷,他們在綿延10多裏的施工戰線上你爭我搶,激揚的土石和塵煙裏全是彎下的脊背和複又挺起的胸膛,一根根鐵鍁、鋼釺上下翻飛,一個個血泡在手上、腳上炸裂開來,一滴滴汗水卷入架子車的車輪中,一聲聲號子響徹天穹,在蒼茫穰原奏響一首鏗鏘豪壯的交響樂章。他們啃黑窩頭,喝黃泥水,風餐露宿卻眾誌成城;他們睡茅草屋,以地為床,飽經風霜卻堅守如初;他們劈山開渠,創新研發,以身犯險卻不懼犧牲。

曆時8年,10萬鄧州民工用雙手和熱血開挖了中線引水渠和總幹渠,興建了南水北調中線“水龍頭”——陶岔渠首。開挖出的6700萬立方米土石裏,全是鄧州人為國分憂、艱苦創業的忠魂義膽。而後來,自那幹渠中噴湧而出的丹江清水,一路蜿蜒北上,走中原,穿黃河,越華北,抵京津,不斷滋潤著沿線的土地和人民,也不斷訴說著鄧州人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精神。

今日鄧州,依然以守護生命線的高度維護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安全。他們凝心聚力,盡職盡責地經營好“大國糧倉”,確保糧食保收;他們大膽創新,在古城複興中追憶曆史風貌,在老城改造中延續城市記憶,讓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他們聚焦便民、安民,在新區加速和城鎮一體化發展中,不斷推動經濟建設全麵提質增速。涓涓流淌的“渠首精神”在新的時代裏熠熠生輝,指引著鄧州人民不斷踐行著走在前、當先鋒、挑大梁的使命擔當。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