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吧
打開小說閱讀吧APP
閱讀更多精彩小說內容
目錄
設置
客戶端
畫裏畫外畫裏畫外
牧歌

文學是一場療愈的心靈旅行(代序)

程春梅

我出生在偏僻的鄉下小山村裏,從小對遠方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我好讀書,可是家裏實在沒有什麼書可讀,翻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家也找不出幾本像樣的文學書。盡管如此,有限的閱讀仍然培養了我對文學的熱愛。對我而言,文學代表了遠方廣闊豐富的未知世界,我渴望離開封閉的家鄉,可以到城市到有書讀的地方,這向往給了一個鄉下孩子最大的學習動力。如今想起來,這便是我對文學的初心,它親切溫暖如朋友,它超越平庸,充滿力量,它新奇美妙,能安慰鼓勵了一個孩子渴望突破出身局限的心靈。

終於長大離開了鄉下,可以讀很多書了,有一天我卻對文學喪失了這份初心。當年沒讀幾本書的時候我以為我很懂什麼是文學,但讀過很多書以後,我卻已經不知道文學是什麼了。當一個時代的文學被劃歸文化,當文化被做成產業,當文學渾身披金掛銀作家富豪榜開始閃亮登場的時候,我看到文學已經從心靈的殿堂摔下來,油頭粉麵已難覓抵達人心的力量。於是,我放棄閱讀文學若幹年。

很意外讀到牧歌的小說《畫裏畫外》,很意外《畫裏畫外》重新喚起我對當代文學的期待。原來我拚命掙脫的棄之如敝屣的鄉下終究是有她如畫的美麗,當然這如畫的美麗裏麵總是有無限的哀愁。原來受難的人心終究是能夠被撫慰,而文學仍然可以是一場療愈的心靈旅程。原來仍然有人在誠誠實實嘔心瀝血認真記錄逝去的那個年代,雖然其實很多人在拚命地拒絕記憶。當時代的一粒灰砸下來變成個人的一座山的時候,什麼樣的活著才叫不失人的尊嚴?見多了在災難麵前的悲傷呐喊或詛咒,總是恨難平,《畫裏畫外》卻讓我看到還有人能如此謙卑忍耐因愛成傷仍然不發怨言,隻輕輕地說“忘記背後,努力麵前”。這樣的人生態度不由得令我驚豔,這本書滿有我們的當代文學很久以來所稀缺的力量,那就是饒恕的力量。魯迅是中國的鬥士代表,一個孤獨的荷戟戰士,他曾說“我一個都不寬恕”。是的,他是勇敢的,他不寬恕有他的理由和自由,我們的文學幸甚有魯迅。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不寬恕的結果難道不是國人幾十年上百年被仇恨苦苦糾纏,讓太多軟弱的人心變得冷硬孤寒?君不見有多少“時代病人”無處可醫?你不饒恕歲月,歲月何曾饒恕了你?曆史已在曲折中前進,文學卻難突破魯迅不寬恕的基調。饒恕需要力量,那種能讓人心足夠溫暖的力量,可我們在冷漠苦毒中失去安慰已經很久了。

人生苦短,意思就是人生的歲月又苦又短。《畫裏畫外》講述了幾個人生又苦又短的苦命人的故事。看開頭,我本以為這不過就是一個鄉下女人玉英在包辦婚姻中痛苦掙紮的悲慘故事,然而從這個悲慘的故事起頭,作者陸續剝繭抽絲引出了苦命的癲癇病人玉英丈夫的故事,苦命的玉英婆婆遭土匪綁架的故事,苦命的玉英公公陳興旺由富變窮的故事,苦命的顧大夫剛直不阿醫者仁心的故事,最後是男主人公“我”的苦命故事,他被打成黑幫,關牛棚挨批鬥,家破人亡,愛情無果婚姻無望。這些飽受多舛命運折磨的人們,生命在恐懼、壓抑、打擊中千瘡百孔,用什麼信念才能支撐脆弱的心靈繼續堅持?沒有知識的鄉下人如陳興旺的盼望就在生養兒子,文化人的盼望在哪裏?這是一個曆史主題,任何時代都需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文化人來為社會警醒守望。作品的可貴處在這裏,時代病了,人也病了,但文化人“我”卻沒有在病中頹廢下去,一陣頭腦發熱後很快就做了鄉下隱士,發奮學習,相信必有一天會撥開雲霧,一展抱負。事實上那個年代這類人並不在少數,事實上任何苦難的時代都需要有這樣的帶著樸素的對公理正義的確信活著的人,因為這樸素的確信,就能讓他們的目光超越了現實的窘迫,超越了時代的局限,能夠提前預備,一朝天時地利,終必脫穎而出。

人生苦短,什麼才是人甘心忍耐等候轉機的力量?對未來正義的盼望可以讓人有麵對當下苦難的內在勇氣,必須是有盼望的人,哪怕望梅都能止渴,人類永不會喪失對真理對正義的盼望,且這信念堅不可摧。就像垂垂老矣的浮士德博士,哪怕一生被魔鬼戲弄,對正義對未來的盼望卻至死不渝。歌德花 60 年的時間集所有的人生智慧來創作的《浮士德》,像一盞明燈曾經不知帶給多少人信心和力量,也必將繼續照亮人類文學前行的方向!《畫裏畫外》中所呈現出來的情感底色亦同樣如此,不是抱怨,不是仇恨,而是堅強的忍耐和無限的悲憫,“我”雖深受人生的打擊與折磨,有痛苦卻沒有絕望,有為自己為國家的苦難憂傷卻從不曾放棄盼望,最終他要行使人生的使命,不為成名,隻為給時代立傳。我們的文學,需要這樣的悲憫情懷如春風送暖,我們的內心,需要這樣的光芒來驅趕那一片冷硬孤寒。

文學是什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定義。《畫裏畫外》告訴我們,文學是一場療愈的心靈旅行。人是血肉之軀,有柔軟的心靈,這些承受了太多苦難的人們,雖然努力硬撐著,心裏的傷別人看不見,身體卻不會撒謊,苦難帶來的傷痕有多重?女人發瘋,男人陽痿,這都是時代病。我即便控訴,呼天搶地又奈何?作者也不想控訴,她以謙卑和溫暖的筆觸寫了理解,和解,和主動饒恕顯出的悲憫,這樣的寫作立刻讓這部並不長的長篇小說有了區別於各類傷痕反思文學的質感和分量。40 年過去了,連當年的民族仇敵日本國都成了友邦,我們還有什麼樣的仇恨和憤怒是可以念茲在茲久久不忘?饒恕並不是弱者的妥協與逃避,饒恕體現的是內心的強大和對世界強烈的善意,饒恕是帶著盼望麵向未來。因愛的缺乏產生的傷,隻有愛的饒恕才能帶來真實的療愈。今天,我們對那個特殊年代的紀念,不應該隻有熱烈擁抱或堅決抵製兩種姿態,我們真的還可以有不同的姿態,當我們能夠用真實的樸素的有力量的文學來撫慰來鼓勵來療愈我們的內傷,這傷口才能有真正愈合的一天。

《畫裏畫外》讓我找回了文學的初心,文學是關乎人心的事業,文學並未走遠,仍然可以是人在疲累孤苦中掙紮的港灣。感謝《畫裏畫外》,讓我重見熟悉的村野風光,重溫美好親切的鄉土方言,那些看似不經意卻常常匠心獨具的對話每每令人驚豔。它遠遠不止於鄉土文學,反思文學,也不止於治愈文學,勵誌文學,它跨越了百年的曆史滄桑,篇幅雖短容量卻大。它勉為其難地然而固執地左衝右突地選擇著這時代可以使用的字句,帶著溫婉的光,用苦難串了一串人間故事,提醒我們,麵對曆史人生,麵對苦難,今天,我們可以有饒恕!

還好,我們還有文學在。還好,我們的文學雖然傷痕累累卻仍然有溫婉的亮光,有前行的力量。

(作者:程春梅 山東女子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忘記背後,努力麵前

——題記

© 小說閱讀吧, 版權所有

天津每日趣閱網絡技術有限公司